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wèi)華
摘 要:一所云端上的學校,始終把德育擺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在探索、總結、提升、實施“三三三”德育樹人制的同時,狠抓學生體質(zhì)健康;同時,打造一支高素質(zhì)的教師隊伍,讓教師們進得來、待得住、教得好、考得上,提振了鄉(xiāng)村學校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崇德;健體;愛崗敬業(yè);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7-07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25-0012-02
沿著武陵山脈一路北行,直到海拔1300多米的高度,景色優(yōu)美,云蒸霞蔚,云端上的校園窗明幾凈、書聲瑯瑯,這就是湖南省桑植縣白石學校(以下簡稱“我校”)。我校始建于1957年,位于桑植縣人潮溪鎮(zhèn)白石村,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現(xiàn)有14個教學班(含學前班及四個教學點),教職工有35人,在校學生有373人,其中70%是留守兒童。因為海拔高,全年有三個月在校時間處于冰凍期,條件十分艱苦。按理說,教師流動性是比較大的,但現(xiàn)實恰恰相反,我校處處讓人感受到學生向上、教師敬業(yè),體現(xiàn)出強烈的文化自信。
一、突出德育地位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五育并舉,德育為先?;谶@樣的教育理念,我校始終把德育擺在學校工作的首位,探索、總結、提升、實施了“三三三”德育樹人制,即三個課程、三個目標、三個效果。以學校、家庭、社會為載體,以課程、目標、效果為手段,以傳統(tǒng)文化、校園文化、班級文化為核心,圍繞立德樹人,把德育融入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構建起一套切實可行的思想道德建設操作體系。
(一)三個課程:學校以德養(yǎng)人、家庭立德化人、社會明德育人
教育從來不是學校能單方面完成的一項任務,一名學生如果只是在校表現(xiàn)好,回到家中慵懶散漫,養(yǎng)成社會陋習,那么,這名學生僅僅是為了贏得學校、教師的贊同而表現(xiàn)出的單一、局限的行為文明,并不是我們教育人想要的最終結果。因此,我校在規(guī)劃設計德育機制時,就將家庭和社會納入其中,努力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載體。
作為教育的主力軍,我校一方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處地方,搞好櫥窗文化、教室文化、走道文化、寢室文化、食堂文化等的宣傳,讓每一面墻壁說話,每一個角落傳情、啟智;夯實活動的儀式感,升旗儀式、志愿服務、團隊活動要求少先隊員必須佩戴好紅領巾,共青團員必須佩戴好團徽,整個過程必須遵守活動紀律,從這些看似普通卻不容忽視的細節(jié)做起;加強檢查評比,實行周評、月評、學期總評活動,每周評出班級文明之星,每月評出明星班級、明星班主任,每學期評出優(yōu)秀班級、優(yōu)秀班主任,在全校進行表彰,樹立榜樣。
另一方面,我校注重培養(yǎng)學生立足家庭的責任感,要求學生回家后,不讓爸媽操心,不給親人添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比如,開展一聲問候讓家人暖心、一杯熱茶讓家人開心、一次捶背洗腳讓家人動心、一次自我批評讓家人放心等主題活動;我校還統(tǒng)一發(fā)放了家庭德育主題作業(yè)紙,學生在上面寫出心得體會并由家長簽名,各班每月收集好學生的心得體會上交德育組,與班級管理掛鉤,形成了家長和教師、家庭和學校共評好學生的雙評機制。
(二)三個目標:傳統(tǒng)文化立魂、校園文化塑魂、班級文化強魂
在德育目標上,設置了三個維度,社會、家庭層面大力弘揚中華傳統(tǒng)的“孝”“和”“忠”文化,孝心獻給父母、和氣對待人群、忠心獻給祖國;學校層面根據(jù)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傳統(tǒng),提煉出“鳳鳴朝陽,篤學致遠”的校訓,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班級層面要求各班根據(jù)本班實際建設富有班級特色的文化,形成班訓、樹立班風,進而促進學風。這樣能增強全體師生對國家、家鄉(xiāng)、校園精神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三個效果:是學校里的好學生,是家里的好孩子,是社會上的好公民
通過以上學校、家庭、社會聯(lián)動的三位一體課程,加上傳統(tǒng)文化、校園文化、班級文化的浸潤,最終實現(xiàn)學生在校是個好學生、在家是個好孩子、在社會是個好公民的三個育人效果。這種德育模式涵蓋范圍廣、要求明確、操作簡便、易于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8年,我校《把課程安在成長中》被評為湖南省中小學德育工作優(yōu)秀案例;2019年,與白血病不屈抗爭的學生金驟被評為湖南省“優(yōu)秀少先隊員”。
二、強健學生體魄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只有一副強健的體魄才能抵擋山區(qū)的高寒。在狠抓學生德育的同時,我校也沒有放松對學生體質(zhì)健康的鍛煉。除了保證學生每天在校鍛煉一小時以外,教師們因陋就簡,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例如,谷紅麗、鄧祖玉兩位老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礦泉水瓶創(chuàng)編了全市獨一無二的沙瓶操,作為校操在全校推廣,深得師生們的喜愛;籃球一直是白石人民喜愛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我?;@球隊的組建和訓練幾十年從未間斷,在桑植縣第十八屆中小學籃球運動會上,我校運動健兒展現(xiàn)出不服輸?shù)钠床?,最終斬獲了初中男子縣亞軍的好成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57歲的唐明康老師,不光負責兩個班的數(shù)學課教學,還兼任學校田徑隊教練,為了迎接張家界市第十六屆運動會,他帶領12名隊員提前一年就進入了集訓,冒酷暑、斗嚴寒,堅持在零下4度的環(huán)境里訓練了十多天。作為桑植縣唯一一所參賽的鄉(xiāng)村學校,學生羅元培在3000米長跑中獲得全市第二名,團體獲道德風尚獎,為提振校園文化自信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錘煉教師隊伍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師業(yè)務能力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自我出任校長,就始終把教研教改、師資培訓擺在重要位置,想盡辦法打造一支高素質(zhì)的教師隊伍。
