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鎵溢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科學創(chuàng)新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我國開始越來越重視小學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以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從2017年起,我省開始從一年級將科學課程納入學生必學課程。全國開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一年級的教材也是以全新的內容呈現(xiàn)在各位科學老師面前。面臨著新的課標,新的教材,低齡段的學生,對小學科學老師來說也是一項挑戰(zhàn)。在經過了一年的一年級教學過程,自己也是不斷嘗試、摸索和改進,以下就一年級一單元,我結合自己微薄的教育教學經驗分享自己對本單元的教材教法研究的思考。
一、對教材的研讀
一年級一單元不僅僅是作為本冊的第一課,更是一年級小學生的科學第一課。因此,本單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學習教材規(guī)定的基礎知識,著重是讓學生愛上科學,對科學感興趣,激發(fā)孩子們對科學探索的欲望。本單元首要任務讓科學課變得““好玩””。本單元主要學習認識植物,知道植物的基本結構有根、莖、葉,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活的”。為了更好地落實這些目標,我們要讓學生自己多去觀察和記錄,通過一次次的觀察活動去表述自己的觀點。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親近大自然的,那么,我們就該孩子“玩起來”,在活動中學習。
二、對課程實施的建議
(一)進行單元整合的課程設計
這里我所講的單元整合,是將整個一單元的課程內容連接起來,以種殖一棵植物,連續(xù)觀察做記錄,最終形成一幅科學種養(yǎng)殖小報為活動主線。隨著這條主線延伸到整個單元,甚至是落實到每節(jié)課中。第一課:《我們知道的植物》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植物,并能夠辨別塑料花和植物。同時,本節(jié)課開始就介紹種殖植物的方法,讓學生在家種下一株植物,這里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容易觀察,種植方便的植物:大蒜、綠豆、蘿卜等。第二課《觀察一棵植物》,本節(jié)課教師讓學生觀察認識植物的根、莖、葉,并且嘗試畫出一棵植物。這就為學生在種植過程中的觀察記錄提供了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引導學生在自己家中要學會去及時觀察自己種植的植物的跟、莖、葉的生長變化情況,并且可以用畫的方式記錄下來。第三課《觀察葉》和第四課《這是誰的葉》讓學生認識葉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夠大致辨認不同植物的葉片。這節(jié)課也是幫助學生認識觀察自己種植植物的葉片的特征,對自己種植植物的葉片有了更加詳細的認識和觀察記錄。第五課《植物是“活的”嗎》,這節(jié)課就讓學生把自己種植植物帶到教室,教師組織一個小小分享交流會,讓學生小組內交流討論,說說植物是“活的”嗎?并且找出證據(jù)。這些證據(jù)就是來源于自己種植植物的過程。孩子們就會發(fā)現(xiàn),植物在不斷生長變化,并且需要源源不斷的營養(yǎng):水、陽光等。教師要引導孩子們學會描述和總結,最后將一株塑料花和植物進行比較,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塑料花不是“活”的。第六課《校園里的植物》,是本單元最后一課,是學生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由局部認識植物到綜合認識一株完整的植物,并且要運用觀察和記錄的方法認識校園里面的植物。
以下是學生在種植過程中的照片
(二)為每節(jié)課設置有趣的情景或者活動內容——情景式教學
根據(jù)一年級的兒童的特點,這個階段的學生容易被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內容吸引,每節(jié)課設置相關的故事情景,更加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讓課程內容更加有趣。比如《我們知道的植物》我設置了如下的情節(jié):一個來自外太空的小動物,她來到了神奇的地球,發(fā)現(xiàn)了很多奇怪的綠色生物,你們知道它們是什么嗎?(出示教材書上的圖片)你們能告訴他這些綠色植物的名字嗎?這個故事可以穿插于本節(jié)課,后面教師可以提問:這個外來生物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東西(教師拿出塑料花)這也是植物嗎?可以讓學生幫助解答。這樣的情景更加吸引學生,讓學生參與度更高。再比如第四課《這是誰的葉》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活動:給這些葉片找找家。根據(jù)前面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如何去觀察植物的葉片,那么這節(jié)課就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提前準備一些不同植物的葉片,把學生分好小組,每個小組分發(fā)葉片,在校園里去找找葉片的“家”。這樣的活動學生更加喜歡,樂在其中。最后一課《校園里的植物》,是讓學生到校園里觀察記錄植物,給本課設置一個故事情景:之前到訪的外星生物要準備回他自己的星球了,他很想把這些植物帶回去留作紀念,你們能夠幫幫他嗎?請把你在校園里看到的植物畫下來,讓他帶回自己的星球。
如果,每節(jié)課我們能夠設置一個情景,把我們的科學內容嵌入其中,能夠更好地帶動學生,學生更加有興趣參與。用活動去吸引學生,學生在一次次“玩”中體驗課程,收獲知識。
三、課堂上多采用探究互動形式教學
現(xiàn)在所提倡的建構主義知識教學,就是讓學生主動建構,主動學習知識,主動將自己的以往的知識和新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這樣的學習也才是有意義的學習。那么,在課堂上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就要做好引導作用,做到積極有效的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發(fā)言,引導學生描述??茖W課堂上老師的話不能太多,要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先去探究、思考和觀察。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可以幫助學生總結,提煉甚至做出糾正,這就是師生間的互動。比如:《觀察一棵植物》中,教師提出問題:你看到植物哪些結構呢?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 說看到植物有葉片,有中間粗粗的枝干,還有長在土里的須須。這些都是學生 通過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教師要予以肯定,要表揚學生觀察得仔細,在此基礎上,再告訴生科學的語言,那是植物的莖和根。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教師不能一味把正確的知識交給學生,學生自己去體驗,得到的知識,印象才會更加深刻。
以上是自己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對單元的教學教學做出的一些反思。一年級的學生剛剛步入小學,還非?;顫姾脛樱矚g玩耍,同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并不能維持很長。但他們對身邊的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對科學課程也有很多的期待。教師要好好利用孩子們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努力設置有趣的課程,讓學生在“玩”中收獲知識,養(yǎng)成習慣,愛上科學。有了興趣和良好的科學習慣,為后期的高段科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下分享一些學生種植小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