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生
北宋時期,汴京(今河南開封)有一位官員張某患病。開始只是胸部疼痛,后來痛處長出一粒赤豆般的小疽,慢慢地竟長成了栗子大小。癰疽潰破以后流出膿血,痛入骨髓,無法入睡。張某遍請當地名醫(yī)診治,毫不見效,弄得人憔悴不堪,自以為必死無疑。
三年后,張某被任命為梓州路(今四川省三臺縣)轉運判官,只得帶病啟程。當他走到華山附近時,只覺得瘡口疼痛加劇,胸中熾熱,呼吸窒息,眼冒金星,竟昏倒在地上。不知過了多久,張某迷迷糊糊地聽到有人叫他,他睜開眼睛一看,自己已經躺在道觀里,他的老朋友武元亨正在用藥汁替他洗瘡口。
武元亨是華山的道士,以前曾在汴京治過張某的病?;氐饺A山以后,他在唐代醫(yī)藥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里找到一張方子:“枸杞根煮汁煎如糖,服之,治瘰疽(類似今之皮膚及皮下組織化膿性炎癥)著手足、肩背,忽發(fā)累累如赤小豆,剝之汁出者?!蔽湓啻笙?,心想:“張某的病雖然發(fā)在胸前,癥狀不正與此相似嗎?何不用來試試呢?”正想托人把方子帶去,又聽到張某將赴梓州上任的消息,而華山是到梓州的必經之地,于是天天等在那里。這天恰巧逢上張某昏倒,就把他救起來了。
說也奇怪,洗了幾個時辰以后,張某覺得患處舒暢異常。武元亨又拿出枸杞根皮研磨的粉末敷在患處,張某頓感疼痛消失,美美地睡了一個晚上,這是近幾年來從未有過的。
從此,張某每夜都堅持洗瘡、敷藥粉。4個月后的一天,瘡口突然又痛了起來。張某整個晚上痛得睡不著,洗瘡敷藥都無濟于事。他仔細看,原來瘡口已經長出了新肉,幾天以后疼痛才慢慢停止,又過了幾天瘡口完全愈合,多年的毒疽終于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