(一)校長率先垂范
作為校長,雖然每天有很多日常的行政事務要處理,但為了自己不與教學脫節(jié),兩年來,我個人還是堅持任教六年級畢業(yè)班的科學。一是給全體教師鼓舞士氣,做出表率;二是為了掌握一線教學情況,更好地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zhì)量。值得慶幸的是,盡管雜事纏身,我所任教的科目在小學調(diào)研考試中還是名列桑植縣前茅;其次,除公務出差以外,教研活動、校本培訓我都親自參加。出任校長后,我校當年的第一堂校級教研課就是我親自上的,以身作則,贏得了教師們的支持和信任。
(二)抓好青藍工程
我校有一個非常好的校園傳統(tǒng)文化就是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老教師們愛崗敬業(yè)的職業(yè)精神是特別值得人敬畏的,為此,我校專門開設了“名師講堂”,請這些扎根山鄉(xiāng)的老教師講自己的從教故事、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用身邊的人和事感染全體教職工;每個學年,我校通過師徒結對的方式成立幫扶小組,讓老教師指導新教師熟悉課標、解讀教材,給他們上示范課,指導他們?nèi)绾蝹湔n、如何評課、如何抓教學重難點、如何對學困生進行幫扶、如何編寫一份高質(zhì)量的調(diào)研試卷……在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溝通交流指導中,我校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教學的中堅力量。
我上任第一年的九月,原以為教師們反感的教學質(zhì)量分析會竟然開了整整兩個半小時,鄧建剛、黃玉志、吳忠恕等老教師毫無保留地分享經(jīng)驗,年輕教師虛心請教,這是我從教十七年來看過的最感動的畫面。
(三)堅持教研引領
桑植縣是全國的貧困縣,要想讓教師們大規(guī)模地外出學習,經(jīng)費、時間都是巨大的難題,我校的做法是立足校本、“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我校把每周四確定為教研日,通過集體備課、研課、上課、評課,提高全體教師的教學水平;在經(jīng)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我?guī)ьI青年教師與湖南省桑植縣澧源鎮(zhèn)第二小學、湖南省桑植縣思源實驗學校、江埡鎮(zhèn)中心完全小學進行教研交流活動,加強他們與外界的聯(lián)系,開闊了教師們的眼界。一分辛勞,一分收獲。在桑植縣中小學教師教學大比武中,我校徐瓊英、尚小豐老師獲得了一等獎;在桑植縣微課大賽中,教齡僅兩個月的鄒玉老師獲得了一等獎。我校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逼”出來的、是集體帶出來的。
(四)關注代課教師
鄉(xiāng)村學校不可避免地存在代課教師,因為他們的流動性很大,往往被忽視,但恰恰是這批教師,可能會影響到一所學校的教風與學風,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除了青年教師,我把更多的目光轉(zhuǎn)移到了代課教師身上。在業(yè)務上,安排他們與有經(jīng)驗的教師做搭檔,必須參加我校的教研活動代課教師,以讓他們盡快熟悉教學流程、提高教學水平;在生活上,力所能及地解決他們的困難,設立鄉(xiāng)村代課教師津貼,提高他們的待遇;尤其是對那些有志向通過考試進入教育戰(zhàn)線的代課教師,我校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讓他們有空余時間看書準備,指導他們試教。這些措施使我校的代課教師的業(yè)務素質(zhì)迅速提高,涌現(xiàn)了一大批典型:新華村小代課教師陳新蓮10年堅守,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多次想打工放棄代課,就因舍不得學生,至今仍堅守在村小的崗位上;向華主任,有14年的代課經(jīng)歷,是市優(yōu)秀班主任,做了聲道息肉手術,醫(yī)生說一個月不能說話,他堅持上課,提前用小黑板把要說的話寫出來,無聲的課堂感動所有學生;丁雪晴和唐湘兩位代課教師平常工作勤勉務實,謙虛好學,積極參加各級各類賽課,專業(yè)能力迅速提高,順利通過招考,成為洪江市的正式教師……
在外人眼中,代課教師在我校進得來、待得住、教得好、考得上,這就是集體的力量,這就是一所學校文化的魅力。
四、結語
如果簡單進行分類,學校其實就是兩大群體:教師和學生。只要我們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合理地設定不同群體的各自目標,加強引領、狠抓落實,就能讓師生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繼而提升自信心、增強凝聚力,最終形成一所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魅力??v然是山高路遠,縱然是天寒地凍,這種精神力量也是任何物質(zhì)條件所不能替代的,它必將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傅功振.增強文化自信 ?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導青年學生[J].中國高等教育,2015(18):42-43.
[2]王愛武.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小學生文化自信探微[J].教育觀察(下半月刊),2017(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