陸潔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新媒體藝術學院,上海 201620)
全國開設攝影專業(yè)的高等院校有一百多所,攝影專業(yè)設置的學科背景和教學方向雖各有不同,但由于其專業(yè)特性,各個院校的攝影課程設置基本都以“注重藝術審美、強調理論與實踐能力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正如《中國高校攝影教育概覽》①中指出的:攝影專業(yè)的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占比從1999年58:42到2008年的39:61,從整體課程設置變化可以看出,實踐教學處在整個教學鏈十分重要的位置,也較為符合攝影專業(yè)的特點。
越來越多的院校開始增加工作室、影棚和實驗場所以為學生們提供更多實踐類課程和滿足項目制的需求。這也傳達了藝術與技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同步的教育理念。
如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電影實驗室2004級攝影班的學生,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正式工作人員,參與供轉播的國際電視公用信號的制作。2017年浙江檔案館新館的專業(yè)建筑圖片資料拍攝項目就是由浙江傳媒學院攝影專業(yè)師生將課程《建筑與環(huán)境攝影》與之相結合而完成的,取得了委托方的認可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項目制教學不同于課程制教學,它是以教學研究或實際應用為目標,通過事先的策劃和組織,由教師將任務在一定周期內給定學生,由師生執(zhí)行完成特定目標、并且做出評價和反饋結果的一種教學方式。本文將以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攝影專業(yè)的檔案項目制教學為例,探討項目制教學模式如何與城市文脈保護相結合。
項目(Project)一詞來源于拉丁語projectum,意為“在行動之前”②。而“檔案”一詞在我國古代稱為“文書”“案卷”,現代解釋為:“檔案是歷史記錄或它們所在的物理場所的積累?!雹郾疚闹械摹皺n案項目制”是指以“作為檔案的攝影研究”為主題的攝影專業(yè)一個項目制課題的名稱。
此次檔案項目制的教學案例主題為“作為檔案的攝影研究”,通過對已經關閉的上海自然博物館老館(下稱“老館”)搬遷的紀錄,以圖片拍攝和歷史資料收集的方式重構了老館的歷史,保存了上海城市變遷中寶貴的歷史圖片資料,有助于城市文化傳承與保護。
2018年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風云變化的時代,上海很多傳統(tǒng)文化和“城市記憶”也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中逐步消失,從而使保護上海的“城市記憶”和文化傳承的任務變得迫在眉睫,而高校作為重要的文化陣地更應時刻關注城市文脈保護的問題。
2014年,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的上海自然博物館老館面臨全面搬遷。老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68年法國傳教士韓伯祿創(chuàng)辦的徐家匯博物院和1874年英國人建立的亞洲文會在上海所設立的上海博物院,建國后文化部收回了這兩處的藏品,在延安東路260號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博物館,秉承了世界自然博物館發(fā)展的軌跡,豐富了中國的博物館學體系。
老館是上海乃至全國自然科學研究的重鎮(zhèn),也是上海幾代人的城市記憶。因此結合此次老館的搬遷事件,我們攝影專業(yè)進行了“攝影檔案項目制教學”的探索與嘗試。
我們的項目制教學是將項目作為工作室一階段的主要內容并反饋結果的教學方式,由于項目進程同時聯(lián)結工作室和學校課程體系,如何將兩者較好地融合起來一直是我們思考的重點。
“作為檔案的攝影研究”項目過程是從2014年6月始至2017年12月止。
1.2014年是項目的前期階段,我們對于老館的歷史資料作了調研和前期計劃后,將搬遷中的老館的六層場館逐層拍攝圖片,以樓層和展示廳分類的方式進行,師生團隊以圖片和紀錄片拍攝的方法收集場館中的歷史資料、場景和展品資料圖片,另有一部分師生全程記錄搬遷過程影像。(圖1、圖2)
2.2015年是項目的中期階段,我們將拍攝和資料整理同步進行,將保存在龍吳路老館植物部的歷史檔案照片與底片進行清理和分類整理,將老館建立時期以及相關的人物采訪和影片拍攝同步進行。同年出版了攝影圖冊《五十八年起:上海自然博物館紀念冊》(圖3),完成兩場國內外的展覽《形態(tài)·演化·消失》(圖4)《時間盒子》及時長20分鐘的影像作品。
3.2016—2017年是項目的后期制作和展示階段,這段時間也是對前中期拍攝收集的圖片影像進行進一步梳理與再創(chuàng)作的階段。完成《臨界點》《逝去的肖像》展覽,完成攝影圖冊《臨界點》及題為《消失的景象——老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最后瞬間》的講座,并創(chuàng)建名為“臨界點”的項目網站。(圖5、圖6)
圖1 攝影專業(yè)教師在老館現場指導教學
圖2 師生在老館現場布光和指導拍攝
圖3 2015年4月由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攝影集《五十八年起上海自然博物館紀念冊》
圖4 法國南錫《形態(tài)·演化·消失》展覽開幕現場
攝影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使學生們成為既繼承傳統(tǒng)攝影根基,又理解現當代攝影理念,兼具扎實的文化底蘊和較強動手能力的攝影師和攝像師;同時我們也希望培養(yǎng)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對上海城市變遷中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關注。
基于此理念,我們確定了這次檔案項目制的課題,并通過專業(yè)教師和幾屆學生們的共同努力來完成項目。
此次檔案項目制教學涉及到的課程內容較多,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對于文化理念的培養(yǎng),對應近現代史和人文素養(yǎng)課程。
2.對于攝影理論的培養(yǎng),對應攝影史、經典攝影作品解析和經典紀錄片解析課程。
