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王軍
摘要: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是一百年前“五四運動”的精神財富,是中國青年人必須具備的精神素養(yǎng)。但是,當前青年大學生在傳承“五四精神”方面存在相關歷史知識掌握程度低、認知途徑有限、傳承意識淡薄等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功利化、學校教育應試化和新媒體的沖擊。因此,我們要發(fā)揮家庭教育和思政課的教育作用,還要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拓展新的傳播途經。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五四精神;認知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2-0079-03
一、當代大學生在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方面存在的問題
為了準確具體地把握當代大學生在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對當代大學生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的現狀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本次抽樣問卷調查共設計了8個問題,主要涉及答題大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大學生對五四運動的基本了解、大學生對“五四精神”的了解方式和大學生對“五四精神”的傳承等四個方面內容。調查對象主要是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在讀大學生,共有137人完成問卷。其中有54位男生和83位女生。通過對抽樣調查結果的分析和歸納,我們發(fā)現當代大學生對“五四精神”的認知和傳承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部分大學生對五四運動的相關歷史知識掌握程度低
在本次抽樣調查問卷中,共設計了三個關于五四運動歷史知識的問題,分別是五四運動是哪一年發(fā)生的,五四運動的口號是什么,五四運動的精髓是什么。
從調查結果看,接受調查的大學生雖然對于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正確率較高,只有少量錯誤,但這些少量錯誤的存在,也充分反映出大學生對五四運動的了解還很表面化,缺乏透徹的認識和理解。其中,對于“五四運動發(fā)生在哪一年”這個問題,有82%的同學回答正確。這說明新時代的大學生對于五四運動都有一定的印象。“對于五四運動的口號是什么”這一問題,只有66%的同學選擇“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這個正確答案,這個結果不是十分令人滿意。對于“五四運動的精髓是什么”這一問題,有61%的大學生選擇了“民主與自由”這個正確答案,有29%的大學生選擇了“愛國與富強”這個選項。顯然,同學們對于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及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不是十分了解。
(二)部分大學生對“五四精神”的認知途徑有限
在抽樣調查問卷中,我們設置了這樣一個多選題:你了解“五四精神”的具體途徑有哪些?
從調查結果看,選擇學校和網絡的比例最高,分別是88%和72%,電視劇和課外讀物的比例也比較高,分別是39%、41%。這說明大學生對于“五四精神”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學校的課程學習、網絡上的新聞傳播、“五四”主題的電視劇以及刊登“五四”文章的課外讀物。這些數據為我們今后加強宣傳“五四精神”提供了重要方向,但是也直接反映出大學生在了解和認知“五四精神”的途徑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他們當中,選擇對“五四精神”的認知主要來源于父母長輩的僅占35%,這說明父母、家庭在大學生對“五四精神”的認知和理解方面,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處于家庭教育缺位的狀態(tài)。
(三)部分大學生對“五四精神”的傳承意識淡薄
關于當代大學生對“五四精神”的傳承意識的調查,我們設置了兩個相關問題,分別是:“您覺得當代大學生對紀念五四運動的相關活動的參與度如何”和“您覺得當代大學生應當如何傳承‘五四精神”。
從調查結果看,關于當代大學生對紀念五四運動的相關活動的參與度的調查,有56%的同學選擇了“積極參與團組織志愿活動的人越來越多了”,有44%的同學選擇了越來越少的參與度和關注度。積極主動和不感興趣的大學生的比例基本持平,這個結果顯然不是令大家滿意的。所以,要采取多種方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紀念五四運動的相關活動,把“五四精神”傳承下去。關于如何傳承“五四精神”的調查,大學生們的答案有很多,他們認為應當不忘初心,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科學知識,對學生從小開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等。
結合以上的調查結果看,總體來說,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還是很高的,對于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然有很多大學生對“五四精神”的理解并不深入,這對當代大學生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是一個重大挑戰(zhàn)。所以,我們應當從根源上分析原因,在了解原因的基礎上探尋適合的方法和途徑,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的教育,把“五四精神”世代傳承下去。
二、當代大學生在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
結合抽樣問卷調查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在認知和傳承“五四精神”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關鍵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學校教育的應試化和新媒體的廣泛發(fā)展。
(一)家庭教育功利化致使“五四精神”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一名大學生成長、成才路上最基礎的教育,是大學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影響大學生對“五四精神”認知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廣大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脫穎而出,總是竭盡全力地去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久而久之,家庭教育就變得功利化了。家長要求孩子從小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假期總是奔走于各種補課班,而忽視了向孩子們灌輸愛國、進步、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孩子們自然也就認為愛國主義離自己很遙遠。另一方面,從小學到大學都會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功利化,使得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在于家長們配合不夠,一部分家長積極配合學校的思政教育,一部分家長可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已,對思想政治教育不夠重視。
所以,家庭教育的功利化成為影響當代大學生對“五四精神”認知和傳承的重要原因。
(二)學校教育應試化導致“五四精神”教育不足
在我國,從小學到大學都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課程,這些一直伴隨學生成長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意義是值得肯定的,它使得大部分當代大學生對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有一定的正確認識。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大學生對于“五四精神”認知不正確或者不深刻,其原因在于:
一方面,面對升學壓力,學校和學生都想把成績提到最高,考出最好成績。為此應試教育應運而生,學校特別重視學生分數的提高,學生也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成績,甚至提出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的口號。這種片面追求高分數的現象,就引發(fā)了學校和學生僅僅重視那些所謂的“主科”,而輕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當成最后突擊背誦的科目。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部分學生價值觀念的畸形發(fā)展。另一方面,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其實是可以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僅僅停留在課堂上和書本上,沒有充足的實踐活動去加深學生對于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理解和認識。這就使得課堂上被激起的愛國熱情被漸漸冷卻掉,導致學生認為“五四精神”是虛無縹緲的、遙遠的、不實際的東西。
因此,學校教育的應試化使得部分大學生對“五四精神”認知不清。
(三)社會新媒體對“五四精神”的傳播造成的沖擊
