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其五)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qū)者。曾任內(nèi)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
龔自珍力主變法革新,并無情地抨擊時弊,因而不斷遭受官僚大地主頑固派的壓制與打擊,居京二十載,一直浮沉下僚,終于道光十九年,毅然辭官南歸。于農(nóng)歷四月匆促離京,九月中旬又返回迎接眷屬,往返途中,將所思所感以詩紀之,雜述見聞、感想,共三百一十五首。因是年為己亥,遂名《己亥雜詩》。詩篇語言瑰麗,意境新奇,理趣濃烈,頗獲詩壇的贊譽。
此詩為第五首,是了解作者晚年(兩年后即因暴病辭世)心境、思想、抱負的重要之作。前兩句是敘事,說他在白日西斜的時候,滿懷著浩渺無邊的離愁,策馬直奔外城東面的廣渠門而去,揮鞭東指,竟有身在天涯的感覺,這正應(yīng)了那句“一出都門,便成萬里”的老話。后兩句是抒情,說自己雖已辭官,但仍然愿意為國家、為社會盡一份余年心力。有如枝頭飄墜的落花一樣,它并非無情之物,化作春泥,還是可以起到培護新花的作用的。
詩中有兩個關(guān)鍵詞,反映了作者的心路歷程:一曰“離愁”。作者此番離京,表面上看,是主動要求離職,似乎導因為不滿死氣沉沉的禮部衙署生活;但是,根源還在于朝中傾軋排擠、鉤心斗角?!安鸥邉佑|時忌”,被守舊官僚視為異類,斷絕其進身之階;特別是面對英人鴉片入侵,他曾越位言事,竭力主戰(zhàn),“忤其長官,賦歸去來”。從他此次離京的匆促來看,幕后顯然隱伏著更深的險惡背景。在這種情況下,“于我心有戚戚焉”,是完全正常的。況且,龔氏十一歲即隨父進京,后來又做了京官,雖不得志,但立朝執(zhí)政、推進變革的宏圖遠志,始終在胸中蒸騰著。一朝離去,這些勢必全部落空,自然會離愁浩蕩,輾轉(zhuǎn)流連。
二曰“落紅”。作者離京正值春末夏初,北方也正處在飛花萬點、綠暗紅稀之際。面對此情此景,一時浮想聯(lián)翩,仿佛覺得自己正同片片飛花融合到一起,懷抱著莊嚴的使命感——為了培育未來的春花,“自有詩心如火烈,獻身不惜作塵泥”(作家楊朔詩句)。此刻,那些縈繞于心中的浩蕩離愁、失意情懷,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帶有積極意蘊的“落花心緒”,化作牽掛國家、關(guān)心社會、開創(chuàng)未來的滿腔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