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利,檀曉東
(1.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yī)院,河北 邯鄲 056000; 2.河北省邯鄲市第一醫(yī)院,河北 邯鄲 056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一類常見的頸椎病,主要的病因是由于頸椎發(fā)生退行性病變后壓迫脊神經根,從而導致頸肩部位發(fā)生疼痛、麻木癥狀[1-2]。目前臨床上除藥物治療外,外治在臨床上的應用頗為廣泛。隨著近現代中醫(yī)的發(fā)展,中醫(yī)在頸椎病治療中逐漸發(fā)揮出優(yōu)勢,例如傳統(tǒng)中醫(yī)中的針灸治療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表現出確切的療效[3]。另外,中醫(yī)毫火針治療具有改善局部循環(huán)的作用[4]。本研究選取1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臨床療效分析,探討傳統(tǒng)中醫(yī)中的針刺聯(lián)合毫火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
選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120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齡38~69歲,平均年齡為(50.48±7.69)歲,病程為3~24個月,平均病程為(14.56±5.74)個月。將1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分成兩組,各60例。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38~68歲,平均年齡(50.55±7.72)歲,病程為3~23個月,平均病程(14.63±5.77)個月;治療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38~69歲,平均年齡為(50.40±7.65)歲,病程為3~24個月,平均病程為(14.48±5.70)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具有臨床可比性(P>0.05)。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5];②患者既往伴有慢性勞損病史,并且肩頸部活動受到限制,頸椎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并且通過頸部X線片確診。
1.2.2 排除標準 ①患有外傷性及其他分型神經根型頸椎病;②患者患有較為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③伴有不同程度肝腎功能異常者;④患者伴有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治療。
對照組給予毫火針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刺“根三穴”治療。
1.3.1 毫火針療法 選取頸夾脊、鳳池、阿是、肩井、曲池、大椎、合谷、外關,采用酒精棉球針刺部位進行消毒,左手持棉球鉗,右手持無菌針灸針,將針體以45°傾斜角度置于火焰上進行灼燒,當針體顏色變紅時,將針體迅速準確地刺入所選穴位,進針深度稍入表皮即可,留針5 min左右。針刺之后,局部皮膚如果出現紅腫和瘙癢等癥狀時,均為正常反應,在治療后6 h內不能接觸水,防止皮膚感染。1 次/2天,5次是1個治療療程,患者接受治療2個月。
1.3.2 針刺“根三穴” 取穴:在肩胛岡下窩,肩胛骨下角和岡下緣中點間的中l(wèi)/3和上1/3交點即為根3穴;身柱穴向患側旁開16.67 mm處即為根2穴;位于C5~C6棘突間隙向患側旁開16.67 mm處即為根1穴。操作:保持患者側臥位,對穴位進行消毒,選用一次性針灸針(0.25mm×40 mm),右手持刺迅速刺入,進針深度在15~20 mm,采用提插法得氣之后,采用捻轉補法將針尖頂住感應部位,推弩守氣1 min(將針尖頂住有感應的部位,推弩針柄,或用拇指向前或向后捻住針柄,不使針尖脫離經氣感應處,保持1 min),從而使根1和根2穴的針感能夠傳達到肩臂部,使根3穴的針感能夠沿上肢傳到手指部,再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 min,1次/天,10天為一療程,患者接受治療2個月。
臨床痊愈:經過治療后患者體征和臨床癥狀基本全部消失;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體征和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體征和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體征和臨床癥狀沒有變化,嚴重者甚至加重[6]。
總有效率=(臨床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1 VAS評分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對患者疼痛進行評價,0~10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最劇烈的疼痛為10分,無痛為0分,評分越高代表疼痛度越高。
1.5.2 生活質量評價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8]評價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36個條目,滿分為14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5.3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采用中國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1995)(China Stroke Scale,CSS)[9]評定神經功能缺損,該量表共包括 8 個維度,分別是面癱、意識、言語、水平凝視功能、手肌力、上肢肌力、下肢肌力以及步行能力,最高評分為45分;重型31~45分,中型16~30分,輕型0~15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高。
對比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中是否出現針刺感染和血腫等不良事件情況。
本研究涉及到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計量數據采用配對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當P<0.05時表示進行比較的兩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經過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例(%)]
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和CSS評分顯著下降(P<0.05);SF-36評分顯著升高(P<0.05);并且治療組VAS評分和C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SF-36和CSS評分對比分)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 [例(%)]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一種由于鉤椎關節(jié)處的骨贅發(fā)生病變后插入椎間孔,對頸脊神經根造成壓迫,患者表現出的臨床癥狀多為頸部短暫性的劇烈疼痛或持續(xù)性的隱痛,并且可放射至肩、臂或或手指等部位,該疼痛在活動時會加重,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帶來嚴重影響[10]。
中醫(yī)學認為,頸椎病是由于過度勞損或者外傷導致氣血瘀滯,并且造成經脈血流不暢、氣血失調,局部組織缺血、代謝失衡,可造成頸椎的韌帶、骨膜等軟組織缺乏營養(yǎng)物質發(fā)生病變性水腫或炎癥反應,長期發(fā)展最終可累及到其他器官,并且病程較長,不易完全治愈[11]?!鹅`樞·海論》說:“腦為髓之海 ,其上輸在于蓋,下在風府;髓海有余,則輕勁有力, 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 ,則 腦轉耳 鳴,脛酸 眩冒 , 目無所 見 ,懈 怠安臥[12]?!睆埦霸乐赋觯骸盁o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彼詰允柰ń浗j、祛風散寒、益氣升陽為主要治療原則[13]。王天寶等提出針刺“根三穴”配合微調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14]。《金針賦》言:“運氣走至疼痛之所,氣至而痛立止?!蓖ㄟ^“根三穴”的針感傳導能夠直達病所,通過神經體液調節(jié),影響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化學介質,使病變的韌帶、關節(jié)、脊柱等組織結構以及血管、神經鄰近組織發(fā)揮良性調節(jié)作用,調整脊柱內外環(huán)境,使之平衡而減輕壓迫。根三穴的位置決定了針刺后的作用,根1穴和根2穴所在的生理位置為夾脊穴,針刺后可顯著改善上肢和肩背部的局部組織的微循環(huán),促進缺血缺氧的改善,減少疼痛刺激因子的聚集,從而顯著改善上肢和肩背的病疾和酸痛麻木等癥狀。因此,針刺根1穴和根2穴也可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疼痛癥狀,可首選。除此之外,根 3 穴所在位置為手太陽小腸經穴,針刺后可治療肩臂部病癥,并且可以緩解頸椎病變擠壓造成的壓力[14]。毫火針治療是針灸中特種針法之一,有別于常規(guī)火針也有別于毫針,該針法具有無痛、微創(chuàng)等優(yōu)勢, 由于針處于灼熱狀態(tài),刺入后帶入的熱能有利于疏通氣血,從而達到改善頸背部的血液循環(huán)、疏通經脈的作用[15]。
本研究采用針刺“根三穴”配合毫火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經過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lián)用針刺“根三穴”療法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和CSS評分顯著下降(P<0.05);SF-36評分顯著升高(P<0.05);并且治療組VAS評分和C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lián)用針刺“根三穴”療法能夠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神經功能。治療組的優(yōu)勢在于聯(lián)用針刺“根三穴”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并且能夠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但是本研究也出現一定的不足之處,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并且未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可能對實驗結果有所影響,需要長期應用該治療方案,進一步觀察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針刺“根三穴”配合毫火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并且能夠降低VAS評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