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第一醫(yī)院(430000)高媛媛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ICU病房2018年1月~2018年6月期間住院治療患者300例隨機分兩組,各150例。觀察組男79例,女71例;患者年齡24~82歲,平均年齡(47.6±0.4)歲。對照組男82例,女68例;患者年齡22~86歲,平均年齡(48.1±0.7)歲。兩組患者線性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的150例患者均采取ICU常規(guī)護理,主要遵醫(yī)囑對患者相關護理操作,并對患者病情進行監(jiān)測,給予患者用藥指導等。
1.2.2 觀察組患者則開展早期系統(tǒng)護理干預,即由經驗豐富的ICU??谱o士制定患者的早期系統(tǒng)護理干預方案,從患者入住ICU病房的第一天開始就開展具有規(guī)律的下肢關節(jié)被動運動以及下肢肌肉按摩,同時應用空氣波壓力治療儀對患者進行理療,包括:①保持患者平臥位并應用小枕將患者后腳跟適當墊高,確保小腿懸空并與床面形成約為25°左右夾角;②協(xié)助患者開展雙側的足踝運動,即雙側踝關節(jié)被動跖屈、背伸以及內外翻等運動,各重復30次,頻率約為10~20次/分鐘;③責任護士對患者的股二頭肌、腓腸肌以及股四頭肌等進行按摩,沿著肢體由遠至近,各側肢體按摩5分鐘;④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jié)的伸曲活動,頻率約為10~20次/分鐘,重復運動25~30次;⑤運用空氣波壓力治療已對患者雙側下肢開展理療。由患者腳部踝部直至大腿和小腿進行周期性的加壓,促進靜脈血液流速,改善患者微循環(huán)。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ICU治療期間的股靜脈血流速度變化情況,同時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DVT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均以SPSS17.0處理,均數±標準差以(±s)來進行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DVT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發(fā)生DVT者共計4例,DVT發(fā)生率是2.67%,而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發(fā)生DVT者共計13例,DVT發(fā)生率是8.67%,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股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兩組患者入住ICU第一天股靜脈血流速度均比較緩慢,并且兩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入住ICU第7天、14天之后觀察患者的股靜脈血流速度改善效果顯著好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ICU治療期間股靜脈血流速度比較(±s,cm/s)
附表 兩組患者ICU治療期間股靜脈血流速度比較(±s,cm/s)
組別(n=150)第1d 第7d 第14d峰速度 平均速度 峰速度 平均速度 峰速度 平均速度觀察組 23.95±3.76 15.26±2.47 52.79±9.59 34.31±6.85 53.14±8.76 35.36±7.18對照組 23.89±4.15 15.06±2.16 41.24±7.63 22.42±6.17 41.33±7.51 23.65±6.24 t 0.056 0.078 1.334 1.427 3.167 4.252 p 0.201 0.163 0.001 0.001 0.000 0.000
ICU患者發(fā)生DVT具有較高的危險性,特別是下肢深靜脈血栓脫落后容易引發(fā)肺栓塞,情況嚴重時可能引發(fā)患者猝死,因此采取各種手段預防患者形成DVT具有重要臨床意義。通過開展早期系統(tǒng)護理干預,能夠有效促進患者下肢靜脈回流。有報道指出ICU患者多數為生活依賴者,同時也是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1]。通過對患者進行DVT發(fā)生危險因素的早期識別并加強對患者的早期護理和干預能夠預防DVT形成。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實施早期系統(tǒng)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入院之后股靜脈血流速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同時觀察組患者DVT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在于開展早期系統(tǒng)護理干預能夠在患者入住ICU病房后的第一天開始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DVT高危因素進行預防性干預。責任護士每天對患者開展有序的具有規(guī)律性的下肢肌肉按摩以及下肢關節(jié)的被動運動,能夠促進患者靜脈血液流速加快,降低了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因此取得良好干預效果[2]。本次研究進一步表明在ICU患者的護理中應用早期系統(tǒng)護理干預對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針對ICU患者采取早期系統(tǒng)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有利于降低DVT發(fā)生風險,該護理方案值得應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