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剛
【摘 要】 目的:探討急性腦梗死患者使用CT和MRI檢查的優(yōu)劣利弊,為早期臨床診斷提供參考。方法: 選擇2017年9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檢查方法的不同,分為CT組和MRI組,各32例。CT組所有患者均進行CT檢查,MRI組患者均行MRI檢查。分析并比較兩組的檢查確診率以及檢查的病灶情況。結果: CT組檢查出梗死病灶數量21例,確診率為65.63%;MRI組檢查出梗死病灶數量31例,確診率為96.88%。CT檢查時未檢查出腦干梗死,MRI組檢查出腦干梗死,且MRI組檢查確診率明顯高于CT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I組檢查梗死病灶平均面積較CT組檢查明顯更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檢查中選擇MRI檢查有較高的檢查確診率,可將病灶部位的大小形態(tài)清晰呈現,對患者早期確診更有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CT;MRI;急性腦梗死;早期檢查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079-01
急性腦梗死作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出現大面積腦梗死,且癥狀嚴重,具有極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本病多發(fā)生于老年人群,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如果患者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將對患者腦功能造成嚴重損傷,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對急性腦梗死進行早期檢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臨床中對于急性腦梗死臨床檢查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主要檢查方式為CT和MRI檢查[1-2]。CT檢查在臨床中為醫(yī)生經常使用的一種檢查方式,具有掃描速度快且禁忌證少等優(yōu)點,但是容易出現假陰性情況。研究顯示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診斷中,MRI檢查優(yōu)于CT檢查[3]。本文通過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使用CT和MRI檢查情況進行分析,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9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根據檢查方法的不同分為CT組和MRI組,各32例。CT組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46~82歲,平均(61.4±4.9)歲;接受檢查的時間1~4 h,平均(2.7±1.1)h;合并癥:高血壓12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3例。MRI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46~83歲,平均(61.9±5.0)歲;接受檢查的時間1~4 h,平均(2.8±1.0)h;合并癥:高血壓12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3例。所有患者均在發(fā)病10 d內在我院接受治療,并進行CT及MRI檢查。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進行CT和MRI檢查。
1.2.1 CT組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28層螺旋CT對患者整個顱腦行連續(xù)掃描,參數選擇為層距為5.0 mm,層厚為5.0 mm,電流為150 mA,電壓為120 kV進行軸位斷層逐層掃描。
1.2.2 MRI組 采用磁共振Philips Achieve 1.5 T對患者全腦掃描。參數選擇為Fov 230 mm,層厚6 mm,層距為1.5 mm進行多參數軸位掃描。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的結果進行交叉記錄,對比兩組的確診率以及病灶情況(包括病灶的部位、形狀、大小、數目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檢查結果的比較
CT組檢查出梗死病灶21例,確診率為65.63%。MRI檢查出梗死病灶31例,確診率為96.88%。CT檢查時未檢查出腦干梗死,MRI檢查時可檢查出腦干梗死。MRI檢查確診率明顯高于CT檢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檢查病灶情況的比較
兩組檢查病灶主要形狀為圓形、類圓形,CT組檢查病灶大小為0.8~11.3 cm,MRI組檢查病灶大小為0.9~12.1 cm,MRI組檢查病灶平均大小為(0.82±0.38)cm×(14.0±3.05)cm,較CT組檢查的(0.52±0.27)cm×(12.8±2.8)cm明顯更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作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機制主要為大腦組織內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大腦組織缺血缺氧,進而使顱腦內形成壞死病灶,造成大腦損傷。急性腦梗死有極高的致死率,多發(fā)生于老年人群,且患者在發(fā)病早期1.5~6.5 h內死亡。大部分患者發(fā)病突然,臨床癥狀主要神經功能缺失,且病情易反復,如果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治療,將對患者腦功能造成嚴重損傷,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臨床治療中,如能及時恢復患者梗死灶周圍半暗帶的血液供應,可使患者梗死面積最大程度縮減,進而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患者致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故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急性腦梗死臨床檢查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包括CT和MRI檢查。 本文結果顯示,兩組確診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CT檢查時未檢查出腦干梗死,MRI檢查時可檢查出腦干梗死,且MRI檢查確診率明顯高于CT檢查。兩種檢查方式病灶主要形狀均為圓形、類圓形,CT檢查的病灶大小明顯大于MR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時病灶主要是由梗死灶和周圍半暗帶組成,故MRI檢查時可使梗死灶周圍半暗帶清晰呈現,檢查出的病灶平均大小比CT檢查大,能更清晰地將病灶部位的大小形態(tài)呈現,便于早期診斷,使醫(yī)生可以對患者病灶情況進行判斷,并根據血管的狹窄程度、形態(tài)學特性、梗死位置以及側支血流的供應情況提供針對性治療,令患者梗死面積最大程度縮減,進而使患者治療效果提高,控制梗死發(fā)展腦梗死的概率,降低患者致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若經濟條件允許,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MRI方式診斷為首選推薦方法。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檢查中,因MRI方式較之CT檢測敏感性更強,因此選擇MRI檢查有較高的檢查準確率,可將病灶部位的數量、形態(tài)與大小清晰呈現,且無輻射,安全系數更高,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早期確診更具意義,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鄒萍,曾華勇.CT、MRI檢查對早期腦梗死檢查價值的比較[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3,(34):6-7.
[2] 王小樂.CT、MRI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檢查意義比較[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1):15-17.
[3] 李一輝,段圣武,彭武祥,等.MRI(DWI)、CT對超急性期腦梗死的檢查價值對比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4,28(2):3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