在21世紀出生的人成為大學生主體的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距離“五四”時期更加遙遠了,他們對于“五四精神”的了解大部分來自于學校教育和新媒體的傳播。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即時性、多樣性使得大學生可以及時地、迅速地了解到最新的消息,這就為正確價值觀的引領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也為“五四精神”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然而,生于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們從最開始就在接受學校教育和接收社會多元價值觀的雙重熏陶,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正確教育的引領下逐漸形成了正確價值觀,對于“五四精神”也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但是,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在學校教育與社會多元價值觀的雙重熏陶下,迷失了方向,他們不能正確區(qū)分什么是主流的價值觀念,“五四精神”對于他們而言不過是一種符號和形式而已。
因此,新媒體在為“五四精神”提供新傳播方式的同時,也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我們應當正確利用新媒體的作用,為“五四精神”的傳播擴展新陣地。
三、強化當代大學生對“五四精神”認知和傳承的對策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精神素養(yǎng)。如今,在舉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持續(xù)不斷地推動大學生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
(一)發(fā)揮家庭教育的作用,為當代大學生認知和傳承“五四精神”提供必要條件
面對新時代大學生對“五四精神”認知參差不齊的現狀,要從家庭教育這個根源上入手,呼吁廣大家長積極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把“五四精神”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去。
一方面,家長要從小對孩子進行理想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引導孩子觀看一些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題材的紀錄片,鼓勵孩子參加愛國主題的活動,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理解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另一方面,家長的自身素質需要提高。部分大學生家長對于“五四精神”不了解,對于愛國主義和社會責任感意識比較淡薄,因此他們必然不會對其子女進行相應的愛國主義教育,更不會鼓勵子女樹立社會責任意識。所以,需要進行全民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家長們的愛國主義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在一個家庭中,有高尚追求的家長是至關重要的。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并積極鼓勵、引導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加深對“五四精神”的認知,堅定愛國主義精神。
(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魅力,為當代大學生認知和傳承“五四精神”營造思想氛圍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是傳播“五四精神”最重要的渠道,積極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營造校園“五四精神”氛圍,是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的重要方法。
首先,要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形式。大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在不停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面對形式單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他們不免會產生厭煩的心理。習總書記曾講道:“要高度重視對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形式。”[2]所以為了上好思政理論課,也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應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形式方面加以創(chuàng)新??梢栽谒颊碚撜n中運用智慧課堂等新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課程的趣味性。還可以把思政理論課與校園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通過舉辦愛國主題的文化節(jié)、鼓勵學生上演愛國主題的話劇、帶領學生參觀紅色文化基地等,以豐富思政理論課的內容,從而營造具有“五四精神”氛圍的校園環(huán)境。
其次,思政課教師要積極融入到學生群體中去,了解青年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就像習總書記指出的:“我們要主動走近青年、傾聽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盵3]思政課教師在走近青年、傾聽青年、與青年做朋友的同時,可以向大學生群體宣傳“五四精神”,促進大學校園中“五四精神”的傳播。
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播“五四精神”的主要渠道,提升思政理論課的魅力,營造“五四精神”校園氛圍,是幫助大學生加深“五四精神”認知的重要方法。
(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為當代大學生認知和傳承“五四精神”拓展新的陣地
利用新媒體的即時性、廣泛性和海量性特征,拓展傳承和弘揚“五四精神”的新陣地,成為提升大學生“五四精神”認知的重要舉措。
首先,“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即時互動、平等交流可以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發(fā)、積極地參與到各類事件的討論與思考中,大大增強了用戶體驗和接受度。”[4]新時代大學生熱衷于利用移動互聯網隨時隨地獲取最新信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終端,開發(fā)符合大學生口味的網絡教育平臺App或者相關游戲,以此讓新時代大學生自主地去了解“五四精神”,讓新時代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樹立積極進取的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愛國主義意識。其次,隨著自媒體的迅速發(fā)展,一些事情會被迅速轉載成為熱點事件,這是新時代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而一些微博上的“大V”不負責任的評論,有可能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造成沖擊,形成偏激的認識。所以我們在利用新媒體時要注意對新媒體進行監(jiān)管,當熱點事件發(fā)生時,需要專家在網絡中發(fā)布權威解釋,不可讓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占據主要地位。最后,思政理論課是傳播“五四精神”最重要的渠道,所以可以把新媒體與思政理論課相結合,運用新媒體技術改革思政理論課,為其注入新鮮血液,吸引大學生上好該課,加深對“五四精神”的認知。
總之,在這個互聯網高度發(fā)達的時代,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拓展“五四精神”傳播陣地,為新時代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加深大學生對“五四精神”的認知,引導他們形成愛國主義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積極進取意識。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DB/OL].2019-03-18.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346549353233555038.
[2]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DB/OL].2019-01-21.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346549353233555038.
[3]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
[4]趙茜.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谫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2).
作者簡介:劉穎,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單位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主要研究方向為近現代基本國情與中國發(fā)展道路問題。
王軍,男,漢族,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政黨政治。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