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霞
【摘? 要】運用講述教學法教歷史,因多采用一致的故事軸線,無法呈現(xiàn)多種觀點與詮釋,且講述法所講述的歷史知識大部分僅教授歷史第一層表層知識而已,這會讓學生認為歷史學習就是記誦、抄錄教師的講述重點,無法讓學生理解歷史學第二層知識,如: 時序、變遷、因果、證據(jù)、神入等概念,自然也無法增進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長期以來,我試圖改變上述教學習慣,認為在課堂上提供與課本脈絡相近的歷史閱讀文本,通過分組討論與游戲競賽方式,借由適當?shù)靥釂?,不僅可增進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更可讓學生經(jīng)由討論進行深度的歷史思考。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法;中學歷史教育;閱讀素養(yǎng);歷史概念
我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實驗與比較性研究,發(fā)現(xiàn)進行互動式教學法的班級,歷史成績的確有著顯著的優(yōu)異表現(xiàn),或許可作為中學歷史有效教學的參考。
一、互動式問題導向運用概述
我長期以來對互動式問題導向的歷史教學一直充滿著憧憬,曾努力嘗試新教法來實現(xiàn)這個目標。
(一)互動式教學法
何謂互動式教學法?即以問題式的形成性評價活化教學與教材,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問題的設計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素養(yǎng)與歷史核心能力為主要設計目標,進行翻轉(zhuǎn)傳統(tǒng)講述式教學模式的新歷史教學法。
(二)為何要作教學翻轉(zhuǎn)
因為傳統(tǒng)講述法的教學,長期以來“掌控”著古今中外的歷史教學現(xiàn)場,且不斷復制地充斥在教學現(xiàn)場里。其以教科書內(nèi)容作為主要講授重點,可以說是歷史教科書的重點摘要;因為由來已久,很多有志于進行教學改革的教師們依舊“瘋狂”地實施著。采用講述法的教師,常以教科書內(nèi)容為教學重點,此種教學法多集中在第一層次重要歷史事實的提供上。使用講述法的教師常為讓學生能更清楚教學內(nèi)容,除了口頭講述,也多將重要歷史重點綱舉目張地標示在黑板上,學生很自然地認為:黑板上的歷史知識就是學習重點,這些重點也就等于歷史學本身,以致學生所習得的僅是記憶與背誦教師所提供的片段歷史知識,這種教學法容易讓學生誤認為教科書即“圣經(jīng)”。
(三)講述法在歷史教學中的缺陷
首先,應先確認:教歷史,是讓學生知道進而熟記過去發(fā)生的人、事、物嗎?在歷史課以講述法為主,容易出現(xiàn)若干學習上的限制,最主要是無法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且歷史思維無法完整發(fā)展,因為講述法多采用一致的故事軸線,無法呈現(xiàn)多種觀點與詮釋。而歷史這門專門研究過去的學問,因為過去的人、事、物無法超越時空,無法直接向現(xiàn)代人敘述他所理解的過去,故過去要被認識,需要通過文字、聲音或影像等記錄,經(jīng)由復雜建構過程,方能被再認識,所以歷史這門學科是通過著書立說才能夠成立的。
二、培養(yǎng)學生建構歷史的能力
如何培養(yǎng)理解歷史文本的能力?要認識文本的意義,建議可從識別文本的結(jié)構模式開始,而識別文本的結(jié)構,則可先從辨識文體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文本,依其文章結(jié)構的呈現(xiàn)方式,可分為敘述性文本及說明性文本兩大類,而歷史文本多屬于說明性文本。而說明性文本主要目的是闡述理論、事實、通則、資料等知識信息,因此,又稱作知識性文本。因為歷史知識具有兩種層次,兩者都應屬于歷史學習的教材,而根據(jù)研究,要有效地學習歷史,第二層的歷史知識比第一層歷史知識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一)設計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應讓教學建立在學生既有的知識上,也就是從學生先備知識出發(fā)。學習者為了學習與保留信息,必須主動和先前的信息結(jié)合,因為新的知識不管是融入早已建立的知識體系里,或放置入新建立的知識架構中,新舊信息彼此都會互動整合,所以新的學習是建構于新舊信息之間。故我建議教師可善用一開始教學的引起動機,因為這是教師與學生在學習相關課程的開端,也是學生注意力最易集中的時段,若能善加設計引起動機,將對學習有明顯的助益。我認為可以考量四個方向:(1)貼近學生經(jīng)驗;(2)內(nèi)容富有趣味;(3)呈現(xiàn)反差意象;(4)延伸聯(lián)結(jié)教學。歷史知識充斥于生活當中,電影、歌詞、報紙雜志、電動玩具等許多學生有興趣的項目,都有著歷史的材料,教師可善加運用,更重要的是,設計有助于歷史學習的問題,讓學生在有學習動機后,更想深入理解相關歷史課程。另外,教師也可讓教科書內(nèi)容作為學生在進入課堂學習前的知識基礎,通過學生在上課前的預習,讓教科書由教本成為讀本,使教科書成為學生的先備知識。且通過預習,甚至鼓勵同學針對教科書內(nèi)容提出問題,都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除了充滿學習興趣外,還能覺察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
