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明
摘要:目前,在農村學校雖然有相當部分學生依舊有對歷史學科不夠重視的現(xiàn)象,但是,由于歷史學科自身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又讓他們不可抗拒地對該學科產生了濃厚興趣,使他們在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和德育熏陶,從而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助力。
關鍵詞:情感教育;愛國教育;德育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歷史學科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學科,在它的教學中含有豐富的德育思想、內容,這就為我們老師們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用發(fā)展的、進步的、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讓學生將目光放在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上,形成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供了平臺,創(chuàng)造了機會。一直以來,我們受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至深,只重視分數(shù),忽略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人生觀教育,甚至我們有部分歷史老師在教學中往往是照本宣科,能力稍強的老師雖然能駕馭教材,將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對教材要落實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視而不見。這種單一的教育模式不斷地在沖擊著我們課改下的教育教學。下面我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點認識。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xiàn)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古往今來,這種高尚情懷極大地鼓舞士氣、凝聚力量、振奮精神,既利國利民又利人利己,因此,我認為,作為一名從事基礎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素養(yǎng),讓他們對國家有基本認識,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懷,過去,曾經(jīng)有許多的英雄人物、志士豪杰涌現(xiàn),他們有的具有遠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信念,充滿了英雄氣概,如霍去病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時,他的愛國情操可以讓學生為之沉迷。林則徐也發(fā)出了“茍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我們偉大的周總理在小的時候就提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我們都要以他們?yōu)榘駱樱蛩麄兛待R、學習。
二、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
我們今天培養(yǎng)的這些學生,大多都是獨身子女,在家養(yǎng)尊處優(yōu),吃不了苦,表現(xiàn)在學習方面就是:稍微多布置一點作業(yè)就有怨言,不肯做。針對這種情況,我在上歷史課時有針對性地節(jié)選了一段關于《長征》的視頻給同學們觀看,視頻中同學們被紅軍戰(zhàn)士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缺衣少糧,惡劣的天氣和自然環(huán)境等不利條件下,相互攙扶,相互幫助,克服萬難,勇往直前的畫面所震撼,被紅軍戰(zhàn)士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吸引,很快,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變了
三、培養(yǎng)學生競爭和危機意識。
為了更好引領學生樹立不斷進步,勇于競爭,不甘落后的學習意識,我?guī)ьI學生通過學習《工業(yè)革命》,讓大家知道了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最先引領了工業(yè)革命,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但俗話說的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19世紀70年代的時候,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到來時,美國、德國抓住了這次發(fā)展的機遇,其發(fā)展處于全世界領先地位,而英國卻落伍了。再來看看我們的清政府,由于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導致與外界隔絕,自己還完全沉浸在“天朝大國”的迷夢之中,使得中國在世界上落伍了,最終落得被動挨打的地步。所有這些活生生的歷史就像一面鏡子,足以讓我們反省,深思。
以上是我在歷史教學中關于滲透德育教育的三點認識,從中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德育的對象是學生,我們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滲透點,做到把歷史教學與德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更有利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實現(xiàn)。爭取盡自己最大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將來能勇于挑起社會的重擔,做一個有理想道德的社會主義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