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國慶紀念活動,具有塑造國家形象、實施政治動員、詮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經驗、協(xié)調國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功能。(1)參見陳金龍:《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342-370頁。具體而言,新中國國慶紀念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強化國民認同意識、激勵國民政治參與、砥礪國民精神氣質、涵養(yǎng)國民價值觀、引導國民歷史觀、培育國民世界情懷等方面發(fā)揮了獨特作用,成為新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1984年10月2日,鄧小平在會見回國參加國慶35周年紀念活動的外籍華人科學家時指出:“好多年沒有舉行慶祝儀式了。舉行慶祝儀式有點作用,就是教育人民,是一種鼓舞的作用?!?2)《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996頁。由此看來,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國慶紀念的旨趣之一。
國家、民族、政黨認同是作為國民應有的政治意識和情懷,也是建構國家、民族、政黨形象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注意借助國慶紀念強化國民的國家、民族、政黨認同,以增強國家凝聚力、民族向心力,維護執(zhí)政黨的權威。
經歷新中國成立后的國民經濟恢復、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得到提高,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fā)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承擔大國責任、發(fā)揮大國作用。舉行國慶紀念活動的出發(fā)點之一,就是通過呈現(xiàn)國家發(fā)展成就,建構國家形象,強化國家認同。國慶一周年紀念時,周恩來系統(tǒng)總結了一年來在外交、鞏固政權、統(tǒng)一財政和恢復經濟、培養(yǎng)干部和提高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且強調,縱觀中國歷史,只有一個政府,一年內做了這么多有利于人民的工作,驅逐了舊式軍隊和政府,而代之以紀律嚴明、和藹可親的人民軍隊與廉潔、講道理的人民政府;剝奪了帝國主義國家的特權,消滅了特務機關,停止了無限期的通貨膨脹,給予人民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這個政府,就是中央人民政府?!?3)《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373、382頁。這里通過比較,說明了新中國成立前后的變化,旨在增進國民對新中國的認同。國慶一周年紀念前夕,北京電影制片廠和莫斯科高爾基電影制片廠聯(lián)合攝制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這部影片扼要記錄了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歷史,生動反映了新中國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發(fā)展。用周恩來的話來說,“我國人民過去的痛苦,今天的歡樂,將來的希望,在這影片里,有很出色的描寫?!?4)《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373、382頁。強化國家認同,關鍵在于增進對國家的制度認同。中共中央發(fā)布的1952年國慶節(jié)宣傳要點明確指出,人民民主專政制度,“較之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極大的優(yōu)越性。在這種制度的基礎上,我國人民能夠發(fā)揮其無窮無盡的力量”。(5)《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4頁。通過比較彰顯新中國制度的優(yōu)勢,意在引導國民增進國家認同特別是制度認同。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為建構社會主義的國家形象,中共依然借助國慶紀念呈現(xiàn)國家的發(fā)展變化。周恩來在1957年國慶招待會上斷言,“新中國已經鞏固地屹立在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新中國一天天壯大起來,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6)《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82頁。這是國家實力的增長、國家地位的變化,也是國家形象的建構。1959年9月8日,中央宣傳部發(fā)布國慶十周年通知,認定“過去十年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獲得輝煌成就的十年”,(7)《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4冊,學習出版社,1996年,第160頁。要求報紙、刊物、廣播電臺有計劃地開展宣傳工作,重點介紹十年來各方面成就。為此,《人民日報》從9月16日開始設立“輝煌的十年”專欄,對社會主義改造、紡織、醫(yī)學、郵電、對外貿易、交通、機械、鋼鐵、農業(yè)、科學技術、財政、鐵路、商業(yè)等方面的發(fā)展成就先后進行宣傳和展示,以增進國民對新中國建設成就的了解。國慶35周年紀念時,邀請了由200人組成的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來京參加觀禮,包括各行各業(yè)各界人士和持不同政治觀點的人士,受到鄧小平的接見,其用意在于引導港澳同胞增進國家認同,支持中央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做到愛祖國、愛香港。經歷50年的建設和發(fā)展,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基于這一歷史性轉變,江澤民指出:“經過五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艱苦卓絕的奮斗,昔日積貧積弱的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創(chuàng)造了舉世驚嘆的人間奇跡?!?8)《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61頁。這種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化,對于國民無疑是一種激勵,有利于提升國家自豪感,增進國家認同。
