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斌,吳凱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骨科,江西 南昌 330006)
巨大肩袖撕裂(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MRCT)是指累及兩個以上肌腱以及寬度>5 cm 的肩袖撕裂。影響其修復的主要原因包括:肌肉萎縮、脂肪浸潤和肌腱回縮,以及外科醫(yī)生的經驗和技能。其完全修復十分困難[1-2],以往MRCT 的修復主要采用開放手術,但隨著關節(jié)鏡檢查和松解技術的發(fā)展,關節(jié)鏡下修復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對于不可修復的肩袖撕裂,BURKHART 等引入了部分或“功能性”修復的概念,即利用肌腱邊緣恢復肩袖力偶,最終達到一個“更平衡肩關節(jié)”,但是縫合修復后的再撕裂率高達94.0%;單純關節(jié)鏡清理也可獲得良好的效果,其手術和康復時間較短;而累及兩個及以上肩袖肌腱撕裂的最佳治療方案則仍無定論[3-5]。大多數關于MRCT 關節(jié)鏡治療的研究均采用了一種或兩種手術,而唯一一項比較關節(jié)鏡清理術和關節(jié)鏡完全修復治療MRCT 的研究只提供了功能結果,未研究修復的完整性[6]。目前,國內比較關節(jié)鏡下三種處理方式治療MRCT 療效的研究較少。本隊列研究的目的是評估關節(jié)鏡清理術(debridement arthroscopy,DB)、部分修復術(partical repair,PR)和完全修復術(complete repair,CR)對涉及至少3 個肌腱MRCT 的治療有 效性。
選擇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接受肩關節(jié)鏡檢查的MRCT 患者共144例。納入至少6 個月非手術治療失敗的患者,術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超聲檢查均顯示疑似至少3 根肌腱撕裂,并在關節(jié)鏡檢查中證實。肩關節(jié)假性癱瘓是指肩關節(jié)運動完全受限以及符合肩袖撕裂的放射學征象。排除年齡超過85 歲或既往有肩部手術史患者。65例患者未達到研究納入標準,12例患者拒絕參加,最后67例患者68 處患側(女27例和男40例,其中1例患者雙側肩關節(jié)損傷)納入研究,平均年齡為(66.5±7.2)歲。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并獲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67例MRCT 患者根據肩關節(jié)鏡處理方式分為3 組,關節(jié)鏡DB(n=22)、PR(n=22)和CR(n=23)。3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3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among three groups
由對本研究不知情的骨科副主任醫(yī)生采用Constant 量表(Constant score,CS)總評分及各子量表評分在術前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臨床評估。采用經年齡和性別調整后的術后CS 評分評價正常肩袖的百分比,分為優(yōu)秀(>91.0%)、良好(81.0%~90.0%)、滿意(71.0%~80.0%)、一般(61.0%~70.0%)和差(<60.0%)。術前術后采用3 種主觀問卷調查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價: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主觀肩關節(jié)評分(subjective shoulder value,SSV)以及上肢功能障礙評定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隨訪過程中收集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評價結果,并監(jiān)測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67例患者中60例接受MRI 檢測,7例攜帶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接受超聲檢查。術前和術后MRI由對本次研究不知情的放射科醫(yī)生獨立完成評估。采用Goutallier 分級和Patte 分級分別評估岡上?。╯upraspinatus,SSP)、岡下?。╥nfraspinatus,ISP)、肩胛下?。╯ubscapularis,SSC)和小圓?。╰eres minor,TM)肌腱回縮和脂肪浸潤情況,并計算3 種肌肉脂肪浸潤的平均值和總體脂肪變性指數(global fatty degeneration index,GFDI);MRI 評估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后肌腱完整性。由于肌腱修復的金屬錨釘能夠引起偽影,7例接受超聲檢測的患者根據以下方法對每根肌腱進行分類:顯示具有足夠厚度的均勻低強度或部分高強度區(qū)域的肌腱被認為完整的;在一張圖像上沒有或有輕微不連續(xù)的肌腱變薄被認為是部分撕裂;在一個以上的圖像中明顯的不連續(xù)性被認為是再次撕裂。
