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冀
學習困難學生屬于“差生”范圍,這些學生的智力正常,但在學習上有嚴重困難,他們的理解能力較差,掌握知識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往往要比其他學生掌握知識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要多,這種學生在農(nóng)村中學普遍存在。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接觸到了很多學習困難的學生。這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共同點是求知欲、自尊心都被堵塞,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這類學生可分為兩種類型(不是絕對的)。一類學習困難的學生是非智力型“后進生”,也可以說是貪玩懶惰型“后進生”。這類學生生性好動,放蕩不羈,模仿性強,依賴性強,智力雖然正常,但缺乏學習的動力,所以他們受的批評最多,不管是老師、同學和家長與他們相處,關系都很緊張,他們往往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在心理學上,他們往往有意向老師和家長希望的反面去做,但他們在心理上追求的是家長和老師的愛,同學的贊許。這類學生轉化的契機往往是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之后,因此老師和同學應及時的把“溫暖”和“愛”給他們。例如:有位同學在語文課上偷著玩“將軍棋”,當老師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后,沒有在課堂上大發(fā)雷霆地批評他,使他在同學中抬不起頭,而是只看了他一眼,使他不好意思地收起了“將軍棋”,他開始埋著頭,不說話,繼而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下課后,老師接著說,讓我們來比賽一次,看誰能贏。他開始還很拘束,膽子不大,后來,他放松了,棋也下得很好,最后老師輸了。借此機會,老師讓他把下棋的過程寫下來,他開始寫得簡單,錯別字也很多。老師就讓班上的學習委員給他修改,修改后,讓他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這篇《下棋》作文,文采雖然平淡,卻也鼓舞了他,激起了他內(nèi)心深處對作文課的一點興趣。后來老師又告訴他,為什么不把下棋時的心理活動寫下來呢?他聽了老師的話,又在上面一篇作文的的基礎上,加上了與老師下棋時和戰(zhàn)勝老師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動描寫。這篇《我與老師下棋比賽》較上一篇《下棋》顯得有聲有色得多了。老師又將他的作文在上作文課評講時進行全面的講評,特別肯定了他在作文中的巨大進步,也表揚了班上同學對他的幫助。通過這些活動,他和同學的團結加強了,他感受到老師、同學的關心和幫助,上課認真聽講了,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另一類學習困難學生則與前一類完全相反,屬于“智力型”的“后進生”。他們花的時間和精力比其他同學多,反而成績遠遠不如別人,這類學生學習緩慢,理解力和書寫力都很差,在學科少,知識量不大時,在有利的教育條件下,經(jīng)過自身的努力,能在規(guī)定的年限里學完規(guī)定的知識量,達到及格或良好的成績。要轉化這類“差生”,其契機是因人而異,創(chuàng)造一種適當?shù)沫h(huán)境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興趣,并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如一名女學生,從小學升初中后,基礎很好,作文水平也較高,按道理,她不屬于“差生”。但進校一學期后,隨著學科的增加,她的成績遠不如小學那樣占優(yōu)勢了,而那些在小學時成績遠不如她的同學到了初中,成績反而比她還好。于是在她心理上,自己不再是老師的“寵兒”了,隨后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我行我素,寫作文語言偏激,任意遐想,且文章寫完又懶與檢查、修改、推敲、遇到挫折,情緒容易波動,熱得快,冷得也快,加上她家庭經(jīng)濟較困難,所以該同學的學習成績忽高忽低,極不穩(wěn)定。倘若老師在這時候不了解情況,就去批評她,指責她,那么該同學必將跨入“差生”的行列,而且會一蹶不振。相反,如果老師主動找她談話,針對她學習基礎好的優(yōu)勢給她鼓勵,幫助她分析學習失敗的原因,并有意識地把失敗歸結于不穩(wěn)定因素。最后,這名女同學考進了一所理想的高中,高中畢業(yè)后又圓了她的大學夢。
“差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工作。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我們主張在學習困難的學生問題上,最重要的是教師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深入了解,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態(tài)度及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藝術。對學習困難學生要正確評價,穩(wěn)定提高,多表揚少批評,即使批評,也要帶鼓勵性和啟發(fā)性,以激勵學習熱情,切忌諷刺挖苦,把人看“死”,無意中打擊他的學習熱情。特別是在評分方面,手法要靈活。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我是從來不打不及格分數(shù)的?!睂τ械摹安钌?,寧可不記分,也不要輕易判他不及格。
總之,學習困難學生的轉化問題,不單是學校老師的問題,還需要社會、家長的密切配合。教師和家長不僅首先要愛護、關心學習困難學生,而且也要幫助他們協(xié)調好與同學的人際關系,使他們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互相幫助,這樣將更加有利于學習困難學生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