中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為現(xiàn)代國家的建立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增進民族認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慶紀念的功能之一。國慶紀念過程中,注意凸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和中華文明的國際地位。江澤民在國慶50周年大會上指出,“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卓越創(chuàng)造,為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新的千年中,中華民族必將以自己新的燦爛成就,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9)《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1061頁??隙ㄖ腥A文明的過去、未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既是對中華民族歷史與未來的自信,也有利于強化民族認同。
為增進民族團結和民族認同,國慶紀念時注意凸顯民族關系的變化,詮釋黨的民族政策。周恩來在國慶一周年招待各民族代表宴會上的致詞指出:新中國成立后,各民族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根本轉變,“從過去壓迫和被壓迫的關系改變?yōu)槠降取⒒ブ年P系”,并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實現(xiàn)民族區(qū)域自治,幫助各民族人民訓練和培養(yǎng)干部,逐步改善和提高各民族的經濟、文化生活水平,“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10)《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3冊,第337、338頁。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慶紀念,特別邀請班禪、達賴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代表來京參加國慶觀禮,力求通過國慶紀念協(xié)調民族關系,增進民族認同。1953年國慶紀念,西藏派出觀禮團、參觀團來京參加典禮,毛澤東在接見其代表時表示:“我們要和各民族講團結,不論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團結?!?11)《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311頁。少數(shù)民族代表獲邀參加國慶典禮,既表達了對少數(shù)民族的禮遇,也顯現(xiàn)了各民族之間的平等。歷年國慶紀念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群眾聯(lián)歡時,也注意邀請各民族代表參加,力圖通過聯(lián)歡增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由局部執(zhí)政走向全國執(zhí)政,并且經歷1952年底至1953年初的新稅制改革后,開始強調黨領導一切。1953年12月,毛澤東在聽取衛(wèi)生部副部長賀誠等匯報時指出,“黨必須領導一切,領導我們的各種工作。”(12)《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05頁。中國共產黨是新中國各項事業(yè)的領導核心,新中國發(fā)展成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展示新中國發(fā)展成就的過程,實際上是展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能力、執(zhí)政水平,贏得人民群眾認同與支持的過程。在國慶紀念過程中,盡力展示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理念,將新中國發(fā)展成就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聯(lián)系起來。周恩來在分析新中國成立五年來取得成就的原因時指出:“中國共產黨是我們國家的領導核心”,在每一個關鍵時刻“及時地提出了全國人民的政治任務和組織任務”,絕大多數(shù)黨員“成為群眾中的先鋒和模范”。(13)《周總理在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54年10月1日。這里既說明了黨的領導作用,又詮釋了新中國取得成就的原因。國慶十周年紀念時,劉少奇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就歸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勝利”,(14)《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543頁。彰顯了執(zhí)政黨的核心地位。江澤民在總結新中國40年的歷史經驗時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在國家獨立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使命。”(15)《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6-617頁。這里對中國共產黨性質、地位的闡釋,是增進政黨認同的基礎,也是執(zhí)政黨形象的建構。
人民是革命的主體,也是建設、改革的主體,新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實踐,需要全體人民的參與和支持,國慶紀念的過程是對國民實施政治動員、激勵國民政治參與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需要凝聚各方面力量投身國家建設,國慶紀念蘊含政治動員的內容。1952年8月,中共中央發(fā)布國慶節(jié)紀念辦法規(guī)定時提出:“要使這次國慶節(jié)的宣傳成為教育全國人民了解國家現(xiàn)狀和動員他們迎接即將開始的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的一次廣泛而深入的思想教育。”(16)③ 《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3冊,學習出版社,1996年,第404、1181頁。這說明,中共已清醒地認識到國慶紀念所具有的政治動員功能。周恩來在首都各界舉行的國慶五周年紀念大會上提出,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沒有剝削和貧困的社會主義國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偉大的任務”。(17)《周總理在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54年10月1日。沒有剝削、沒有貧困,反映了國民的向往和追求,這一目標的提出,有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進社會主義改造與國家工業(yè)化。1956年國慶紀念時,中央要求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全國人民現(xiàn)時的任務,即“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對我們有利的條件,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8)③ 《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3冊,學習出版社,1996年,第404、1181頁。這一目標的提出既順應了國民愿望、反映了國民訴求,也對國民提出了參與建設的要求,具有政治動員的意蘊。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的國慶紀念,往往結合社會主義建設任務提出行動要求。