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夏彤
摘要:2014年《國際新聞/政治雜志》刊登的文章《請注意——人權非政府組織與全球傳播問題》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NGO全球傳播問題的根源在于對稀缺的注意力資源的“零和博弈”,而且互聯(lián)網并未起到去中心化的作用。本文回顧、評析了這一文章,并針對作者的觀點提出了反思,期望能為國際NGO傳播問題研究提供一點思路。
關鍵詞:非政府組織;注意力資源;全球傳播
20世紀6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冷戰(zhàn)結束以來,國際社會發(fā)生了一種重要的結構性的社會變革,在主權國家之外,出現(xiàn)了眾多國際非政府組織。其組織目的、活動范圍、組織成員及經費來源和使用都具有跨國性。截至21世紀初,有超過 6000個完全意義上的全球或跨國國際NGO在運行[1]。
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范圍廣泛。它們或是在某些國際問題上對主權國家政府施加壓力,或是彌補政府工作的缺位,協(xié)助、督促政府促進國際社會的公益性事業(yè)和推動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從而成為各種社會運動的主力和全球治理的第三種力量??鐕顒拥拿浇榛恢笔菄H非政府組織成功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4年4月,A.Trevor Thrall等三位作者的研究文章《請注意——人權非政府組織與全球傳播問題》由國際新聞/政治雜志發(fā)表。該文章基于議程設置理論,結合作者所建立的全球注意力競爭理論,使用定量研究方法,探討了國際人權組織在國際主流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上獲取注意力的能力及影響因素,提出:大多數(shù)國際NGO缺乏成功爭奪注意力的資源,而互聯(lián)網也無法解決其全球傳播的困境。
一、注意力稀缺:全球傳播的零和博弈
(一)全球傳播問題的核心
對于國際NGO而言,引發(fā)關注、設置議程的能力至關重要。以往絕大多數(shù)學者相信,NGO良好的傳播效果應歸功于互聯(lián)網、新媒體和社交平臺。在新媒體時代,社會網絡更加密集,公眾參與性提高,獲取信息的渠道愈加豐富,采取集體行動的能力更強。
而在《請注意——人權非政府組織與全球傳播問題》一文中,作者大膽地反駁了前人的觀點,認為樂觀主義者們過度關注媒介技術,而忽略了全球傳播的問題根源——注意力的稀缺。作者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對注意力的競爭是一種零和博弈,一部分組織獲得了注意力,必然意味著其他組織注意力資源的損失。如今信息量已經大大超越了受眾能承受的注意力總量,供過于求。其結果是,NGO若想在注意力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將經歷艱難的斗爭,并且需要大量的資源。
(二)人權NGO的傳播困境
首先,它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同類競爭對手和政府組織。盡管國際人權非政府組織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范圍內各國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但由于其國際法主體地位尚未得到認可,且其自治性可能受到政府的影響,使得其行為及其效果受到了諸多制約[2]。第二,大量研究顯示,西方新聞媒體的注意力嚴重向少數(shù)國家傾斜,甚至像《紐約時報》這樣的世界級媒體也極少報道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的問題。第三,盡管幾十年來全球新聞對人權的關注度有所上升,但西方、發(fā)達國家媒體對人權議題的報道仍然稀少。
嚴峻的事實是,處于劣勢的NGO要“逆襲”幾乎是不可能的。人權NGO若要在注意力競爭中獲勝,需要大量的組織資源,但這些資源分布不均,那些起步前就有充足資本的NGO傳播能力強,進而吸引大量投資,這又反過來提高了其競爭力,而大部分NGO在愈演愈烈的競爭中只能獲取微乎其微的注意力。于是,嚴重的兩極分化趨勢難以阻擋。
這些難以吸引新聞把關人的NGO便轉戰(zhàn)互聯(lián)網,試圖直接對話公眾。而在作者看來,公民的注意力和新聞媒體一樣有限。在日益碎片化的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中,極少數(shù)人權NGO能生產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內容并成功營銷,并且,大量的信息來源在與NGO爭奪注意力。結果是,注意力仍然只集中在少數(shù)NGO巨頭身上。
二、全球媒體報道、公眾注意力與組織資源
