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整理報道
教育部門也應出臺相應規(guī)定,完善對于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的獎勵制度,在職稱職務晉升、評優(yōu)評先和進修等方面予以傾斜。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教書育人本是老師的天職,但現(xiàn)在在一些高校,一些教授卻不愿意給本科生授課。這一情況,在不久的未來,或許能得到解決。
“要讓那些不用心教書、只關心自己成長的教師離開教師崗位?!苯?,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出席某儀式時這樣“喊話”。
他強調,為了讓中國的高等教育追上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必須讓大學的“金專、金課、金師”隨處可見,讓“水專、水課、水師”無處安身。
此外,他還透露了一個重磅信號:“最近還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發(fā)布,在學校連續(xù)3年不給本科生上課的教授和副教授,會被清理出教師系列。”
這背后所針對的現(xiàn)象,是近年來頻頻出現(xiàn)的很多教授不愿為本科生授課的新聞。
一流的專業(yè),要有一流的課程,一流的課程,必須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yǎng)出一流的人才。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無疑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之舉。這些年來,教育部出臺的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都在不斷強調“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的重要性。
要求教授必須給本科生上課,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2002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教授、副教授必須講授本科課程。2012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把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將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用的基本條件。2016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再次重申,落實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基本制度,將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任的基本條件。2018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進一步指出,要完善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制度,實現(xiàn)教授全員給本科生上課。
四個《意見》管不住一個教授,說到底是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制度沒有落實到位,教授給本科生上課淪為走形式。60所教育部直屬高校2016-2017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顯示,23所高校教授給本科生上課比例低于80%,30多所高校教授上課門次不到總量的四分之一,僅有極少數(shù)高校接近實現(xiàn)教授全員上課。一些著名高校在招生廣告中列有不少名教授,但許多本科生在校四年都沒見過這些教授。
時至今日,不少高校并沒有有效落實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制度,不強制要求教授、副教授給本科生上課,仍然有不少教授、副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高校對教授、副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現(xiàn)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從表面上看,主要是教授、副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不會受到任何處罰。從根本原因上講,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機制并沒有改變,只要教授、副教授能申請到科研項目、有科研成果,即使不給本科生上課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所以,教授、副教授對給本科生上課工作不重視、不在乎,給不給本科生上課全看個人心情、時間安排。
比起中小學,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需要更高層次的引導;國家層面也需要更合格的高素質人才。一流大學離不開一流的本科,一流的本科需要一流的教師。身為教授,是對其能力水平的肯定,更負有培養(yǎng)人才的重任,更應該站在教學一線。
雖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師傅是否足夠專業(yè),是否能夠憑借著自身深厚的學術造詣給學生們做出指導,幫助他們打好專業(yè)基礎,培養(yǎng)受益終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蛟S也正是因為本科教育足夠重要,我們才依然能看到一些老教授們的堅守。
比如武漢大學6名院士20年為本科生共上一門測繪課;比如86歲仍堅持為本科生上課的北理工兩院院士;比如93歲仍堅守講臺的清華教授,他說“只要腦子不糊涂,我就繼續(xù)教”……
在如今略顯浮躁的學術風氣里,這些老教授就如同一股“清流”,堅守著內心對教育的執(zhí)著,用匠心的傳承提醒著我們,什么才是大學教育者應該有的姿態(tài)。
如今我們的大學里,缺乏的并不是“大師”,而是能讓學生實實在在夠得著的“大師”。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長期不上課的教授也就不配當一名人民教師。就此而言,出臺這樣的狠招,無疑是一種正本清源,有助于提高教授、副教授們對于本科教學的重視,全面回歸課堂。不過,完善的激勵機制應該是雙向的。如果只懲不獎,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管理對象的積極性,導致走過場應付了事,出工不出力。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注重對教授講授本科課程的價值引領。
2018年9月,成都理工大學出臺《關于要求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的規(guī)定措施》,明確該校凡受聘為教授、副教授崗位的教師(含雙肩挑),每年必須至少為本科生講授一門課程。所授課程指全日制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所列專業(yè)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yè)核心課程、專業(yè)選修課程等,不包括專題講座、指導畢業(yè)設計(論文)、課程設計和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各系、部在安排教學任務時,應優(yōu)先安排具有教授、副教授職稱的教師承擔本科生授課任務。因公訪問或進修半年及以上而無法為本科生授課的,須由本人向學院提出書面申請,報教務處審核備案。這些具體措施的出臺為教授給本科生上課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今年4月,廣東財經大學出臺《本科教育教學獎勵辦法(征求意見稿)》,對教學科研進行同等獎勵,獎勵在本科教育教學工作中貢獻突出的在編教職工。其中,獎勵最高額度達80萬元。同時,隨著高校職稱評定制度改革,越來越多的“教學型教授”脫穎而出,課講得好也能評上教授逐漸成為發(fā)展趨勢。在這方面,除了高校自身的探索實踐外,教育部門也應出臺相應規(guī)定,完善對于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的獎勵制度,在職稱職務晉升、評優(yōu)評先和進修等方面予以傾斜,讓廣大教授、副教授有干勁、有奔頭、有希望,能夠在教學一線充分實現(xiàn)自身價值。
“清理令”的目的在于,讓大學教授和副教授回到課堂上,履行自己“教”與“授”的職責,更好地發(fā)揮教書育人的功能。只有教授和副教授等師資力量傾注甚至專注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才能行穩(wěn)致遠。
教授上課是教育的守正。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大學精神的精髓在于以優(yōu)秀的師資力量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學生,以先進的教學教育手段塑造出有用的人才。一個脫離課堂的教授、一個遠離學生的大師,其實是“不盡職責的”。當然,教育教學有越來越多的形式,有人會說,教授和大師完全可以用其他形式教學,然而,“形式千萬條,課堂第一條”,課堂教學是最基本的、最基礎的。抓本科的課堂教學可謂高等教育的守正。
對于堅持一線教學的老師,應該有政策扶持,要改變重論文不重教學的成規(guī)。近年來,已有教學一線好老師,憑借教學成就晉升高級職稱的先例。今年54歲、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yè)大學教師蔣華松,無一篇論文,日前就憑“教學專長”評上教授。要治標更要治本,只有破除唯論文、唯課題、唯項目的考評機制,才能激勵更多的教授自覺自愿地重返講臺,回歸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