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精英的研究雖在后期傳入中國,但政治精英文化卻貫穿中國整個歷史長河之中,本文通過探討政治精英的意涵及其在我國歷史發(fā)展中的表現,分析我國政治精英與人民群眾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與人民群眾齊心協(xié)力才能凝聚民族力量,使我們國家走向繁榮富強,同時也必須通過加強政治精英與人民群眾關系和諧發(fā)展的有效措施才能實現國家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政治精英;人民群眾;相輔相成
一、政治精英的意涵及其歷史發(fā)展
1936年美國當代政治學家、心理學家哈羅德·D.拉斯韋爾(Harold D.Lasswell)的一部早期的代表作《政治學: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中,作者緊密聯(lián)系歷史和現實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俄國十月革命、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法西斯主義的出現、羅斯福新政,以邏輯實證主義為理論基礎,采用實證科學的方法和經驗理論,提出“政治學是對權勢和權勢人物的研究。所謂權勢人物,就是在可以取得的價值(如尊重、安全、收入)中獲取最多的那些人。取得價值最多的人是精英,其余的人是群眾。”[1]指出社會分為精英和群眾,表明了自己對于“精英”的觀點。
對于國家政治精英的研究雖在后期才傳入中國,有了“政治精英”的說法,但是,政治精英文化卻貫穿于整個中國的歷史長河之中,無論上至夏商周朝代的奴隸制國家政權,還是從秦朝開始的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亦或是當今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都是由一批政治精英組成的具有執(zhí)政能力的一個群體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域)的領導管理。從夏商周朝代不斷完備和發(fā)展的宗法制,到西周的分封制,貴族統(tǒng)治階層內部形成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分區(qū)域負責進行政治治理,管理各地方事務。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wèi)尉、太仆、宗正,各部門都有自己的職責,掌管不同部門事務。隋唐至清代一直采用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吏部、戶部、禮部 、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相互牽制,標志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直至清代封建統(tǒng)治達到巔峰狀態(tài)。在現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政體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jiān)督。這表明,中國歷朝歷代乃至如今都是由一個政治精英團體為領導階級來進行政治領導管理。
從古至今,中國各個時期選舉政治精英的制度也各不相同,在張岱年,方克立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一書中涉及到中國歷朝歷代的精英選拔制度[2],比如夏、商、周時期盛行世卿世祿制,世卿世祿制是一種世襲制,它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tǒng)一。秦朝是按軍功授爵,選賢用能,打破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增強。兩漢時期建立了一整套選舉政治精英的選官制度,分為察舉制和征辟制。察舉制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以“鄉(xiāng)舉里選” 為依據,注重鄉(xiāng)里輿論。征辟制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唐朝以后直至清代,實行科舉制選拔政治精英,科舉制選拔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眾多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詩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外交家等等,如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劉禹錫、顏真卿、柳公權、白居易,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司馬光、朱熹、包拯等等文化名人都是出自狀元、進土和舉人之中,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英,選官標準由家世、財產、門第逐漸發(fā)展到才學。直至當代中國社會,采用公務員考試來選拔政治精英,憑借個人能力大小任職,我國對公務員的素質要求比較高,對公務員錄用的公正性和公開性也格外強調,雖然政治精英貫穿中國歷代政治,但至今仍然沒有一套完全統(tǒng)一的,一致認可的精英標準。
二、我國政治精英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分析
(一)“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
我國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選拔政治精英的標準是通過中國公務員考試錄用?!肮珓諉T”一詞為外來詞,從英文“civilservant”翻譯而來,原意為“文職服務員”,有人譯作“公務員”、“文職公務員”等等。美國稱為“政府雇員”;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稱“文官”,戰(zhàn)后改稱為“公務員”;法國直接稱為“公務員”;聯(lián)邦德國稱為“聯(lián)邦公務員”。當今世界,許多發(fā)達國家以及一些發(fā)展中國家都紛紛仿效英美等國,建立起自己的公務員制度,把政府中從事公務活動的人員稱為“公務員”。中國國家公務員指在我國政府中行使國家行政權利、執(zhí)行國家公務的人員,公務員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公務員的錄用是通過公平公正的公務員考試,側重于考察考生的政治敏感度、政策水平與實際工作能力,注重德才兼?zhèn)洌覈胀ǖ娜嗣袢罕娍梢酝ㄟ^國家的公務員考試成為國家公職人員,成為國家的政治精英[3]。