盡管有很多關于NGO信息政治的案例研究,卻缺乏定量研究以佐證全球新聞媒體和新興社交媒體對NGO的幫助,鮮有對影響NGO傳播成功因素的探討,作者探究了NGO在爭取全球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的注意力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為互聯(lián)網在其全球傳播過程中的影響建立一種衡量標準,彌補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缺,提出了6個假設:
1.全球新聞媒體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少數(shù)NGO。
2.全球新聞媒體注意力在所有NGO中的分配與NGO組織資源分配密切相關。
3.全球公眾在社交媒體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少數(shù)NGO。
4.全球公眾注意力在所有NGO中的分配與NGO組織資源分配密切相關。
5.公眾注意力的分配與新聞媒體注意力的分配緊密相關。
6.對于特定議題,NGO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與新聞媒體報道無關。
為了檢驗這些假設,文章選取了257個人權NGO,選取標準有:“國際組織年鑒”記錄的在跨國人權傳播中的活躍者;媒體能見度對其至關重要;排除只在國內運營或只為其他組織提供服務的NGO。在這些NGO中,既包括資金充裕、有聲望的大型NGO,也有資金匱乏、不知名的小型NGO。
作者通過顯著性檢驗等量化研究方法證實了以上假設。研究選取的樣本、案例有代表性,數(shù)據(jù)來源權威可靠,且推理嚴謹,邏輯縝密,考慮了各種可能因素并逐一排除。例如,有人認為NGO策略的選取才是影響注意力競爭的主要因素,對此,作者闡釋道,樣本的選擇保證了這些人權NGO都為擴大媒體曝光度做出了積極有益的努力,另一方面,組織的資源支配著一系列決策的可行性。因而,組織資源比決策選擇更可能是起作用的主要因素。
三、結語
(一)注意力競爭與“去中心化”
通過上述研究,作者告訴我們,全球注意力偏向規(guī)模大、資金充裕的NGO,而NGO在互聯(lián)網上吸引公民注意力的競爭不僅加劇了極化現(xiàn)象,甚至比對傳統(tǒng)媒體注意力的競爭更加慘烈。注意力的零和本質是全球傳播的核心難題,技術也難以改變NGO在競爭中的地位。大多數(shù)NGO無法集中資源來發(fā)起運動,難以設置議程、吸引公眾注意力,而那些具有“先天優(yōu)勢”的NGO,卻能不斷鞏固壟斷地位?;ヂ?lián)網的“去中心化”特征一度成為業(yè)界、學界的“共識”。
(二)反思與展望
此篇文章的數(shù)據(jù)、樣本選取科學合理,論述邏輯清晰,說理透徹,對于全球傳播中的問題眼光獨到,關于注意力競爭的理論有所創(chuàng)新。目前,我國新聞傳播學領域對國際人權組織的研究還較欠缺,這篇文章則為我們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研究方法和未來研究的方向,例如,我們可以探究特定的組織資源如何幫助NGO吸引注意力,以及NGO的議題空間如何演變等等。
再如,作者以“Kony 2012”運動為案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地位顯赫的國際組織“人權觀察”努力呼吁美國新聞業(yè)對這一事件進行報道,但在奧巴馬調遣特種部隊到烏干達之前,紐約時報從未報道過相關信息。
針對文章中一些問題,筆者也進行了反思。
首先,作者默認議程設置在當今社會仍然適用,筆者不敢茍同。在傳統(tǒng)社會中,議程設置的作用直觀有效,即政策議程決定媒介議程,媒介議程影響公眾議程。然而進入網絡社會后,多媒體為受眾帶來了更多信息渠道,公眾議程對政策議程和媒介議程的影響也日益明顯[3]。因此,筆者認為,分析人權NGO在媒體中的傳播效果,還需從受眾的角度展開研究。
其次,作者相信注意力競爭是“零和博弈”。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傳播主體數(shù)量增多,公眾接收信息的能力提升,全球注意力總量是否固定,對注意力的爭奪是否是零和,恐怕還有待探尋。
另外,作者在此關注的是人權NGO,其結論對其他類型的NGO是否同樣適用?人權議題有無特殊性?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傳播效果是否受到國際關系的影響?這也是我們今后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約翰·博尼,楊麗,李帥,李慧杰,游斐.國際NGO發(fā)展與研究述評[J].中國非營利評論,2018,21(01):22-53.
[2]劉夢非.國際人權非政府組織的困局及釋解[J].法學評論,2014,32(05):156-162.
[3]張丹.淺析議程設置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變革[J].新聞傳播,2018(07):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