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冬陽.童年.駱駝隊》就是一篇追憶童年的文本,作者用活潑富有童趣的語言與飽滿的深情,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向空間與情感空間,帶我們走進了她的童年,走進一個甜蜜溫暖又略感感傷的夢幻世界。這篇文章對美感理論的運用,也值得我們深入地去發(fā)掘與探究。
關鍵詞:童年;回憶;審美
法國著名的藝術家羅丹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钡拇_,很多人即使住在風景如畫的地方,時間長了,生活中也只想著柴米油鹽,而不是欣賞美景,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處于美景之中。因為“距離”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要在“我”與“物”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觀賞外物,才能產(chǎn)生美。哪怕這種美在現(xiàn)實世界中已經(jīng)無處可尋,卻仍然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從而進一步升華為心理距離上的美。《冬陽.童年.駱駝隊》就是一篇追憶童年的文本,作者用活潑富有童趣的語言與飽滿的深情,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向空間與情感空間,帶我們走進了她的童年,走進一個甜蜜溫暖又略感感傷的夢幻世界。
《冬陽.童年.駱駝隊》選自部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組,同時它也是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為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寫的序言。它的題目就很特別,由三個獨立的詞語組成,并由此奠定了全文的基調?!岸枴笔菧嘏c淡淡感傷,“童年”則點明了全文主旨,而“駱駝隊”則是一條線索,貫穿了全文。童年是每個人最珍貴的時光,使人留戀,使人向往,童年更是可以不斷書寫和永遠鐫刻在心靈的成長印記,需要用心去體會。本文的作者正是用平實質樸的文字,通過懷想童年舊事,使我們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她字里行間的深情。而在此文中,對美感理論的運用,也值得我們深入地去發(fā)掘與探究。
首先,從心理距離看童年回憶之美。“心理距離說”是由著名心理學家和美學家布洛提出來的,他認為人對藝術和現(xiàn)實產(chǎn)生審美活動的基本前提,是保持適當?shù)男睦砭嚯x,即審美主體與對象應保持一種恰當?shù)男睦響B(tài)度,這種心理態(tài)度,只有通過把對對象的感受與個人的自我相分離,使客體擺脫人本身的實際需要與目的而獲得。1而這篇課文的主題,正是追憶童年,正如作者林海音所說“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作者的寫作意圖在于表達對永駐心間的童年的無盡懷念,呼吁同學們珍惜童年,珍惜時光,保持心靈的純凈。作者在創(chuàng)作是是脫離了現(xiàn)實的枷鎖,單純地享受童年回憶的快樂,我認為是無功利性地去創(chuàng)作美。課文的結尾有這樣一句“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墒?,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边^去的時光一去不還,作者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大,小時候做過的傻事再也不會去做,但只要“童心”還在,依舊可以與過去相通,而通過距離的陌生化處理,恰恰加深了那一縷鄉(xiāng)情,甚至會生出新的獨特的感受。距離描述的是帶有濃厚感悟色彩的人情關系,其中既有人情還有距離,它打破了形式主義的狹隘界限,擴大了藝術心理學的范圍。林海音在文中描寫了學駱駝咀嚼、關于駝鈴的遐想、想替駱駝剪毛、追問駱駝去處四個童年生活的片段,遵循了一定的創(chuàng)作規(guī)則,把自己的真實情感滲入其中,將現(xiàn)實與過去對立連接,寫出了每個人的共同感受,極富感染力。這股深情是現(xiàn)實與過去的“中和之美”。
二是從移情作用看駱駝之美。課文中對童年生活片段的描寫生動、細致,尤其是對駱駝形態(tài)的描寫:“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tài)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胡須上”簡短的描述抓住了駱駝的典型外貌特征長牙、大鼻孔、胡須等,還有一系統(tǒng)動詞也用得巧妙,畫面感很強。駱駝慢慢地走,慢慢地嚼,長脖子底下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這一切在作者的心中,顯得有趣又神秘。而“我”看著駱駝咀嚼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大膽想象駱駝脖子底下鈴鐺的用處、想拿剪刀剪駱駝不整齊的毛等等行為,都體現(xiàn)出“我”對駱駝的喜愛之情,這是一種對自然事物的欣賞之情,不含任何其他雜質的,是孩子對動物純粹的好奇與喜愛。在移情作用中,審美主體將自己的情感加諸于客體,“在聚精會神的觀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2,主體也就在對象身上感受到了強烈的美感。課文第九段中,爸爸認為“我”的想法更美些,這引起了我的關注,文中“我”關于鈴鐺的用處說出了同大人不一樣的觀點,不同于爸爸說的是為了防范侵害,“我”認為是拉駱駝的人想為寂寞的行途增添樂趣?!拔摇睍羞@種不同于大人客觀實際的想法,可能是出于對駱駝的喜愛,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觀情感。爸爸想了想,又笑,還夸贊“我”的想法更美,這是為什么?女兒的話,可能也勾起了父親的童年回憶,天真、可愛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識,這體現(xiàn)了一種移情的作用,“我”的天真、可愛令父親疼惜。“我”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是孩童的天真爛漫,是一種純真的人性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是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祝福,希望保持一顆純真善良的心。
林海音將美感理論滲透入文學創(chuàng)作當中,通過對童年的回望,拉遠了現(xiàn)實與過去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縮近了心理和情感的牽絆,使遠去的童年和永存的童年形成了豐富的情感張力,讓人回味無窮。同時,借助“我”這個孩子的視角,流露出童心、童真、童趣,表達了對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贊揚。美亦善,美亦真,至善方能至美。我們也該回頭望望,一路走來,有沒有遺漏什么美……像是那些本該永駐心間的瞬間。
參考文獻
[1]凌繼堯:《美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頁。
[2]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頁。
作者簡介:
譚善林(1963-),男,安徽來安人,安徽省來安縣長山小學教師,中教1級。
(作者單位:安徽省來安縣長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