1959年國慶口號,在動員完成主要生產任務、生產指標的同時,提出“開展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19)《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2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03頁。1960年國慶口號,提出“大辦農業(yè),大辦糧食”、“繼續(xù)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開展文化革命”,號召“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xiàn)代工業(yè)、現(xiàn)代農業(yè)和現(xiàn)代科學文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20)《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5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4頁。國慶口號蘊含的任務明確具體,借助各種方式傳播面廣,有利于動員國民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周恩來在國慶14周年招待會上發(fā)表講話時提出:“中國人民一定能夠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農業(yè)現(xiàn)代化、工業(yè)現(xiàn)代化、國防現(xiàn)代化和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21)《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第582頁?!八膫€現(xiàn)代化”的概念由此生成,成為新中國歷史上流傳甚廣、影響深遠的政治話語。1963年10月1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重申了“四個現(xiàn)代化”的目標,以激發(fā)國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表達對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的尊重,1959年國慶紀念,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選派工業(yè)、交通運輸、基本建設、財貿、農業(yè)、農墾、林業(yè)、水利、氣象、教育、文化、衛(wèi)生、科學等方面的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三千人來京參加國慶觀禮。尊重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對于廣大國民是一種激勵和鼓舞。
人民是改革開放的主體,改革開放的不少舉措是人民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凝聚了人民的智慧;改革開放舉措的實施,需要人民的參與和支持。改革開放后的國慶紀念,注意凝聚改革共識,動員人民支持和參與改革開放。葉劍英在國慶3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22)《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3-234頁。表明推動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心,意在引導人民認同改革的同時,動員人民投身改革。鄧小平在國慶35周年典禮上提出,“當前的主要任務,是要對妨礙我們前進的現(xiàn)行經濟體制,進行有系統(tǒng)的改革。同時,要對全國現(xiàn)有的企業(yè),進行有計劃的技術改造。要大大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大大加強各級教育工作”。(23)《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70頁。這里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技術發(fā)展、教育發(fā)展的任務。與此同時,鄧小平提出,“我國將長期實行對外開放,愿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國家建立、發(fā)展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關系?!?24)《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70頁。這是面向國際社會的表達,也是面向國內的動員。鄧小平表明改革開放的決心,提出改革開放的任務,包含動員民眾投身改革開放的意蘊。江澤民通過總結新中國40年的發(fā)展經驗得出結論,如果不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就會窒息社會主義內在的活力和生機,就會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25)《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616頁。這里詮釋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彰顯了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態(tài)度,同樣蘊含改革開放的政治動員。
價值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新中國國慶紀念過程中,注意結合新中國的發(fā)展成就和基本經驗涵養(yǎng)國民價值觀,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民主體等價值觀教育貫穿新中國國慶紀念的全過程。
社會主義既是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統(tǒng)一,也是一種價值取向。新中國的發(fā)展進步,根本原因在于選擇了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新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保障??偨Y新中國70年發(fā)展成就和經驗,往往要歸結為社會主義的成功,國慶紀念的過程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過程。葉劍英在國慶30周年大會上指出:“社會主義制度是人類歷史上嶄新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不是無緣無故地在中國出現(xiàn)的,它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億萬人民在長期奮斗中所作出的決定性選擇?!?26)《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220、221頁。這里肯定了社會主義的先進性,申明中國選擇社會主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江澤民在國慶50周年紀念時強調,“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xiàn)中國經濟繁榮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康莊大道?!?27)《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1061頁。這是基于新中國發(fā)展實踐對社會主義科學性、真理性的詮釋。胡錦濤在國慶60周年紀念時,再次表達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觀點。(28)《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234頁。這些論述凸顯了社會主義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有利于增進國民對社會主義的價值認同。
