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
摘 要:晉商是明清時期興起的山西商幫的簡稱,素以忠義著稱。并且將關羽視為忠義的代表,現如今山西境內仍然能看到許現存的關帝廟,是人們對忠義精神的尊崇。商人重利是人們對商人普遍看法,但是作為山西商人,在追求子孫昌盛,商業(yè)繁榮之時,忠義之心永遠擺在利益的首位。這些從現存的晉商大院一些匾額,對聯(lián)中可以看到。
關鍵詞:明清;曹家大院;晉商;信義
一、引言
自古以來,以利為先、奸詐、狡猾是人們對商人的固有印象。商人長期以來被冠以見利忘義、滿身銅臭、無奸不商、精于算計、精打細算等形象。并且,在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社會,士農工商是人們固有的等級觀念,商人被其他階級視為最下等的階層,從商是人們迫于生活壓力無路可走的選擇,甚至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有“商人重利輕別離”的描述。但是在明清時期出現的晉商,改變了人們對商人的看法,他們以義為利,做人做事以利為先,從而使商業(yè)擴展至全國。他們這種忠義精神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二、誠信發(fā)家
明末清初,曹家發(fā)跡于曹三喜在東北三座塔村種植蔬菜及大豆。其后開始養(yǎng)豬、釀酒、賣豆腐,開店鋪,經過多年努力,曹氏在關外不斷擴展。清軍入關后,抓住機遇在關內發(fā)展,并且在原籍太谷設號,后其商業(yè)不斷擴大。曾有俗語說:凡是有麻雀飛過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店。可見當時曹家生意的繁榮程度。晉南的申家大院也有同樣的規(guī)模,當時在潞州府地區(qū)流傳著出門不住旁家店。晉商的發(fā)家起源于忠義誠信二字,至今仍流傳著一個小故事:一位山西商人在行商途中遇到一位老者讓他幫忙看管一下自己的三塊金磚,老者有急事需要外出,許多天過去了這位商人一直在原地等待著老者回來拿自己的金磚,并沒有將其據為己有,并且在其去世時囑咐自己的后代如果將來有人來尋找這三塊金磚,一定原物奉還。故事的真假無從去考證,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于晉商這種誠信精神的推崇。商業(yè)興起離不開信義二字,如果一個商人不講信義,不可能將生意做大做遠。
三、家規(guī)族規(guī)
曹家大院東院大門聯(lián):“忠孝兩字傳家寶;詩書萬卷教子孫?!痹⒁庾訉O后代牢記忠義兩字,以義為先,不要忘記商業(yè)發(fā)展背后的義字支撐。以及家訓 “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光緒年間,“三多堂”又增填了“承仁堂”、“承義堂”、“承志堂”、曹培義、曹培智(第十九代),曹中美(第二十代),曹克讓(第二十一代)。從曹家對其后世子孫起的名字中可以看出他們對于子孫擁有仁義品格的重視程度。充分體現了儒商這一特殊的商人團體對于自身及后代立德、立言、立行等美好品格的養(yǎng)成。
申家大院中在申家以前南面的當鋪中陳列著申家的祖訓、族規(guī)等。從立人品、敬親長、睦族黨、慎交游,忌軟簿、戒淫博 、守耕讀、務勤儉等祖訓中可以看出申家始祖告誡申家后人修德、修身和修家,要勤勞節(jié)儉、安心務農讀書,緊守耕讀傳家的思想。族規(guī):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利害義、有傷風化等十則族規(guī)。在婚喪嫁娶、祭祀祖先、品格修養(yǎng)等各方面規(guī)范子孫言行,要勤勞儉樸,恭敬有禮,寬恕待人。敬重祖先、友愛同族、戒驕戒躁、嚴守祖訓、重義輕利、不驕奢淫逸、不嫌窮愛富、不貪慕虛榮、不重錢財,不沉迷于各種珍玩字畫守禮實體等。晉商向來以義為利,以義為先,不做見利忘義之人,這與山西長期以來信奉關公有關。
四、關公廟
關羽本字長生,后改云長,晉南解州常平村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一生以忠義、誠信、義不負心被 人們所牢記,歷年來備受后人推崇,并成為封建社會君王將相、士農工商頂禮膜拜的英雄人物。在其去世后被人們尊稱為“關公”。在清代被尊為武圣,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與“文圣”孔子齊名。關羽死后頭葬在河南洛陽,身子葬在湖北當陽,民間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山西?!?/p>
晉商對關公的崇拜緣起于關公對于劉備的信義,自關羽與劉備和張飛在桃園結義后,便將其二人視為自己的親人。面對曹操的高官厚祿、美女佳肴都不足以讓其放棄心中的信義。一旦得知劉備下落,不遠千里萬里、一刀一騎、過五關斬六將,不懼沿途阻礙與艱難,只為心中的道義,這是山西商人最為珍惜的忠義精神。此外,關公在民間被人們當作武財神,尊為保護商賈之神,關公善于理財,發(fā)明了元首儲存的快寄方法,敬奉關公也是期望財源廣進,關老爺廟前的一炷香被商人視為頭彩。山西歷史上曾建有各類關廟近3 萬座,幾乎遍布山西各地。據不完全統(tǒng)計,山西仍現存關帝廟 1036座。自古商人都是背井離鄉(xiāng)、遠走外地,路途的艱難險阻只有他們自己可以體會,并且明清時期土匪、強盜在山野小道上攔路搶劫時有發(fā)生,關羽的勇猛可以使他們的旅程得到庇佑,保證路程平安。關羽也是遠離家鄉(xiāng)的商人思鄉(xiāng)的寄托,他們每到一個地方,便取出關公排位,燒香祭天,希望能將自己的思念之情帶給遠方的親人。
五、憂國憂民
山西商人的忠義精神體現在面對國家危難之際慷慨解囊,為國家盡忠。1900年慈禧與光緒從德勝門逃離北京,在此次逃亡的485天時間中,在山西境內渡過53天,受到晉商的隆重接待。例如祁縣喬家賈繼英在為慈禧逃亡籌集餉銀的大會中帶頭捐銀3000兩;高鈺也自行承擔迎接慈禧大駕花費的錢財。晉中的曹家也曾幫助慈禧渡過難關:在現今三多堂中存放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如用黃、白、烏三種金制成的金火車頭鐘,是法國進貢給皇室的貢品,上面鑲著時鐘、晴雨表,上好發(fā)條可以沿軌道行駛,屬于國寶級藏品。是慈禧賜給曹家做為抵借西逃時的借款。此外在慈禧西逃期間也有許多晉商慷慨解囊,為慈禧出錢出力。山西晉商的忠義還體現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慷慨解囊,為受災百姓捐錢捐物,將仁義誠信精神發(fā)揚光大。
六、小結
在義利面前,或許許多商人會選擇利而拋棄義。但是商人于利不是絕對的等量關系,在明清時期的晉商心中,忠義精神是永遠刻于骨子里的信仰,他們視義為利,在面臨義與利的抉擇時,謹守內心,舍利取義。他們的義不局限于個人小義,而是著眼于家國大義,因此他們可以在明清時期商人眾多的名利場中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們的這種精神值得當前我國許多從事商業(yè)的人們學習借鑒,注重產品質量,以百姓利益為先。
參考文獻
[1]陜勁松,慈禧西潰,晉商得利,文史月刊,2010(05)
[2]張奎勝,關公文化是晉商精神之魂,發(fā)展導報,2014(08)
[3]馬軍鵬,太谷縣北洗曹宅建筑形態(tài)及審美分析,太原理工大學,2003(04)
(作者單位: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