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劉軍
隨著課改的深度推進,社團活動課程越來越被重視。這不僅是因為在社團的選擇上,充分尊重兒童的興趣和意愿,兒童具有完全的選擇自主權,符合“兒童本位”的教育理論,更是因為社團活動課程的設置有別于常規(guī)的課堂,相比較更加契合當下的社會,符合教育的適切性。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筆者進行了“微+朗誦”社團活動微課程的開發(fā),讓學生們在朗誦中品味文字、積累語言、交流互動、陶冶性情。因此,我們要優(yōu)化三個“核心板塊”,推進課堂學習“微技巧”。
“微+朗誦”社團活動微課程,每周集體活動的時間只有一節(jié)課,差不多也就是1小時的時間,相比較每天都有的語文課堂、數學課堂,在時間上顯得很是細微。但一學期十多次的活動,卻能讓孩子們的朗誦能力得到系統(tǒng)、有序的訓練?!拔?朗誦”課程課堂學習內容,主要分為朗誦文本解讀指導、朗誦技巧專題訓練、朗誦案例診斷提升三大板塊。
一、朗誦文本解讀指導
因為朗誦是有聲語言藝術,是用聲音來營造氛圍,是以讓聽眾受感動為目的,所以朗誦的文本選擇,大多以抒情性的詩文為主,以便能“以情動人”。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微+朗誦”課程的朗誦文本主要來源于以下四類:古詩詞、現當代兒童詩、經典散文、課文精選。不管是哪一類文本,朗誦前都需要準確地把握文本內容,透徹地理解文本內涵。能把作者想說的話,真實、恰當地表達出來,這才是朗誦的最高境界。下面以指導解讀詩人王宜振的兒童詩《初春》為例。
1.初讀童詩,讀準讀通
(1)拿到一個新的作品,我們首先要讀準每個字音,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小聲讀一讀,遇到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可以查閱字典或互相交流。
(2)學生輕聲朗讀。
(3)指名個別讀或齊讀。
2.再讀童詩,把握內容
(1)師:春天是生機勃勃的季節(jié),萬物復蘇。詩人選取了哪些春天的代表?
(2)學生輕聲朗讀。
(3)指名回答。
3.三讀童詩,理解內涵
(1)師:毛毛雨、像鳥嘴的新芽、鵝黃的兩片新葉、小石子、蝌蚪、蝴蝶、蜜蜂這些事物給人的感覺都是“小小”的,給你怎樣的感受?
(2)學生輕聲朗讀。
(3)師:輕聲讀詩的時候,腦海里要想象畫面。哪些詞句讓你不由地拍手叫好呢?說說理由。
4.反復涵詠,品味細節(jié)
師:讀著讀著,感覺毛毛雨、新芽等就像一個個調皮活潑的小朋友,就像你們一樣活潑可愛,你能感受到嗎?現在,你就是可愛的毛毛雨,你就是調皮的新芽,又該如何去讀呢?注意那些能夠顯出調皮、可愛的詞語。
……
二、朗誦技巧專題訓練
前面已經說過朗讀與朗誦的區(qū)別,但是在面對有濃郁抒情味的文學作品時,兩者往往就很難區(qū)分。語文課本中,大多數的課文都要求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筆者認為,不管是什么課文,都應該做到正確和流利,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則必須是抒情濃郁的文章才行。什么叫有感情?就是讀者融入了角色,并且?guī)в斜硌莩煞值貙ξ谋驹賱?chuàng)作,這已經不僅僅是朗讀的要求,而是達到了朗誦的層級。從這個角度講,朗讀與朗誦是相通的,朗誦技巧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朗誦的技巧主要是指停連、語速、重音、句調四方面,其中停連最難把握。它不僅是遇到標點時的常規(guī)性停頓和每一句中詞語之間的正常連接,更是有時打破句子的特殊處理。高手朗誦時的停連,憑的是語言的感覺,但初始訓練階段必須遵循規(guī)則和技巧?!袄收b技巧專題訓練”之“停連”,我著重進行了停頓的訓練。
1.常規(guī)性停頓
(1)同學們朗讀的時候,一般會在哪些地方停頓呢?
(2)學生思考后發(fā)言。
(3)師歸納板書:①讀完題目。②讀完一自然段。③遇到頓號、逗號、分號、冒號、句號、感嘆號、問號。
(4)出示例句,進行常規(guī)性停頓訓練。
(5)師:以上三類是通常需要停頓的地方,我們稱之為常規(guī)性停頓。但朗誦是一門有聲語言藝術,是需要朗誦者融入角色進行的二度創(chuàng)作,朗誦時還可以根據朗誦的需要特殊處理停頓。這就是接下來老師要講的特殊性停頓,也是最難把握的停頓。
2.特殊性停頓
(1)師:所有的特殊性停頓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強調。有時為了強調某一事物、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有時為了強調說話的語氣,有時為了強調給讀者的思考等。
(2)出示一組語句,引導學生判別哪里需要停頓并加以練習。
……
特殊性停頓的一些專有名詞,如“回味性停頓”“轉換性停頓”等,大可不必和小學生細講。特殊性停頓說到底是語感的停頓,需要對文本深度理解、反復揣摩、長期歷練才能運用自如。其他的朗誦技巧亦然。
三、朗誦案例診斷提升
學生朗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很多是共性的問題。社團活動會定期安排一節(jié)課,從學生朗誦的作品中挑選一兩個,課堂上先播放給學生一起聆聽,然后就朗誦作品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鼓勵同學們互相交流,發(fā)表看法。老師在此基礎上點評朗誦作品。這種老師引領下的就一篇文章、一個學生的典型案例集體會診,對于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效果非常明顯。通常會針對這樣幾種案例進行診斷:朗誦時的拖腔——即習慣性地憑借原始經驗朗讀,無視文本的情感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感情過于平淡和飽滿——情感表達不夠真切,有弱化或者快長的嫌疑;不正確的朗誦技巧——技巧的運用不能與情感的表達形成有機整體,使得學生在言語再現的過程中過于生硬。
鑒于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朗讀狀態(tài),及時捕捉相關的現象,進行及時的補充與拓展,不斷提升學生內在的朗讀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定真實的認知性基礎。
“微+朗誦”社團活動微課程,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一次朗讀教學范式的創(chuàng)新,從課程論的角度來看,也許還只是一個草根式的校本微課程開發(fā),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我和學生們在這個自我開發(fā)的微課程里自娛自樂,學生的朗誦水平在日積月累中漸次提高。目前,已經有部分同學在各類朗誦比賽中嶄露頭角,我相信會有更多的精彩等待著我們去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