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完善和革新公務員制度,一系列措施不僅提高了公務員的整體素質,同時也改變了公務員的知識結構和公眾服務的能力,時刻體現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實施以來,源源不斷的為我們國家從人民群眾中選拔出各式各樣的政治精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注入了新鮮血液,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古代選拔政治精英制度最為典型的則為唐代科舉制,科舉制不論出身,不論貧富,平民、商人、官宦子弟等等都可參加,為政府從民間選拔政治精英,科舉制經過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層層選拔,保證政治精英的質量。童試不分年齡,合格后為“秀才”,童試合格后才可參加科舉考試。鄉(xiāng)試由秀才參加,考取后成為“舉人”,取得會試資格,會試合格后進入殿試,又稱御試,由皇帝親自選拔,前三名便是被大家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比如唐初名相房玄齡,18歲時考取進士,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備嘗創(chuàng)國立業(yè)之艱辛,他時刻不忘創(chuàng)業(yè)之難,警鐘長鳴,力戒驕奢淫逸,以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定。這表明,我國從古至今對于政治精英采用選賢用能的方式,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有益于國家的繁榮富強,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采用公平的方式選拔精英,有利于調動全國有志之士和飽讀詩書的英年才俊的滿腔熱情,同時有利于為國家發(fā)掘出更多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才。
(二) 政治精英與人民群眾:相輔相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在同中央黨校第48期省部級干部進修班學員座談時強調,領導干部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時刻把人民群眾裝在心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親身體驗群眾疾苦,親耳聆聽群眾呼聲,察實情、辦實事、求實效。要暢通聯(lián)系群眾渠道,建立方便群眾反映問題的制度和平臺,第一時間聽到群眾的聲音。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人民群眾與政治精英之間應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賈思楠主編的《毛澤東人際交往實錄——1915-1976》中有一篇內容是毛澤東主席走進北京市郊區(qū)魚池村張振家“作客”,并對村里百姓親切慰問,注重與群眾之間的溝通[4]。2014年廣東省委辦公廳印發(fā)文件將直接聯(lián)系群眾全覆蓋、常態(tài)化、制度化,并將南海區(qū)為首個試點,經過三個多月的時間,南海全區(qū)176名鎮(zhèn)街領導干部建立了250個村居和23個外來人口集中區(qū)駐班點,接待群眾8851人次,收到問題5506條,其中現場解決問題1064條。我國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與人民群眾聯(lián)系,保障民生,為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2016年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張家口市慰問困難群眾,讓我們看到習總書記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對人民群眾的關心。時刻秉著對人民群眾負責的態(tài)度,帶領著中國人民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使國家更加繁榮富強,實現中國夢。
唐太宗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奔唇y(tǒng)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wěn)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于水中。所以就要求我們的政治精英正確處理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lián)系,相輔相成,才能促進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國家才能走向繁榮、富強,歷史上無數慘痛的經歷告誡著我們這一道理。秦朝統(tǒng)一六國卻僅僅只統(tǒng)治了15年,秦朝建立之后實施暴政,賦稅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嚴酷,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百姓民不聊生。隨后出身農家的劉邦揭竿而起,入關滅秦,建立漢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另一個輝煌的時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領導者應時刻謹記歷史留下的教訓。元朝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漢族群眾,民族壓迫十分嚴重,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農民紛紛揭竿而起,朱元璋領導起義軍反抗元朝,并取得勝利,建立明朝,朱元璋出身貧窮,所以深知百姓疾苦,其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等等措施來保障民生,得到人民群眾的擁戴和愛護。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政治精英應時刻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lián)系,把群眾裝心里,深入基層,親身體驗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親耳聆聽群眾內心真實的呼聲,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促進社會和諧,與人民群眾擰成一股繩,擼起袖子加油干,使我們整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所以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