關節(jié)鏡手術由3 位經驗豐富的骨科醫(yī)生進行。患者置于側臥位,肌間溝聯合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條件下,建立標準后方入路,并根據需要建立其他入路。處理完伴隨病變后[肩峰下減壓,鎖骨遠端切除,肱二頭肌長頭腱(long head of the biceps tendon,LHB)切斷術/肌腱固定術],對肩袖進行清理,評估組織質量、肌腱活動度、回縮和破裂形態(tài)。當決定部分或完全肩袖重建時,若有以下情況:保持前部連續(xù)性,并切除喙突基部的肱骨韌帶、關節(jié)外肌腱,在肩胛下肌腱撕裂≥Lafosse Ⅱ°,需要進行肌腱松解,且要進行單排修復。再處理后上部肩袖,目的是將肌腱縫到大結節(jié)以完全覆蓋(縫合橋修復),使用邊緣收斂技術進行內側單排修復,在邊緣收斂技術無法進行完全修復的情況下,嘗試進行部分修復,重新固定所有肌腱,最終達到力偶修復的目標。
基于肌腱修復的康復方案,患者肩部需使用吊帶固定6 周。物理治療方案包括立即被動運動和被動輔助運動以及閉鏈運動。在術后6 周或在手術后立即進行清理時,可以開始積極地全方位運動鍛煉。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連續(xù)變量表示為均數±標準差(±s);非正態(tài)分布連續(xù)變量用中位數和范圍表示,分類數據用絕對頻率和百分比表示。χ2或Fisher 精確檢驗用于評價離散變量。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χ2檢驗和Kruskal-Wallis 檢驗評估人口統計學數據。配對t檢驗和Wilcoxon 配對檢驗(取決于變量分布)分析術前和術后值的差異。獨立t檢驗和Mann-WhitneyU檢驗比較組間的各項評分。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DB 組 與PR 組(P=0.046)、PR 組 與CR 組(P=0.003)、CR 組與DB 組(P=0.000)患者間GFDI均存在顯著差異。此外,DB 組中SSC、SSP 和ISP 肌肉脂肪浸潤程度更高(3 級或4 級:脂肪等于或多于肌肉),分別為6.0%、59.0%和29.0%,PR 組分別為5.0%、27.0%和9.0%,CR 組分別為0.0%、10.0%和5.0%。僅有3例患者ISP 4 級脂肪變性,患者僅接受DB 術,CR 患者中無脂肪浸潤高于3 級。6 處患側需要進行翻修手術(8.8%)。其中,3 處患側因為術后感染需要開放式灌洗和清創(chuàng)術(PR 組2例,CR 組1例),1 處患側因為移植物松弛取出錨釘,2 處患側因為進行性疼痛和功能喪失(DB,再撕裂CR)接受了全肩關節(jié)置換術。其余62 處患側(右側47 處,左側15 處)的中位隨訪時間為42 個月(23~70 個月)。見表2。
所有臨床和主觀評分從術前到術后均有顯著改善(P<0.05)。術后各組間結果顯示,DB 組[CS(65.8± 14.7)分,DASH(24.1±20.6)分]和PR 組[CS(67.5± 9.9)分,DASH(20.5±14.4 分)]患者得分相似(均P>0.05),而CR 組效果更好[CS(80.3±8.9)分,DASH (7.0±8.7)分,均P<0.05]。3 組Constant 量表總評分及各子量表評分、SSV 和DASH 的結果見附圖。
表2 3 組患者的基線特征比較Table2 Comparison of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ree groups
附圖 3 組患者Constant 量表總評分及其分量表評分、SSV 評分及DASH 比較Attached fig.Comparison of the total CS,SSV and DASH scores among three groups
PR 組力偶重建患者(n=14)中,總CS(65.9± 9.7)分、SSV(70.0±14.8)分和DASH(24.8±11.0)分;PR 組力偶未重建患者(n=8)中,總CS(69.6± 10.4)分、SSV(79.4±10.8)分和DASH(14.5±17.0)分,兩者術后結果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DB 患者術后總CS、SSV 和DASH 評分與PR 組力偶重建或PR組力偶未重建患者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絕大多數患者對其關節(jié)鏡手術滿意(DB 組87.0%,PR 組86.0%,CR 組91.0%)。
