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龍 劉慶嘯 張曉辰 耿鶴群 崔書君
【摘? 要】目的:探討脾臟硬化性血管瘤結節(jié)性轉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spleen SANT)的CT影像特征,提高診斷正確率。方法:回顧性分析經臨床病理及手術證實的2例的SANT患者,術前采用320排螺旋CT平掃及增強掃描掃描,掃描后將圖像傳送至vitrea工作站,進行MPR重組。結果:2例SANT均表現為平掃邊界清楚的、無分葉或淺分葉的類圓形低密度影。增強掃描呈漸進性向心強化,可見“輪輻征”、“星芒征”,假包膜形成,其中1例伴鈣化。結論:SANT在CT影像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強掃描漸進性強化,“輪輻征”、“星芒征”的出現,如伴有假包膜形成則高度提示、有助于SANT的診斷。
【關鍵詞】SANT;MSCT;病理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4-0083-02
脾臟硬化性血管瘤結節(jié)性轉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spleen? SANT)是一種罕見的脾臟良性病變。近年來有少量國內外文獻報道了該病,但多為病理學研究,影像學報道多為個案[1],,故本研究收集2例確診為SANT患者,分析其影像特征性表現,旨在提高對本病的診斷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搜集我院自 2016年5月至2018 年1月期間證實的異常體動脈供血正常左肺下葉的病2例,其中男1例,女1例, 年齡39歲~45歲,平均年齡為42歲。臨床表現1例突發(fā)左腹部疼痛不適,1例無明顯不適偶然發(fā)現。2例SANT均行脾切除術并獲得病理結果。
1.2 掃描方法:采用Aquilion320排容積旋CT,參數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為自動毫安秒,參考值為50 m A ,重建層厚、層間距均為1.0mm,采用自適應迭代重建算法。增強使用非離子型對比劑300mg/ml碘克沙醇,采用OptiVantageTMDH高壓注射器,經前臂肘正中靜脈彈丸注射,注射速率為3~4ml/s,總劑量為80~100ml。在深吸氣后憋住氣,于開始注藥后,第20秒開始掃描主動脈期,第36秒掃描肺動脈期,第120秒掃描平衡期。圖像均傳至Vitreal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由2名年資醫(yī)師對CT圖像進行分析評估,共同討論并確認診斷結果。觀察內容包括:病變的數目、形態(tài)、大小、邊緣情況以及是否有包膜;以周圍正常脾臟實質為參照,觀察并測量病變平掃、動態(tài)增強掃描各期的CT值及強化特點;病變內是否有囊變、出血、鈣化及壞死等[2]。
2 結果
2例SANT患者中,均表現為平掃邊界清楚的、無分葉或淺分葉的類圓形低密度影。增強掃描呈漸進性向心強化,可見“輪輻征”、“星芒征”,假包膜形成,其中1例伴鈣化。病理大體結果顯示:腫物切面灰白間暗紅,呈條輻狀黃白色纖維瘢痕,分割成小葉狀、多彩狀,邊界清,無包膜。免疫組化結果顯示:Actin(+),CD117(+),CD21(-),CD31(+),CD34(+),CD68(+),CD8(+),DOG-1(-),S-100(+)。
3 討論
3.1 臨床及病理
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SANT)是一種少見的脾臟良性腫瘤。本病由Martel等在2004年首先提出、用于描述一組形態(tài)不同的血管性脾臟病變。SANT是一種良性的、非腫瘤性的血管性病變[3],可通過外科手術切除。據文獻報道,SANT的病變體積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大[4]。SANT中年女性多見,平均年齡為45歲,臨床多無明顯癥狀,大多數病例由體檢或偶然發(fā)現,少數由于腹部不適或腹痛而就診。
脾SANT雖然有大致清晰的邊界,卻無包膜病灶呈現為一種多結節(jié)的生長方式,在高倍鏡下,這些結節(jié)是由裂隙狀、類圓及不規(guī)則形的血管以不同的比例混雜而成的血管瘤樣結節(jié),結節(jié)間隙及周圍是纖維化及硬化性的間質,并可伴有含鐵血黃素沉積、慢性炎細胞浸潤及灶性的鈣化,幾乎無核異型性及壞死[5]。
3.2 鑒別診斷
SANT在CT影像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強掃描漸進性強化,“輪輻征”、“星芒征”的出現,如伴有假包膜形成則高度提示SANT,有助于SANT的診斷。SANT的鑒別診斷包括海綿狀血管瘤、脾臟竇岸血管瘤、脾臟錯構瘤、脾臟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脾臟結核及脾臟轉移瘤等。脾臟血管瘤較常見,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向心漸進性強化、“快進慢出”為特征。病灶中心或邊緣可出現鈣化,強化程度高于SANT,無輪輻征。脾臟不可數多發(fā)病灶,偶見單發(fā)。平掃呈低或等密度影,動脈期病灶呈相對低密度顯示清晰,門靜脈及平衡期呈等密度。單發(fā)時與不典型SANT較難鑒別[6]。含脂肪和鈣化是特征性表現,乏脂肪及無鈣化病變增強早期彌漫性不均勻強化,延遲期均勻持續(xù)性強化,高于脾實質。CT平掃表現為單發(fā)低密度腫塊,邊界清楚。增強掃描動脈期無明顯強化,門靜脈期及延遲期呈輕-中度不均勻強化,無假包膜及輻輪征、星芒征。脾臟結核比較罕見,依CT表現可分為:粟粒型;結節(jié)型;膿腫型;纖維鈣化型。其中CT結節(jié)型可單發(fā)或多發(fā)低或混雜密度,增強掃描環(huán)形強化。多伴有脾外表現,如腹腔、腹膜后淋巴結腫大,肝臟或腎上腺結核[7]。當SANT合并其它腫瘤時,還需與單發(fā)轉移瘤相鑒別[8]。轉移瘤多環(huán)形強化,典型者呈牛眼征改變。
綜上所述,SANT以成年女性多見,脾臟單發(fā)多見,平掃以脾臟單發(fā)類圓形低密度影多見,偶見鈣化,增強掃描呈向心性、漸進性強化,典型者可見輪輻征、星芒征,如合并假包出現則高度提示SANT的診斷。且SANT的病變體積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大,需密切觀察或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景赟杭,劉青,閆軍等.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的CT表現[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7,27(5):848-851.
[2]????? 杜煜,時高峰,王亞寧等. 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的CT表現并文獻復習[J].放射學實踐.2017,32(2):171-174.
[3]????? Murthy V, Miller B, Nikolousis EM, et al. 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leen[J].Clin Case Rep,2015,3(10):888-890.
[4]????? Lim HT,Tan CH,Teo LT, et al.Multimodality imaging of splenic 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J].Singapore Med J,2015,56(6):96-99..
[5]????? 楊文圣,劉 坤,牟鵬飛等.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jié)性轉化的臨床病理觀察(附1例)[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7,25(19):3128-3131.
[6]????? 曹鐘,魏建國,岑紅兵等. 脾竇岸血管瘤13例[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7,49 (3):495-500.
[7]????? 杜杰,兌丹華,趙建鋒等.孤立性脾結核1例報道[J].重慶醫(yī)學.2016,45(29):4174- 4175.
[8]????? Xiao F, Yan HZ, Zou J, et al.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leen with serous microcystic adenoma of pancreas: report of a case[J].Zhonghua Bing Li Xue Za Zhi.2018 47(7):55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