(二)設計以知識為中心的歷史教學內(nèi)容
教師應重視與擴展教科書的教學功能。學生具備豐富先備知識,對該主題學習會更容易有效果。教科書除讓學生預習成為學生先備知識外,它也提供較明確的敘述脈絡,依據(jù)這個脈絡,教師應提供一些歷史文本素材,讓學生經(jīng)由閱讀理解歷史相關事件內(nèi)容,甚至教師也可通過此文本素材,讓學生能了解相關歷史概念與敘述策略,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能力。所以所謂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是除了事實知識的教導外,也要讓學生有后設地認知學習能力,此即是程序性知識與策略性知識。歷史是一門理解過去的學科,過去事物雖已發(fā)生,但相關歷史理解與解釋才正開始,并留下許多文本資料,這些不同歷史理解與解釋的文本資料,教師若擷取作為教材,并設計問題,讓學生于課堂上閱讀,學生不僅可對相關史實再重復記憶一次,且思考依據(jù)歷史核心能力所設計的問題分析文本資料,學生除學到能力外,通過不同歷史素材,也可更增添學習上的趣味。要讓學生學習歷史更為有效,教師應多提供可以培養(yǎng)學生有關資料與證據(jù)此兩類的教材。
(三)接著討論評價為中心的學習
傳統(tǒng)講述法似乎對學生學習較欠缺效果,反倒是讓學生實際現(xiàn)場演練,或者以教導別人等方法,學習的效果較有明顯收獲,故課堂的學習不應是教師講述與學生聽講的被動、單調(diào)學習模式,教師可以依據(jù)教科書的脈絡,將所提供的歷史文本素材設計成問題,在課堂上進行以提問模式為主的主動式教學法。且歷史學的發(fā)展,不是來自一連串的事實,而是讀者閱讀資料后所產(chǎn)生的問題,故通過讓學生通過思考與解決問題來學歷史,不僅容易更有效,也更符合歷史學的本質(zhì)。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通過形成性評價的提問,讓教師與學生都能覺察自己的教學與學習狀態(tài)。這些文本素材雖以教科書脈絡為主,但教師應考量學生的學習程度,更重要的是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通過提供學生接近教科書程度內(nèi)容的文本,讓學生掌握文本主旨,甚至敘述策略與分析相關歷史概念,教師也可提供不同于教科書觀點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分辨不同歷史解釋的能力。此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材設計,除了讓學生能學習相關專業(yè)知識與核心能力外,也可讓學生學習信息讀取的閱讀力,這是讓學生日后得以順利學習遷移、培養(yǎng)自學能力與終身學習的關鍵。
(四)社群為中心的學習
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希望教學仍采用分組競賽模式進行,讓有經(jīng)驗者可通過有效的學習策略協(xié)助新手進行閱讀學習。因為教師常站在已知的角度去闡述他所知道的歷史知識,容易忽略未知的學生應要如何才能學會,所以,有效的教學正是試圖建立教師繁復的理解能力和學生發(fā)展中的理解能力之間的橋梁。要建立橋梁,可創(chuàng)造游戲的情境,通過游戲創(chuàng)造一種想象、有趣的學習情境。而學習者因為要游戲,就會自然地學習規(guī)則,且通過模仿出現(xiàn)超齡的學習表現(xiàn),所以有經(jīng)驗的教導者應借游戲妥善協(xié)助新手的學習。另外,更要善用同事的互助討論力量,因為學生在成人或有經(jīng)驗的學習者的帶領與指導下,尤其在和有能力的同事合作下,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下,采取與同學合作的模式中,通過互教互學的學習歷程,彼此討論分享,相信對于學習將有明顯且突破性的有效成長。
三、結(jié)語
實施互動式教學法應能創(chuàng)造學習的有效性與提升學習效果,希望可觸動教師改變傳統(tǒng)講述法教學的念頭,認真思考互動式教學法的可行性,此正為本文最主要的關懷所在。
參考文獻:
[1]孟祥玲.立體互動式歷史教學法的探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4).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