愛國主義既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也是一種價值規(guī)范?!豆餐V領》確立的公民道德,“愛祖國”是其中重要內容。為使愛國主義成為國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規(guī)范,新中國國慶紀念注意揭示新中國發(fā)展歷程中生成和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國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仡櫄v史,不難看出,愛國主義是新中國70年發(fā)展進步的精神支撐,之所以能打破美國的遏制、封鎖、禁運,克服發(fā)展中的困難,取得重要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成就,靠的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中共中央在籌劃1959年國慶十周年紀念時,明確要求通過總結十年各地、各單位的工作,“進行群眾性的自我教育,形成一個廣泛的、深刻的、群眾性的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新高潮”。(29)《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4冊,第132頁。江澤民在國慶40周年紀念時,闡釋了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認為“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統(tǒng)一的”,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因而號召“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30)《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616頁。國慶紀念過程中,注意展現(xiàn)愛國主義者的情懷、事跡,讓國民從中受到愛國主義的感染。比如,為推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開展,國慶60周年紀念前夕,中宣部等11個部門聯(lián)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讓群眾在參與評選活動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集體主義是一種價值準則,也是一種處理利益關系的方法。新中國發(fā)展成就的取得,蘊含集體主義的價值支撐。新中國建設與發(fā)展過程中,不少人犧牲個人利益而成就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在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關系時,個人利益作出了讓步和犧牲,展現(xiàn)新中國發(fā)展成就的過程,也是集體主義教育的過程?!度嗣袢請蟆窞閲鴳c四周年發(fā)表的社論指出,“只有把我們眼前生活中的局部的利益,服從于國家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長遠的利益,這才是全體人民最高的根本的利益?!?3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415頁。犧牲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以服從長遠利益、國家利益,這是集體主義的具體表現(xiàn)和要求。葉劍英在國慶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要求“每個人都把個人的利益同祖國的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前途同祖國的前途聯(lián)系在一起”。(32)⑥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247、221頁。這一實踐要求,也有利于引導國民確立和實踐集體主義的價值準則。
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新中國成立后歷史開啟新的一頁,人民從此成為國家的主人。人民的主人地位來源于人民的奮斗、人民的貢獻,中國革命勝利、新中國發(fā)展成就是中國人民奮斗的結果。周恩來指出,中國革命的勝利“決不是歷史上的偶然現(xiàn)象,而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無數(shù)次革命斗爭的必然結果”。(33)《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3冊,第354、355頁。在周恩來看來,沒有人民的支持,絕對不可能設想中國革命的徹底勝利。國家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使“人民自己成了中國土地上的主人”。(34)《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3冊,第354、355頁。人民作用與人民地位的肯定,是確立人民主體價值立場的基礎。葉劍英在國慶30周年大會上強調,“四項基本原則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它們的作用的發(fā)揮必須依靠人民?!?35)⑥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247、221頁。通過國慶紀念彰顯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有利于確立人民主體的價值理念,有利于強化國民的主人翁意識、責任擔當,激發(fā)國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提振國民精神、砥礪國民精神氣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一。新中國國慶紀念過程中,注意發(fā)掘新中國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以培育國民的精神氣質。
