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江偉 王玉柳 徐聰
我們有理由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惰性,只是或多或少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一個人一生中如果惰性占的比例太大,很有可能影響一個人的生存及生命質(zhì)量,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過于懶惰的人,總是不受上天的眷顧,很容易在生活中遭受困苦。生命體的產(chǎn)生最初是由生物小分子逐步孕育進化到如今的大千世界的,如果生物小分子總是處于靜止或是穩(wěn)定的狀態(tài),可能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多彩的世界啦!生命在于運動,我們有理由相信天道酬勤不是一句沒有理論依據(jù)的空話。
1 人為什么會懶
1.1 天性使然
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會自發(fā)調(diào)整和改變運動時的動作,以達到最少成都消耗能量的目。研究人員還通過大量的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人們會輕易且不由自主地改變他們的走路方式以減少能量消耗,這種自發(fā)的行為和我們會傾向于選擇最短路徑和能坐著就盡量不站著的行為很相似;并且從中證明了不管我們從事什么樣的活動(即使是常規(guī)的走路散步),神經(jīng)系統(tǒng)都會有意識地控制能量過多的消耗,這種優(yōu)化的具體機制非常復雜,目前尚不得而知。我們也知道,動物出動覓食時,也會有意識地避開障礙物較多的地方,從而減少能量的消耗。由此可見,懶惰往往就隱藏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是有的人自我管理的好,沒有讓懶惰過多的影響自己前進的步伐。
1.2 后天教育
家庭教育在后天教育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的孩子比起以往嬌貴了很多,從小享受著來自爺爺奶奶父母家人的溺愛,在很多事情壓根兒不需要自己動手,就有人幫助自己完成相應的工作,在很多家庭中親屬沒有注重言傳身教,自身懶散成性,經(jīng)常打牌喝酒、對家里的事務也不去料理遇到事情能拖就拖等一系列惡習,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樹立了一個懶惰的父輩形象,且會給孩子一種潛意識,就是即使這樣也能馬馬虎虎生活下去,本著懶散法則,孩子往往就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努力動力。
孩子多數(shù)時間在校園中,周邊孩子的惡習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孩子。
1.3 身體機能
雖然我們?nèi)祟愒诓粩嗟倪M化,不斷的想方設法地減少病痛,但依舊不能保證每個孩子都是健健康康的來到這個世界,很多孩子天生就是虛弱多病的體質(zhì),這樣會使得不能從事過多耗費能量的活動,我們知道不管學習還是生活中不勞神費力是不太現(xiàn)實的,所以說,許多身體機能天生欠缺的人,往往會被迫選擇一種懶散簡單的生活方式,不會讓自己消耗過多的能量,從而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所以說,告別慵懶的一個關(guān)鍵條件,是一個良好的身體機能。
2受歡迎程度低
相信大家都應該不怎么喜歡懶散的人吧!如果你的室友經(jīng)常點外賣,且吃完飯還不會將垃圾袋扔出寢室,讓你荼毒快餐味傷害,經(jīng)常不打掃寢室衛(wèi)生,衣物泡到桶里都有味兒了,襪子穿很久才洗一次,和他走在一起還能聞到他身上獨特的味道等等。我相信遇到這樣的室友內(nèi)心會是崩潰的,因為他的懶散給你的生活也造成了影響。一般這樣的還不會梳妝打扮,頭發(fā)經(jīng)常是油油的,整體給人的形象會非常的差;自然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也就不會好到哪里去了。這樣的后果就會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很少會有愿意和他們?yōu)槲?,這樣的人際關(guān)系未免會有點糟糕。
2.1 懶會扼殺信念
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中的實例告訴我們一般懶散的人都不會有什么信念,面對耗時費力,舉步維艱的詩和遠方,他們會果斷選擇放棄。因為那些對他們來說太難了,還不如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在流行以瘦為美的年代,在我們身邊依舊不會缺少胖胖女生的身影,不是她們不愛美,而是現(xiàn)狀的阻隔讓她們果斷的選擇放棄掙扎。④對于穿衣顯瘦脫衣有肉、魅力無限,追捧男生無數(shù)的想法,她們會果斷選擇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的說法。不是一個女生沒有美麗的公主夢,而是敗給了自己的懶散;我們都知道信念的堅守一般都會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與艱辛,才會有所成功,但是對于懶惰不愿意耗時費力的人來說,面對信念只會選擇逃避與放棄。
2.2 懶是更懶的催化劑
懶人也向往美好的東西,在豐滿美夢與骨干現(xiàn)實中掙扎,總是渴望美好的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但是這往往又是不太可能的;在極度渴望中,他們往往會通過想象來滿足自己在生活中的那些愿望,從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漸漸的他會發(fā)現(xiàn)與其沉重的帶動自己的懶肉去爭取不太可能的欲望,還不如沉溺于自己的想象中來得快些;這樣懶惰的想法便會進一步加深。好比習慣點外賣的人一樣,每當肚子餓的時候他第一時間會想到點外賣,而不是自己去吃飯,這不僅是受習慣左右,還受懶散的控制。懶并非一天養(yǎng)成,每天重復懶習性,只會不斷加深對懶的依賴。