3.對于拍攝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對應傳統(tǒng)攝影與暗房、新聞報道攝影基礎、平面媒體版面設計、廣告攝影、紀錄片拍攝與制作、視頻非線性編輯、綜合攝像、數碼攝影技術與后期、藝術項目策劃與管理等課程。
由于項目時間跨度長,工作量大,故由攝影專業(yè)的教師團隊并傳統(tǒng)攝影、商業(yè)攝影、紀錄片等多個工作室一起協(xié)作完成,由一位教師作為總策劃,多位教師擔任項目的執(zhí)行者,三、四年級的學生參與到項目的不同部分,綜合攝影,攝像、設計等多門課程來執(zhí)行項目內容,結合課外時間完成部分拍攝和后期,并在課程中講解項目進度。(圖7、圖8)
1.項目規(guī)劃(資料存檔可查):由教師制定項目制教學計劃與日程,闡述項目教學目標、內容、知識點、考核方式和要求、課時分配、教材使用及說明。
2.過程管理:教師在過程中的分工管理與進度查詢,這是項目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過程管理和學生反饋進度情況占項目六成以上比重。
3.學生參與:學習態(tài)度、學習思維、學習行為(針對性、能動性、多樣性、學習行為選擇性)、學習偏好、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
4.教師評價:項目執(zhí)行的結果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出勤、平時表現、個性化過程,評價最終的結果。如果涉及課程內容較多,則由該課程任課教師綜合評價,再總體梳理。
5.學生評價:是否明確教學目標,自我認可度,能力養(yǎng)成,教學方式。
6.教學效果(資料存檔可查):作品展覽,作品存檔,集體評分、社會評價、行業(yè)評價。
使學生熟悉攝影基礎理論和傳統(tǒng)技法,具備攝影史的知識背景、掌握現代攝影創(chuàng)作方法和對于圖片、影片等不同介質的創(chuàng)作能力。
鑒于“項目制”的變化性和“課程制”的局限性,在2014—2018年教學計劃中,專業(yè)課從原有所有攝影學生都統(tǒng)一的專業(yè)課(含必修和選修),逐步改革為包括主干課、拓展課(專業(yè)能力模塊、專業(yè)通選模塊、實習實踐)多個模塊的組合,總學分也從160學分調整為167學分,寬基礎、厚應用。計劃今后將“項目制”或“工作室”課程加入到教學計劃中,并由工作室執(zhí)行學生教學和評價。
將最新的教學理念加入課程內容,使用每學期初的說課制度溝通課程之間的重疊和進階關系。每年對于課程大綱內容進行修訂,并跟進新媒體時代的攝影、攝像技術需求。一、二年級完成基礎課程,三年級將學生分流成為圖片和視頻兩個專業(yè)主攻方向,根據個人意愿和導師的推薦,選擇進入一到兩個工作室進行之后的項目制教學。
圖5 工作室的項目分組討論和展覽現場
圖6 《臨界點》師生在平遙攝影節(jié)吉祥寺展廳現場布展
圖7 攝影專業(yè)教師在工作室指導圖片和影片后期
圖8 攝影專業(yè)師生團隊在老館古生物大廳的合影
在此次項目過程中,我們加強了近現代史和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城市歷史發(fā)展的通識內容,并通過對歷史資料存檔和整理,加強了學生們對于項目內容的了解和掌握。
業(yè)內的攝影師兼職教師和雙師型全職教師強強聯(lián)合,成為項目制推進的有力后盾。
項目制中由工作室來考核學生在團隊中的任務完成質量。學生進入工作室的課程和項目各有不同導致學習內容與成果的差別,所以我們更加注重過程評價和實際能力的提升??荚u記入課程評分,不合格者將無法通過課程或獲得學分。
“作為檔案的攝影”研究項目進行了三年多時間,在教學和科研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實行期間也存在項目過程跨時長,涉及課程內容多、課外與課內時間比重的權衡問題。
一方面是教學實踐,一方面是探索教學規(guī)律和模式。鑒于在此項目之后攝影專業(yè)還有集美阿爾勒的攝影展覽項目,中華藝術宮“水墨概念藝術大展”宣傳片等項目同步進行,對“課程制”的改革已勢在必行。攝影專業(yè)教學模式從單一的必選修課程過渡到課程模塊包,再到“課程、工作室、項目”三者的結合是逐步摸索的過程。
我們計劃在今后保持原有的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在高年級學生中建立以“項目制XX”或者“工作室XX”為名稱的課程,以適應工作室和項目制的教學需求。相對于預先制定的教學計劃和固定的課程安排,項目制教學需要的時長,起始時間和參與學生的人數都會有所不同,如果遇到跨學期和地點的情況,如何做到與教務管理系統(tǒng)的日常管理匹配,也是需要逐步調整的過程。未來將嘗試使用動態(tài)的教學系統(tǒng)與項目制結合的方法,以更靈活的方式進行教學管理。
正如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學》中指出的,教育發(fā)展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其一,教育與社會發(fā)展關系的規(guī)律;其二,教學與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
我們的項目制教學模式研究是積累了建校十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而產生的,此次檔案項目制教學目標直指應用型本科的攝影人才培養(yǎng),既滿足攝影人才的動手能力強、理論知識過硬的要求,也使大學這一文化科學的研究和傳播機構承擔起對文化傳承的責任。
教學方式的改革和項目制教學的推進還有很多困難和問題,新時代的教育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慕課的風行,電子化的碎片式閱讀,互聯(lián)網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每天都在提出教育如何適應時代變化的問題,如何改革現有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法從而與社會發(fā)展趨勢相適應,以及工作室和項目制的教學實踐的模式如何發(fā)展等,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注釋:
①宿智剛.中國高校攝影教育概覽[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9.9:8.
② 維基百科,“項目”的注釋.
③維基百科,“檔案”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