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珍
本文從感官認知視角解析茶具設計信息元素,得到茶具信息元素的設計方法和思維模式,為本次設計實踐提供指導與借鑒。其間利用茶具設計案例分析了茶具產品的形狀、色彩、材質及功能的感官認知特性,梳理用戶對產品最初的感覺,判斷產品與用戶之間建立的情感聯系,運用感官認知理論深入解析茶具情感化設計的構架方法。筆者認為,茶具設計的表達形式需引起人們感官認知上的觸動,從而更好地滿足人們對茶具地情感需求。
一、“感官認知”的概念
“感官認知”來源于認知心理學,人們對物體的了解是通過其外觀特征激發(fā)感覺、觸覺和嗅覺上的體驗從而開展認知心理活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在其所著的《設計心理學》中詳細講述了感官認知的模式以及用戶與產品之間的情感體驗分析。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在其所著的《設計中的設計》也詳細講解了感官認知在產品設計應用中的重要性,強調了人們在設計產品時應以人的目的來把握產品在造型、色彩以及材質上的運用。感官認知理念運用于茶具產品設計,在交互過程中對人的體驗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二、茶具設計案例分析
通過對相關茶具設計案例進行外觀、造型、功能語義、色彩和肌理的分析,筆者整理出與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信息相結合的部分,從而得到本次設計實踐的方法與路徑。
日本設計事務所NENDO設計的一款茶具以骨瓷為杯身,采用硅膠設計成石頭樣作為蓋子。造型簡潔圓潤,親和感強,給人一種柔軟、溫暖的視覺體驗,白色溫潤如玉,黑色典雅細膩。這款設計將蓋子的材質轉換成硅膠,增強了其彈性的觸感,其產品與人的互動有了很好的交互體驗。
2016年,“小巨蛋”茶具設計榮獲“世界四大設計獎”之一的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其外觀造型如同“蛋”一樣圓潤光滑,小巧可愛,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其材質為天然釉水——窯變釉,增強了其材質美感和質感。設計的細節(jié)還在于中空設計了雙層防燙結構,用戶不用擔心茶杯燙手的問題,提高了產品的用戶體驗。
日本設計大師佐藤大設計的“蓬葉系列”茶具在造型上極具創(chuàng)意美感,運用骨瓷制作,提高了其質感,具有良好的視覺體驗和觸覺體驗。其細節(jié)設計在于將平淡無奇的杯蓋留了缺口,造成了視覺不對稱的殘缺美?!芭钊~系列”茶具中的冷水壺腰身修長,用戶拿取把握舒適,造型流暢;簡單高級。在功能上其壺蓋設計的比壺口大,解決了水滴漏的問題;杯蓋選用實木材質,暖暖的色調,給人一種溫暖
的感覺。
“質造”團隊設計的琢磨壺,在外觀造型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曲線和器型,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化繁為簡的美感;在材質上運用高級白瓷,呈現出瓷的溫潤;在結構設計上,用磁鐵連接的方式讓瓷與木材進行結合,保證了穩(wěn)定性,防燙木片給人一種安全感,加強了人與產品之間的情感連接。
在茶具案例分析中,在造型上,圓形給人的視覺體驗比方形更為親切,方形給人一種理性的視覺體驗。本次設計實踐更多采用圓潤的造型,給人一種親切、溫暖的情感體驗。在色彩上,更多以簡潔、素雅的顏色來替代鮮艷、明亮、飽和度高的顏色,這是基于茶具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特質所呈現的自然而然的色彩需求,這也反映了現代茶具的主流色彩。在材質上,人們更喜歡瓷器或者是木質一類的材質茶具。例如,陶瓷給人的感覺古樸雅致,具有文人墨客的情懷,而顆粒觸感也激發(fā)了人與產品之間的交流。木質或兩種材質疊加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從而引發(fā)對生態(tài)環(huán)保的情感訴求。
三、茶具設計實踐
基于上面的案例分析,本次設計實踐收集到的調查問卷共有80份,調查內容以造型、色彩以及材質的感官認知為主。筆者從中提取了主要參考信息,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在年齡上,受眾以25~35歲的青年人群為主;在茶具的色彩上,黑白和木材原色占了較大的比重;在造型上,注重圓潤和創(chuàng)意外形的人群數量更多;在材質上,紫砂和材質疊加更受人們的歡迎。
基于此次問卷調查的統(tǒng)計分析,本次茶具設計的目標人群定位在25~35歲的青年人群,茶具造型以曲線為主,給人一種親切溫暖的感官認知體驗。色彩以黑色為主,紅色為點綴,打破黑色的沉悶感。材質主要選用陶瓷,希望給人一種磨砂顆粒的觸感,激發(fā)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情感交流。此次設計的茶具方案如圖2所示,以小鳥的形態(tài)為仿生造型,整體形態(tài)圓潤,線條流暢,給人親切、溫暖、有趣的感官視覺體驗。色彩以黑色為主,呈現一種古樸、雅致的文化內涵;陶瓷的磨砂顆粒感可以增強用戶的觸覺體驗。
(四川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