PR 患者肌腱再撕裂率明顯高于CR 患者(分別為53.0%和29.0%),CR 組(47.0%)完整肌腱比例明顯高于PR 組(40.0%),包括完全和部分再破裂肌腱在內的整體再撕裂率為56.0%。CR 組患者結局明顯優(yōu)于PR 組[總CS:(83.4±7.3)和(68.5±10.6)分,P=0.009;SSV:(95.0±6.0)和(75.8±12.0)分,P= 0.002;DASH:(5.4±8.3) 和(21.2±9.5) 分,P= 0.006]。PR和DB組患者間總CS、SSV 和DASH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無伴隨治療患者需要翻修手術(33.0%)明顯多于接受額外手術的患者(7.0%)。
本研究結果表明:①3 種關節(jié)鏡技術都能明顯改善MRCT 患者臨床指標和主觀結果;②完全修復比部分修復獲得的肌腱更加完整;③完全修復明顯優(yōu)于部分修復和清理術,而清理術和部分修復無明顯差異。
影響MRCT 關節(jié)鏡修復性的潛在因素和治療策略,可能與外科醫(yī)生經驗和技能以及康復計劃有關。本組患者功能改善沒有受到BURKHART 等[7]報道中的因素影響,但是可修復性受到脂肪浸潤的影響。
既往研究[8]表明,力偶重建對部分修復患者獲得平衡性更好的肩關節(jié)和更好的功能十分重要。本研究未證實這一結論,本研究發(fā)現,力偶重建與否對PR 患者結局無影響,不管力偶重建與否,PR 組患者與DB 組患者結局無明顯差異。WELLMANN 等[9]研究表明,關節(jié)鏡下部分修復能夠改善主動前屈和外展,而對關節(jié)內收力無明顯改善,該研究將部分修復定義為一對力偶修復、殘余的小肌腱缺陷或一部分肌腱未被覆蓋。而本研究PR 組中,不管力偶是否重建,并非所有的肌腱都可以縫合到附麗區(qū)。因此,肩袖修復后仍然存在明顯缺陷。值得注意的是,有3 項研究[10-12]分析部分修復治療MRCT 的療效時,排除了SSC 受累患者,這些研究都報道了關節(jié)鏡下清理術或部分修復術的結果令人滿意,但沒有考慮力偶重建。
根據這些發(fā)現[10-12]可知,無論采用何種技術,關節(jié)鏡下治療MRCT 都可以獲得良好的短期預后。然而,本研究發(fā)現,完全修復在大多數參數方面均優(yōu)于部分修復和清理術。與本研究結果相反的是,IAGULLI 等[13]回顧性分析了部分和完全修復術治療MRCT 的結局,結果表明兩種方法的治療結局無差異,該研究唯一的結局參數是美國加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評分,但疼痛、力量或運動范圍均未單獨列出,該研究的價值十分有限。MOSER等[14]也比較了關節(jié)鏡下3 種方法治療MRCT 的功能結果,與DB 相比,PR 和CR 術能獲得更明顯的整體運動和力量改善,該結論與本研究部分一致。雖然該研究[14]報道了外旋顯著改善,但是對于那些接受CR的患者而言,與PR 相比,有更好的主觀評分。此外,由于使用了不同的手術方法(開放與關節(jié)鏡),結果可能無法比較,但MOSER 等[14]的回顧性分析未報道脂肪浸潤和再撕裂率。本研究總體再撕裂率56.0%,略高于少數其他基于MRI 的研究報告[4,8],這可能與脂肪浸潤和撕裂大小的差異有關。盡管CR 組大部分結局指標都較好,但完整性和再撕裂間無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病例數量較少所致。就術后外展強度而言,CR 明顯優(yōu)于PR 和DB;而CR 術前強度最低,表明CR 可以達到最佳的強度改善。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MRCT 的首選方法是CR,如果CR 無法順利開展,PR 是否能代替DB 仍值得商榷。但ZVIJAC 等[15]長期隨訪發(fā)現,清理術后患者肩部功能會惡化。因此,不同治療方案差異間的評估需要開展長期研究,特別是關于部分肩袖修復的長期研究。本研究的局限性是,每個治療組受試者數量相對較少,并且患者由3名不同的外科醫(yī)生治療,但本研究結果與既往關節(jié)鏡DB[16]、關節(jié)鏡PR[9]和關節(jié)鏡CR[17]的單一治療研究結果類似。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比較MRCT 的關節(jié)鏡DB、PR 和CR 的臨床結局,發(fā)現應用3 種技術后都明顯改善了術后結果,建議CR 作為MRCT 治療的首選方案,在PR 術中,力偶重建不影響臨床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