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473000)王丹丹 鮑捷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白血病化療患者納入本研究,選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對照組與觀察組均46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42.19±2.18)歲;病程3~17個月,平均病程(8.35±2.37)個月。觀察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20~73歲,平均年齡(42.22±2.15)歲;病程3~17個月,平均病程(8.42±2.3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僅予以病情觀察、用藥監(jiān)測及飲食干預等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系統化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記錄疲乏日記:醫(yī)護人員應用癌因性疲乏量表對患者疲乏狀態(tài)進行評估,并指導患者每日記錄自己疲乏情況。②健康教育:對患者予以主動關心,向患者講解癌因性疲乏發(fā)生原因與護理措施,評估其對于癌因性疲乏的認知水平,規(guī)劃教育方案,對患者不良健康行為予以糾正,告知其健康的行為方式對疾病的影響,每日與患者進行20~30min的交流。③心理干預:在化療過程中依據患者喜好為其播放輕緩的音樂,調節(jié)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與情緒,幫助其放松身心,同時對患者提出問題作耐心回答。④感染護理:告知患者刷牙需應用軟毛牙刷,注意控制刷牙力度,防止口腔黏膜損傷;加強對肛周的護理,指導患者多飲水、多食高纖維素食物,防止便秘,有皮膚感染時需做好消炎措施。⑤出血干預:告知患者加強自我保護,避免出現創(chuàng)傷、磕碰情況,定期修理指甲,嚴格觀察是否有牙齦出血癥狀及皮膚黏膜是否存在出血點,存在異常時需立即告知醫(yī)師。
1.3 觀察指標 應用自護能力量表對兩組干預前與干預后(出院1周時)的自護能力進行評估,量表包含4項內容,共172分,分值越高則自護能力越高優(yōu);以中文版癌因性疲乏量表對兩組干預前、出院1周時癌因性疲乏進行評分,量表共9項內容,滿分90分,分值越高癌因性疲乏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5.0統計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和例數表示,以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以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的自護能力分值較對照組高,癌因性疲乏分值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干預前后兩組自護能力、癌因性疲乏評分對比(分,±s)
附表 干預前后兩組自護能力、癌因性疲乏評分對比(分,±s)
組別 自護能力 癌因性疲乏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46) 84.62±11.97 113.37±11.51 76.35±9.37 12.31±5.62對照組(n=46) 84.59±12.07 97.58±10.69 76.18±9.51 37.92±7.86 t 0.012 6.818 0.086 17.976 P 0.991 0.000 0.931 0.000
癌因性疲乏是惡性腫瘤患者終末期時多發(fā)癥狀,相關報道顯示,終末期惡性腫瘤患者中約80%存在疲乏癥狀,同時76%的患者化療前會有顯著的疲乏感[1]。而造成疲乏的原因主要與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治療等有關,有研究表明,負性情緒與疲乏嚴重程度有密切關聯,是造成疲乏的潛在原因[2]。因此,對癌癥患者疲乏癥狀需采取具可控性的干預措施,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自護能力分值較對照組高,癌因性疲乏分值較對照組低,提示在白血病治療期間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自護能力,減輕其癌因性疲乏癥狀。系統化護理干預通過對患者實施個體化且程序化的護理,增進護患間的交流,在調節(jié)患者情緒狀態(tài)方面應用一系列措施,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態(tài),而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對提升患者自護能力及生活質量均具有積極作用;通過監(jiān)督患者日常記錄疲乏日記,有助于患者認識自身疲乏癥狀改善情況,發(fā)揮自我監(jiān)督作用;針對癌因性疲乏相關知識以及規(guī)范健康行為等方式進行講解,可增強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水平,改善其癌因性疲乏癥狀,增強治療的信心;通過感染護理以及出血護理等一系列措施,可有效預防感染、出血事件的發(fā)生,并且能夠增強患者自我護理意識及自護能力,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
綜上所述,對白血病化療患者應用系統化護理干預可提升患者自護能力,改善其癌因性疲乏,適合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