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茜
摘要:移動互聯(lián)網發(fā)展催生了自媒體的產生,由于該群體難以受到有效的監(jiān)管,為了能夠在短時間獲得大量的粉絲和關注度,對社會名人展開一系列的不實報道,甚至安排一些名人“死亡”來獲得曝光度,這對于名人和粉絲來講是十分反感的,當事實被澄清后,這些媒體發(fā)布者將會承擔社會公信力喪失的代價。這也非常不利于良好新聞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工作。
關鍵詞:新媒體;被死亡;標題黨
在新媒體的發(fā)展過程中,為了完成粉絲數量的激增并獲得一定的關注度,甚至不惜捏造一些假新聞來博取眼球,從一些“名人被死亡”事件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新聞機構背后的企圖,但是最終都會被事實擊碎,被打上假新聞制造者的烙印。本文對孕育“名人被死亡”事件的社會背景進行了介紹,也對其產生的不良影響和原因進行了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甄別假新聞的方法,幫助受眾獲得了對新聞真實性的有效識別,對于降低假新聞的危害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一、孕育“名人被死亡”事件的社會背景分析
移動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讓媒體行業(yè)的競爭變得十分激烈,特別是自媒體的受關注度得到增強,一些媒體為了能夠提高知名度,尋求所謂的“爆款”博取人們的眼球,提高閱讀量和關注度,從名人的私生活等新聞著手,甚至一些報道枉顧事實真相,只為能夠提高曝光度,就將一些名人被安排“死亡”,即便是標題中,采用了一些“疑似”等字眼,也不能夠掩蓋發(fā)布該類新聞的欺騙性和愚弄打仗大眾的行為。該類事件只有在當今網絡十分發(fā)達的情況下才會發(fā)生,當一些不實信息進行迅猛傳播的過程,甚至當事人還不知情的狀態(tài)下,就會傳播到加大的范圍。使當事人的澄清稍顯滯后,這也是該時代背景下的特征之一[1]。
二、“名人被死亡”事件帶來的影響分析
為了能夠獲得較大瀏覽量和知名度,一些新聞的報道嚴重偏離事實依據,當一些名人被“死亡”后,不僅使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下降,對受眾的精神造成了一定打擊,也對名人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使其不得不出面澄清,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生活。也不利于媒體平臺的健康發(fā)展。甚至造成了公眾的自覺性信息免疫,即便是某一名人的真實死亡信息得到了公布,也會造成公眾的錯覺,以為又是哪一個媒體的炒作,從而降低了公眾對于此類事件的判斷力。除此之外,缺乏事實的報道是站不住腳的,一旦事實真相得到公布,勢必造成公眾對信息發(fā)布品臺的信任,導致客戶流失,使其得不償失[2]。
三、“名人被死亡”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分析
移動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產生了所謂的粉絲經濟。一些媒體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粉絲和關注度,需要報道熱點新聞來博取眼球。而名人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關注度,針對名人的報道往往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于是標題黨和“名人被死亡”的失實報道,就有了社會土壤。另一方面,針對網絡媒體的監(jiān)管不力,導致相關違法成本較低,使其在進行報道的過程擁有一定“后路”助長了該類事件發(fā)生的頻率,非常不利于構建文明、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使相關報道缺乏事實依據,不僅僅局限于“名人被死亡”事件,還有各種養(yǎng)生以及標題黨等,都是為了能夠博取眼球進而采取的欺騙受眾的行為,對受眾的感情造成了影響[3]。
四、如何甄別新媒體報道新聞的真實性
(一)新聞發(fā)布機構的權威性
一些新媒體是為了博取眼球而制造假新聞,這為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利影響,為了能夠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有效判斷需要對發(fā)布機構進行有效認定,例如傳統(tǒng)的媒體平臺,本身就是從傳統(tǒng)的新聞媒體過渡到新媒體階段的,其對新聞的傳播受到我國相關法規(guī)的限制,其中報道往往是基于相對客觀的角度進行的,如新華網、人民網等各大電視新聞欄目開設新媒體平臺等等,這些新聞發(fā)布機構其本身的專業(yè)程度和相關部門的有效監(jiān)管,使其發(fā)布的新聞具有相當的可信度。因此,在進行新聞瀏覽的過程中,應當以官媒以及權威機構發(fā)布的新聞,視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二)以客觀的心態(tài)面對新聞
新聞在進行傳播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的新聞報道以及相關人員個體因素的影響,其本身就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因此在進行新聞閱讀的過程中,要對新聞的傳播過程進行必要的了解,能夠對信息進行初步篩查,提高對新聞信息的判斷能力,其中最重要的過程中就是需要拓寬新聞來源和渠道,并進行有效的甄別。當新聞出現(xiàn)后,如果持有一定的懷疑態(tài)度,需要進行求證,如金庸老先生去世的消息,一經發(fā)布在微信朋友圈進行廣泛傳播,由于朋友圈的特殊性,需要去權威的新聞發(fā)布機構的網站進行求證,這個過程中就能夠得到的對新聞信息的求證。獲得準確真實的新聞狀態(tài)[4]。
五、總結
總之,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為了能夠對新聞信息進行有效的甄別,應當看到假新聞產生的原因,并加強對新聞發(fā)布機構的法律約束,使其對自身的報道負責。并提高現(xiàn)階段受眾對新聞的甄別能力。并加強相關法律的建設,增加其違法成本,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降低假新聞對社會的危害,使網絡環(huán)境得到有效凈化。從而能夠創(chuàng)建和諧網絡社會。
參考文獻:
[1]巴東.從“名人被死亡”看新媒體新聞的真實性[J].中國記者,2016 (5)61-61.
[2]徐超超.新媒體時代新聞“把關”與新聞真實性關系淺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 (14):66-66.
[3]劉朝霞.重新認識公眾的力量——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新聞真實性問題[J].青年記者,2016 (25):50-52.
[4]田雨霖.新媒體時代虛假新聞的治理對策和媒體自律[J].才智,2017 (06):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