新中國70年的發(fā)展過程,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在借鑒蘇聯(lián)模式的同時,接受了蘇聯(lián)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1958年中蘇關系出現(xiàn)緊張、最后導致中蘇關系破裂后,我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原子彈、導彈、人造衛(wèi)星、人工胰島素的成功?!度嗣袢請蟆窞閲鴳c14周年發(fā)表的社論指出: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取得,是因為“遵循了以自力更生為主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原則”。(36)⑦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139、142頁。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強調走自己的路,雖然不排拒外援,但首先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江澤民在國慶40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是中國革命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勝利的一條根本經驗?!?37)《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616頁。新中國國慶紀念過程中,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立國、建國的原則和經驗,實際上是對國民進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教育。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新中國70年的發(fā)展是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結果。在物質短缺的背景下,要集中物力、財力用于國家建設的關鍵領域,只能精打細算、勤儉節(jié)約。中共中央關于1953年國慶紀念辦法,針對厲行節(jié)約提出具體要求:各個軍事、經濟、文教、行政部門削減事業(yè)費開支;各個行政部門精簡機構、精簡冗員,節(jié)約行政經費;各個經濟部門和生產部門節(jié)約生產消耗,減少非生產開支;黨政軍民特別是農民注意節(jié)約糧食的消費,保證國家可以掌握必需的商品糧食。(38)《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3冊,第575頁?!度嗣袢請蟆窞閲鴳c四周年發(fā)表社論,號召所有國家機關、軍隊及一切工作人員,盡力服從國家建設需要,“盡力節(jié)約人力、物力和財力”。(39)《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第415頁。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由于國家經濟落后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仍然倡導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1959年國慶紀念口號,包含“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yè)”的內容。(40)《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2冊,第103頁。中共中央關于1960年國慶節(jié)紀念辦法的通知,要求宣傳自力更生、勤儉建國的方針,號召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發(fā)揚艱苦奮斗、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發(fā)奮圖強的革命精神。(4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5冊,第53頁。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成為1960—1965年國慶口號,持續(xù)提倡這一點,既是國情使然,也是涵養(yǎng)國民精神氣質的需要。1963年10月1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奮發(fā)圖強 勤儉建國》,要求“堅持不懈地走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道路”,持久開展增產節(jié)約運動。⑦改革開放后,盡管物質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決定仍然需要艱苦奮斗。江澤民在國慶50周年紀念時指出,“奮斗就會有艱辛,艱辛孕育新的發(fā)展。這是一個普遍規(guī)律。”(42)《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1062頁??梢姡瑖鴳c紀念一直在倡導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
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與自強,成就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歷次國慶紀念,在總結新中國發(fā)展成就、展望未來發(fā)展前景時充滿自信,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不息的精神。國慶一周年紀念時,周恩來指出:“經過了這一年,中國已經比過去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經歷了更重要的變化;舊面貌的中國正在迅速地消失,新的人民的中國已經確定地生長起來了。”(43)《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3冊,第353頁。這里基于新中國成立后一年的發(fā)展變化,表達了對新中國發(fā)展現(xiàn)狀的自信。隨著改革開放的成功,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自信得到提升。江澤民在國慶50周年大會上指出,“從本世紀中葉到下世紀中葉,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將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中華民族將以更加強勁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4)《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1061頁。這種對未來發(fā)展前景的展望,充滿自信與自強。胡錦濤借國慶紀念之機表示,“中國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設好自己的國家,也有信心、有能力為世界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45)《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234頁。中共領導人具有的這種自信自強精神,是作為社會主義大國應有的氣度,對于國民是一種激勵和感染。
在把握新中國歷史的基礎上,引導國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學會科學評價歷史,形成尊重歷史、敬畏歷史的意識,是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擔負的責任,新中國國慶紀念蘊含歷史觀教育。
