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儀強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6醫(yī)院,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老年人腦血管意外病變后容易遺留偏癱癥狀,而老年偏癱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活動不佳,極易跌倒或摔倒誘發(fā)骨折。從有關文獻報道[1-2]中看出,老年偏癱合并股骨轉子間骨折概率較高,需引起重視。老年偏癱合并股骨轉子間骨折可采取手術或非手術方案治療,但合并內科疾病較多,非手術治療需長時間臥床休息,褥瘡、墜積性肺炎、肺栓塞發(fā)生率高,從而導致病死率高。手術治療則可促進骨折獲取良好與穩(wěn)定的固定效果,盡早下床活動鍛煉,促進骨折愈合,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生活質量[3]。為了比較股骨近端鎖定接骨板(LCP)與股骨近端髓內釘(PFN)治療老年偏癱合并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我院就收治的50例實施了分組觀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50例老年偏癱合并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進行分組觀察,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納入對象有完整資料,確診滿足股骨轉子間骨折診斷標準[4],有不同程度偏癱,年齡60~80歲,簽署知情同意書,骨折時間不超過3d,滿足手術指征,單側骨折。同時排除依從性差,精神異常,嚴重肝腎病變或類風濕關節(jié)炎或內分泌疾病等患者。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9.8±2.3)歲;病程2~60h,平均病程(15.8±2.3)h。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9.3±2.5)歲;病程4~65h,平均病程(15.7±2.8)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用LCP方案治療,取仰臥位,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從股骨近端外側做10cm左右的縱切口,于股骨轉子頂點下0.3cm往遠端將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切開,并切開股外側肌,顯露股骨近端,伴有小轉子骨折則予以復位、固定,用長度合適的LCP處理,插入后確認是否緊貼骨干,保障位于骨干正中,之后順著近端鎖定導向器往頸內鉆入導針3枚,C型臂X線機透視下明確導針位置,位置良好則鉆入加壓螺釘1枚,并固定到股骨干,順著導針往股骨頸鉆空心螺釘3枚,實施鋼板遠端固定。術后沖洗、縫合及放置引流管。觀察組用PFN方案治療,取仰臥位于骨科牽引床,硬膜外聯合麻醉或全身麻醉,C型臂X線機透視下復位滿意,順著大轉子頂點往頭側縱切口,長度3cm左右,依次將皮膚、皮下組織及闊筋膜切開,探查大轉子頂點,開槽后插入球型導針,插入股骨髓腔。擴髓后插入帶有導向桿的主釘,順著股骨頸內下往股骨頭鉆入導針1枚,C型臂X線機透視下明確位置良好,則順著導針鉆孔、測深,將核實長度防旋刀片擊入,置入遠端鎖定螺釘,術后留置引流管。兩組患者術后均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并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予以足底靜脈泵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同時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手術時間、手術切口、出血量、術后下地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并發(fā)癥,評價髖關節(jié)功能。
1.4 評價標準 髖關節(jié)功能參考Harris評分評價[5]:(1)優(yōu):評分降幅不低于90%,步態(tài)正常,髖關節(jié)屈伸活動恢復正常;(2)良:評分降幅70%~89%,步態(tài)基本正常,髖關節(jié)屈伸活動基本正常;(3)可:評分降幅50%~69%,有輕微跛行,髖關節(jié)屈伸活動小于正常范圍;(4)差:未能達到前述標準。優(yōu)良率=優(yōu)率+良率。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更短,手術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術后下地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更短,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2.2 兩組髖關節(jié)功能情況比較 觀察組髖關節(jié)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髖關節(jié)功能情況對比[n(%)]
注:兩組優(yōu)良率比較χ2=5.002 7,P<0.05。
2.3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對照組發(fā)生1例褥瘡、1例感染、1例內固定物斷裂,發(fā)生率為12.00%(3/2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903 6,P>0.05)。
老年人合并基礎疾病較多,心腦血管意外發(fā)生率高,且極易遺留偏癱等并發(fā)癥。對于老年偏癱患者,生活、行動等較差,一旦受到外力撞擊,或者跌倒摔傷等,都容易發(fā)生骨折,而股骨轉子間骨折比較常見[6]。老年人骨質疏松,肢體不靈活,下肢發(fā)生突然扭轉,會導致股骨轉子間骨折[7]。20世紀60年代,國外有學者報道股骨轉子間骨折用牽引治療病死率可達到30%以上,而內固定治療病死率不足20%,可見內固定治療老年轉子間骨折屬于相對有效的手段。但是老年偏癱合并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難度更大,從近幾年一些報道[8]中看出,PFN、LCP在老年偏癱合并股骨轉子間骨折中有不錯的效果,但缺乏二者比較研究,還有待深入探索。
在本文中對照組用LCP治療,觀察組用PFN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更短,手術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術后下地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更短,髖關節(jié)功能更優(yōu),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LCP治療屬于髓外固定,也是偏心性固定方式,力臂較長,內側骨皮質缺損或粉碎支撐力降低容易出現應力集中,然后發(fā)生斷釘或斷板,甚至出現髖內翻與股骨頸內螺釘切割股骨頭等嚴重并發(fā)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這種方案在穩(wěn)定骨折中有不錯的效果,而不穩(wěn)定骨折則效果并不理想。PFN作為髓內固定方式,也是中心性固定方式,力臂較短,可靠近股骨距,根據內在角度穩(wěn)定性擠壓,有效保留骨量,有著微創(chuàng)的效果,可減少骨折端組織感染,出血更少,固定更可靠,并發(fā)癥更少。在穩(wěn)定骨折或不穩(wěn)定骨折中均可應用[9]。
綜上所述,老年偏癱患者合并股骨轉子間骨折應用股骨近端髓內釘方案治療,相比股骨近端鎖定接骨板治療,不僅可縮短手術時間與術后康復時間,而且出血量少,安全性高,髖關節(jié)功能效果更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