測試懶惰者的性別(gender),年齡(age),知識程度(know)與懶惰程度(Lazy)對他們生活 (Life)的影響。
輸出:
Source | SS df MS Number of obs = 242
-------------+--------------- F ( 4, 237) = 2.76
Model | 14.0069855 4 3.50174637 Prob > F = 0.0283
Residual | 300.279172 237 1.26700072 R-squared = 0.0446
---------- +-------------- Adj R-squared = 0.0284
Total | 314.286157 241 1.30409194 Root MSE = 1.1256
-----------------------------
Life | Coef. Std. Err. t P>|t| Beta
---------------+-------------------------
gender | -.2111061 .1627241 -1.30 0.196 -.0825009
age | -.1020986 .0486324 -2.10 0.037 -.1341841
know | .0022537 .0535243 0.04 0.966 .0026877
Lazy | -.3291053 .1382645 -2.38 0.018 -.1513428
_cons | 7.334757 1.072246 6.84 0.000 .
---------------------------------③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因年齡而變得更懶,但知識程度高對懶的依賴性偏低。
3懶惰的救治
3.1 勤勞后的改觀
懶散的人在做很多事情上是缺乏熱情的,所以很難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只有當一個人正真從思想上去改變,認真去做一件事情,才會對當前所做事務有所認識。認真打掃衛(wèi)生、整理書籍,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懶人向來是不會放在眼里的,當你正真用心去做,你才會為自己的勤勞感到一點點的開心,才會覺得勞動過后的感覺蠻好的,因為人都有對美的向往,會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美感到一絲的竊喜。當然了這種美感自然需要不斷的去強化,不斷的去刺激與激勵自己,才會使自己從以往的狀態(tài)中轉(zhuǎn)變過來,不然很快會被慵懶所吞噬。
3.2 跳出懶圈
懶惰的人往往生活狀態(tài)是令人消沉的,要想改變慵懶的自己,自然需要改變習以為常長的生活習慣。嘗試著走出寢室,在操場上感受夏日帶來的溫暖,看一看操場上那洋溢著青春活力的笑臉,看一看周邊的一草一木;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原來也是很陽光的。和周邊的同學朋友多去圖書館,在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地方,將會激勵你勇往直前;多和別人交流,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有趣的不只是虛擬網(wǎng)絡中游戲帶給你的快樂,還有同學情誼帶給你心靈上的慰藉!往往很多時候只有自己走出去了,才會有機會見識到生活中除了慵懶帶給你的快樂。
3.3 賦予期待行動
懶惰的人往往很多是空想主義者,嘗試著改變你的思考方式,將那份期待帶給你的甜轉(zhuǎn)化為你前進的動力,時刻激勵自己,讓自己品嘗一下追逐的味道!往往很多時候我們因懶惰將問題想得過于的難,總讓自己處于一種消極狀態(tài),最終表現(xiàn)出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這樣的生活只會讓我們對很多東西望洋興嘆……
3.4 持續(xù)內(nèi)外施力
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要想改變一個人是非常非常難的一件事情,省力的方法當然是懶惰個體從內(nèi)心深處決定自我改變,但是這始終屬于概率事件;有時候就需要外界的力量讓其醒悟,持續(xù)化的批評教育、知識上的引領、長期的監(jiān)督提醒……,這些外力作用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習慣具有頑固性,一段時間后懶惰往往會有反彈趨勢;所以說,內(nèi)外施力要持續(xù)性作用,才有可能最終戰(zhàn)勝懶惰。
4 總結(jié)
用生命在于運動來詮釋生命的質(zhì)量一點也不為過,只有當粒子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時,它才可能自身發(fā)生變化或引起周邊粒子的發(fā)生相應的化學變化,從而改變最初的物質(zhì)形態(tài);我將這個過程稱之為“進化”,也就是說逃離物質(zhì)本屬性的惰性,讓其轉(zhuǎn)變成活躍的狀態(tài),粒子才會有奇妙的變化,進而添加生命歷程的趣味。也就是說,只有盡可能逃離懶惰,生命才可能更有趣。
基金:成都師范學院2018年國家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單獨二孩背景下的中國人口預測”(編號:201814389018)、“‘共享經(jīng)濟背景下城市共享單車”(編號:201814389061)。
(作者單位:成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