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笑光
摘 要:“反襯手法”是魯迅作品中一種常見寫作方法。要想培養(yǎng)初中生精準品讀魯迅作品“反襯手法”內涵的能力,關鍵是依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精美鮮活的文本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情感,并設法創(chuàng)設一種讓學生具有能說會道的“場”。
關鍵詞:再現(xiàn)情境;斟酌內涵;虛擬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7-08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25-0043-02
近年來,筆者指導教師,利用多媒體所具備的“虛擬、鏈接、切變、組合”等系列功能,緊扣課標,圍繞文本內容,努力創(chuàng)設主客體有機統(tǒng)一的“場”,以驅動學生的認知遷移,逐步達到提高學生斟酌文本和鑒賞文本內涵的能力。筆者以八年級上冊《孔乙己》一文為例,談談如何巧用多媒體,助導學生精準品讀魯迅作品“反襯手法”的內涵。
一、再造情境,品讀文本,斟酌“反襯手法”內涵
斟酌文本“反襯手法”內涵,是學生在整體解讀文本寫作意蘊和寫作方略之基礎上,對文本寫作方法進行再認識、再思考的過程。這一學習過程實質上是教師設法為讀者與作者之思想情感的無縫對接及為讀者與作品中的人和事的心靈融合搭設的平臺。這一學習過程的目標是啟發(fā)引導學生將自己特有的寫作思維與文本中作者寫作思維發(fā)表進行嫁接與整合教學中,教師至少應從以下兩方面精準發(fā)力:一是要精心創(chuàng)設既遵循學生的個性認知規(guī)律,又融合學生情感思維的文本情境,以驅動學生的知、情、意、行等諸情感因素,讓其最大限度地“浸入”文本寫作氛圍,并設法將文本中彰顯“反襯手法”的重點語句鏈接文本情境,以文字與影像同步頻頻展示于教學視頻上;二是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文本中相關的“反襯手法”的語句,并要求學生在相互探討的基礎上用個性化的語言點評。
《孔乙己》是魯迅作品中一篇短篇小說,作者采用明、暗兩線,通過互動、虛實結合的“反襯手法”,展示了以“孔乙己”為代表的生活在社會底層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景況,揭露了腐朽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的兇殘。此篇小說“明線”描寫“科場落第、生活潦困”的孔乙己的言行舉止,他處處遭人百般欺凌;“暗線”卻在為受剝削、受壓迫的勞苦大眾生活不平而吶喊。
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倘若教師沿用傳統(tǒng)的講讀法教學,將會導致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很難進入文本情境。學生無法主動斟酌文本寫作的內涵,其原因不外乎有兩點:一是初中生的個性心理發(fā)展仍處于具體形象感知階段,對鮮活的事物和“奇、新、異、特”的各種刺激特別感興趣;二是當代初中生遠離作品中孔乙己生活的時空已近百年歷史,其情感產生隔膜。課前,備好課件。鍵入《孔乙己》影視劇中相關“孔乙己三次入出咸亭酒店”情景劇情,為教學《孔乙己》琢磨“反襯”寫作手法做鋪墊。當教學分析《孔乙己》一課“反襯手法”的內涵時,只要在視頻上展示呈現(xiàn)“反襯手法”語段,適時播放課前鍵入的并存儲在電腦中的截取的《孔乙己》三次出入咸亨酒店影視情境,定能喚起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想象,激發(fā)學生們引經據(jù)典逐詞逐句對“反襯手法”進行斟酌。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嘿,孔乙己你又偷東西了?!薄滓壹簽楹慰偸菓K遭生活在同一底層受壓迫、受剝削卻麻木不仁的勞苦大眾的嘲弄和欺凌?作者舍去了對孔乙己貧困生活平淡無奇的贅述,而以咸亨酒店貧寒酒客和店小二們的譏諷、嘲弄言語來描述。這種寫法其實是在傾情揭露封建統(tǒng)治下統(tǒng)治者的兇殘,已使勞苦大眾精神麻木和愚昧。教學在展示“反襯手法”相關的影視圖像與匹配的語段文字之后,教師可及時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撰寫寫作方法點評,直至學生代表登臺指著逐一撤換的相關影視圖像點評。為什么描寫數(shù)度科場落第孔乙己的齷齪人生時不直接陳述,卻是通過描寫生活在同一底層咸亨酒店客人和店小二嘲弄和欺凌系列言行來展示?這種“反襯手法”的寓意是什么?一系列文本寫作手法思考題逐一展示在投影視頻上,讓學生們凝思靜想。
教師展示孔乙己三次入出咸亨酒店的情景劇,確實將學生的情感思維帶入了文本學習情境,激發(fā)了學生披文入理、斟酌文本“反襯手法”的動機。這種教學舉措的目的是變靜止的學習材料為動態(tài)生成的活動情境,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催生了個體與群體情感互動、思維共振的學習激情。
二、虛擬情境,改寫文本,鑒賞內涵
示導學生鑒賞文本內涵,不失為培養(yǎng)其語文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舉措。鑒賞文本內涵是在斟酌文本內涵基礎上對文本的寫作方法進行深層次思維加工的過程。其特征即依據(jù)學生個性思維,示導學生獨立發(fā)掘文本中隱性信息并巧妙地契合到“文本”相關材料中,經過問題的假設與猜想及甄別篩選過程,從而構建富有獨立個性語言的知識認知體系。這一學習過程的前提是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源源不斷地為學生發(fā)掘“隱性知識”而推波助瀾。
其一,助導學生依據(jù)自己的個性思維逐一在文本內容中圈點畫線;其二,助導學生分組討論和交流,并在相互討論交流基礎上改寫文本中相關“反襯手法”的片段;其三,助導學生代表登臺口頭述說自己改寫的文本內容,并及時組織學生以教材文本內容為藍本,對學生與作者兩者的寫作手法進行鑒別點評。
《孔乙己》一文中重點描寫孔乙己三次出入咸亭酒店之外,還披露了“他打折了腿了”“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還欠十九文錢哩”一串串彰顯孔乙己齷齪人生的信息。教師可以在備課時利用Flash技術制成動畫,配上低沉的樂曲及凄慘的叫喊聲,同時錄入文本內容系列解說詞,并經剪輯后署名為《孔乙己落寞人生》情景短劇。當剖析《孔乙己》一課時,適時將其搬上課堂,能不失時機地為學生鑒賞其“反襯手法”內涵,改寫文本內容創(chuàng)造平臺。學生依據(jù)特定影視情境,整合相關的文本內容,能獨立自主地改寫文本內容,勾勒出孔乙己歷經“科場落第”“私塾教書—偷竊為生—毆打致殘”的人生軌跡。教師要抓住這一契機,要求學生們將自己改寫的孔乙己人生的片段與作者在作品中所寫的片段比對,鑒賞其寫作內涵的優(yōu)越性。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虛擬的文本影視情境,真實地再現(xiàn)了孔乙己沮喪人生的苦境,一系列教學舉措驅使學生的思維和情感迫不及待地以目擊者的角色進入文本情境,零距離與文本中的人和事進行心靈對話,通過情感契合,學生獨立構建個性化知識體系的動機,得以強化。
總之,教師只有善于創(chuàng)設鮮活的文本情境,充分發(fā)掘教材隱性知識,把握學生的個性思維和情感思維特征,為學生分析教材,鑒賞文本內涵,適時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情境體驗,才能為學生深層次鑒賞文本內涵創(chuàng)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黃建錦.農村初中語文的多媒體教學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6):55.
[2]劉海月.淺談初中語文使用多媒體教學[J].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