三、 加強政治精英與人民群眾關系和諧發(fā)展的有效措施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著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5]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一段話,字字體現著我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溫暖著全國億萬人民群眾,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需要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國家的發(fā)展,需要整個民族團結一心、齊心協(xié)力,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加強政治精英與人民群眾關系的有效措施:
首先,提高政治精英與人民群眾的溝通能力。消除官員“養(yǎng)老式工作態(tài)度”(指工作狀態(tài)像是養(yǎng)老院中退休老人的生活一樣,形容一種閑散的工作方式和態(tài)度),不作為意識,禁止失職、瀆職、懶職的行為發(fā)生,同時考察政治精英與人民群眾實際問題的落實情況。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我國公務員是經過考試選拔的政治精英,應該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做造福一方的好官,對得起黨,對得起人民[6]。2014年海南省深入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整治庸懶散奢貪,經過監(jiān)督檢查以來,陸續(xù)查處系列案件,萬寧市15名“不干事、不擔事”的公職人員被立案審查。今年1月份,重慶巴南區(qū)人社局明察暗訪,局紀委會同政工科不定期開展明察暗訪,查干部到崗情況、在崗狀態(tài)、工作實績,定期通報,使暗訪時刻處在“進行時”。昆明市紀委集中整治全市各級各部門領導干部在貫徹落實決策部署,處理群眾來信來訪等工作中存在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行為,從而破除“庸懶散”,提振“精氣神”。懶政帶給人民群眾的危害之大并不遜于貪腐,阻礙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政府“懶政”新聞頻有發(fā)生,比如“貴州畢節(jié)五名兒童冬夜命喪垃圾箱”事件,河北滄縣張官屯鄉(xiāng)小朱莊的地下水污染事件,山東濱州學院宿舍盜竊案5000名學生采血驗DNA事件,百姓含冤多年上訪事件等等,都是官員“懶政”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危害的除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更危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動搖的是整個國家的穩(wěn)定,整個民族的發(fā)展。
第二,政治體制改革,采取強制措施保證公職人員工作質量,加大監(jiān)管力度,完善監(jiān)督體制,增加設置舉報系統(tǒng)以及處置條例。據調查發(fā)現,幾年前我國很多地方派出所人員辦事拖沓,推諉,甚至居民補辦身份證都要送禮才得以辦成,工作人員態(tài)度惡劣至極,時常需看其臉色辦事,經常出現對人民群眾苛刻刁難事件發(fā)生,后政府部門根據群眾反映,在派出所門口貼示舉報電話,加強監(jiān)管體系,使得工作人員再不敢向人民群眾索要賄賂,踏踏實實為人民服務,辦好本職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零容忍的態(tài)度懲治腐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形成不敢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鏟除腐敗現象的生存空間和滋生土壤。貪污腐敗案件不斷更新,我國政府提倡的“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正努力實踐,比如:“甘肅省國土廳原副廳長張國華貪污腐敗被判無期徒刑”,“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受賄4002萬余元人民幣”,“情婦門”事件,“博山一村書記貪污補償款”事件等等。我國反腐倡廉行動仍在火力展開,部門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法律監(jiān)督等等一系列的監(jiān)督體系正在不斷完善,增加了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7]。
最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yǎng)?!睆V大政治精英應身體力行的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民群眾樹立起優(yōu)秀典范作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染群眾,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學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
四、對中國政治發(fā)展前景的展望
由于我國特殊的基本國情,中國共產黨這批政治精英在不斷摸索中,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屬于自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并不斷修改完善,才有了今天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社會的和諧安定,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成為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8]。同樣,今天的我們也必會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美〕哈羅德·D.拉斯韋爾.政治學.楊昌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 張宏偉.公務員聘任制的實踐探索與制度建構.中國行政管理.2014(2).
[4] 賈思楠編.毛澤東人際交往實錄——1915-1976.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89.
[5] 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6] 繆國書,許慧慧.公務員職業(yè)倦怠現象探析--基于雙因素理論的視角.中國行政管理.2012(5).
[7] 陳國權.政治監(jiān)督:形態(tài)、功能及理論闡釋.政治學研究.1998(4).
[8] 楊鳳城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程向僅(1992-),女,山東菏澤人,曲阜師范大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