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50年代,隨著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正面臨著一次千百年來未有的大浩劫,危機正廣泛地存在于民族和社會中,不同階級都曾先后嘗試對國家新出路地探索,太平天國運動作為一場氣勢雄大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但卻應了黃炎培的“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從其社會風習方面選擇婚喪利益這一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去分析其失敗原因。
關鍵詞:婚喪利益;社會風習;敗亡
太平天國運動從爆發(fā)開始到結束僅僅持續(xù)了13年便黯然離場,雖然動搖了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強力地打擊了資本主義侵略者,為后來探索新中國的出路帶來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和重大的歷史意義,然而其失敗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近年來,許多人都從不同方面去分析其原因,無論表象還是根本,卻從未有人從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天國統(tǒng)治區(qū)內(nèi)地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和生活方式的視角去分析,筆者卻認為:像社會風習這類細微瑣碎的事物去分析失敗的原因,也不失可以獲得一些新的體會,也能看出其影射出的根本原因。
一、婚喪禮儀改革貫徹不徹底,百般之下只能妥協(xié)
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前千百年來由封建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的封建社會中,封建禮儀被統(tǒng)治階級認為是維持其政治倫理關系的一大重要手段。[1]《鰍聞日記》中寫道太平軍“亦有慶吊之禮,與常人全異。上下主從,不分貴賤;共勞而食,亦無坐位;男女淆亂,不忌內(nèi)外;自相稱呼,俱是兄弟?!碧杰姷倪@些行為強烈地對封建地主階級所堅持的封建禮教進行了部分否定和批判,同時也反映出在受到不斷增強的剝削壓迫下勞動群眾中的民主傾向。這一點當然值得肯定,然而,隨著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受到封建主義的侵染日益加重,在禮儀方面的改革的貫徹反而起到了倒退的效果,婚禮和葬禮這一群眾性較為明顯的方面便可將這一點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首先談到婚禮,在一些史料中,我們可發(fā)現(xiàn)在太平天國的統(tǒng)治下,民間嫁娶中存在著很多的“草草成禮”,不需要聘禮,不需要辦酒席、宴請賓客,不需要鑼鼓樂聲,就只是簡簡單單地舉行一個“合巹”之禮,即咱們現(xiàn)代地結婚夫妻雙方喝交杯酒,就完成了婚禮。[2]“凡彩輿、鼓吹、執(zhí)事之類皆無之,惟短燭一對交拜而已?!比欢@些事實,卻大多數(shù)出現(xiàn)于局勢動亂,軍事行動剛剛停止或該地區(qū)剛被占領統(tǒng)治之時,但只要隨著時間的推移,統(tǒng)治漸漸穩(wěn)定之后,千百年的封建禮教思想便再次出現(xiàn),各種行為方式也恢復了舊觀。《自怡日記》記載的其作者在1861年參加他侄子的婚禮時,其場景便是“時同堂各房喜宴三日,坐客亦盛于往時,斗彩弄牌,借消永夕?!碧杰姴粌H沒有以身作則,作為《天朝田畝制度》的忠實奉行者,反而親自參加觀看民間的婚禮,他們自己本身的婚禮更是如此?!痘⒖呒o略》記載的太平軍頭目娶妻的場面“鼓樂彩旗,略似民間”都已經(jīng)略斯民間了,還談何去摒棄這些習俗?!?/p>
再談及葬禮,太平天國起初的改革較之于婚禮更為切實具體,也更為嚴格。其中最為嚴格,當然也是后期群眾反抗最為激烈的便是嚴禁棺葬。李濱的《中興別記》中“賊以人死用棺為犯天條,禁之嚴”確實,洪秀全死后便沒有用棺材而是用綢緞包裹著尸體,賴漢英也是如此裹著大紅毯子就下葬了,對于統(tǒng)治區(qū)的一般居民,太平軍則采取了暴力強制的手段去將所有的棺材毀壞甚至把里面的尸體還要弄出來,這一做法實屬殘忍,雖在一定時間內(nèi)讓人們多年來形成的下葬習俗暫時改變,卻并不能長久地維持下去。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南京的過程中,打了一系列的戰(zhàn)役,死傷的人數(shù)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1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的直接死亡和間接死亡人數(shù)應在7000萬-1億之間,而當時的整個中國的人口也不過才4.3億多一點點,將近四、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戰(zhàn)爭,若是把那些死傷的將士都按照傳統(tǒng)習俗進行棺葬,不論是時間成本還是金錢成本都不太允許這樣做。所以不提倡棺葬在當時的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較為合理的做法。但是人民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下,時間久了以后,情況穩(wěn)定了以后,自然死傷的人數(shù)會變少。人們的棺葬習俗也會受到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逐漸歸為常態(tài)?!陡瓯茈y日記》中作者為自己的兒子舉辦葬禮:“余買官成殮,晚夜回喪,棺停小石橋新阡?!倍鴮τ谔教靽恼啾旧矶?,在后期太平天國對棺葬的禁止的嚴厲程度逐漸放寬,允許有人進行公開出售棺木的行動,還有一些當?shù)氐牡胤秸鄬τ谝恍┰馐芗膊』蝠囸I而死的難民們還主動去購買棺木為他們下葬。由此可見:太平天國政權的禁令往往與廣大群眾處于對立的局面,如果想要避免這種局面,就只能妥協(xié)——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進而導致了各種禁令貫徹的不徹底最后導致了整個太平天國的滅亡。
二、總結
婚喪禮俗改革的實施的不徹底,只是太平天國諸多禁令中的零星碎片,當一個政權想要改變早已存在于人民心中且已經(jīng)根深蒂固的社會習俗時,沒有上面的堅決執(zhí)行,沒有政策的貫徹到底,結果就只能以失敗告終。社會風習雖然不重要,但是也重要,它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通過社會風習來分析太平天國農(nóng)民運動的失敗——無非就是理想的太過豐滿與現(xiàn)實的太過骨感,理想是改變舊時的社會風習,而現(xiàn)實則是人民無聲的抗議及太平軍對習俗的自相矛盾。我們應當于歷史事實之中汲取教訓,獲取可貴的理論和經(jīng)驗,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
參考文獻
[1]《近代史資料》,[J]1963年第1期,第103頁
[2]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六冊.[M].中華書局.1963,第395頁
注釋:
[1]數(shù)據(jù)源于百度知道
作者簡介:
孔祥宇,男,2000.04.02,廣東省惠州市,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