國慶紀念的過程,是回溯新中國歷史的過程,在回溯歷史的基礎上對歷史作出正確評價,使國民在增進歷史認知的基礎上,強化歷史記憶。葉劍英在國慶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以較大篇幅總結了新中國成立30年的歷史,勾勒了新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線索。江澤民在國慶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對新中國成立40年的歷史進行了初步總結,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四十年,是中國歷史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四十年,是經歷艱難曲折、戰(zhàn)勝種種困難、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四十年,是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獨立自主、在國際事務中日益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四十年?!?46)《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第611頁。這是從發(fā)展成就、發(fā)展過程、國際地位對新中國歷史進行的總結和概括,呈現(xiàn)了新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有利于國民從總體上把握新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認清新中國歷史的主流和本質。
新中國國慶紀念在回溯歷史的同時,注意總結歷史經驗,升華歷史智慧,以歷史啟迪和教育人民。1959年國慶紀念,中央宣傳部明確要求中央各大報紙及地方黨報,在國慶節(jié)前后陸續(xù)發(fā)表總結經驗的文章。周恩來在《偉大的十年》一文中,深刻總結了新中國成立十年來的成就與經驗。在他看來,新中國的飛躍發(fā)展, “根本上是由于中國社會經歷了最徹底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國已經成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新中國的發(fā)展過程是“不斷革命的過程,同時又是按照一定的發(fā)展階段循序漸進的過程”;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保證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非常迅速、非常順利的發(fā)展”。(47)周恩來:《偉大的十年》,《人民日報》1959年10月6日。這是基于新中國發(fā)展成就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江澤民在回顧40年歷史的基礎上,得出四個方面的基本結論,實際上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的升華??偨Y新中國歷史經驗,有助于引導國民深化對歷史的認識。
學會客觀、理性地看待歷史、評價歷史,是提升國民素養(yǎng)的要求,也是防范歷史虛無主義的基礎。葉劍英在國慶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既總結新中國的發(fā)展成就,也實事求是分析新中國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曲折。他指出,“我們既要正視過去的失誤和挫折,又要充分估計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充分估計我們在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中所取得的勝利?!?48)《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220頁。這種客觀評價歷史的態(tài)度,對于國民是一種示范和引導,以避免歷史評價過程中的偏頗。鄧小平在國慶35周年典禮上的講話提出,新中國的成立,“不但完全結束了舊時代的黑暗歷史,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也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49)《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69頁。將新中國的歷史放到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來評價,開闊了歷史評價的視野,體現(xiàn)了評價新中國歷史的大歷史觀,對于國民而言也是一種歷史觀教育。
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fā)展需要中國。中國作為發(fā)展中的東方大國,要為人類發(fā)展作出應有的貢獻,需要塑造國際形象、提升國際地位,需要培養(yǎng)國民的世界情懷和國際主義精神。新中國的國慶紀念,成為培育國民世界情懷的平臺。
國民能否遵守國際交往禮節(jié),是否具有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關系國際交往能否順利展開。在國慶紀念過程中,注意表達友好國家對中國支持援助的感激之情。1958年,中央外事領導小組關于國慶期間對來華外賓進行宣傳的意見提出,在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時,要求表達“和蘇聯(lián)及其他兄弟國家的支援和經驗分不開”(50)《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29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4-65、64頁。的觀點,同時要求“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不要給人以盛氣凌人或驕傲自滿的印象。要實事求是地宣傳我們的成就,切戒浮夸?!?5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29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4-65、64頁。懂得感恩、尊重事實、謙遜客觀,這是國際交往的基本禮節(jié)。1959年國慶紀念,仍然要求對外賓進行宣傳時,堅持“實事求是、謙虛謹慎和友好熱誠的態(tài)度,防止驕傲浮夸,防止盛氣凌人?!?5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2冊,第115頁。這些國際交往禮節(jié)是培育國民世界情懷的基礎。
新中國國慶紀念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象征,是對國民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如何借助國慶紀念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仍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考的問題。結合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發(fā)掘新中國70年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綜合運用傳統(tǒng)手段和現(xiàn)代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獲國慶紀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