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主任,這棵國槐樹終于有了好轉?!?/p>
“是啊!要不是經(jīng)過咱們團隊這么多天的悉心照料,我都以為搶救不過來了。”
9月9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太原市園林植物研究中心的院子里,看到研究中心主任石紅旗正在帶領他的團隊進行一場別樣的“生死營救”。
“當初這棵樹長得特別茂盛,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最近一段時間樹葉開始泛黃而且大面積地落葉,剛開始分析是因為缺水,后來轉念一想,如果缺水的話大片樹林的樹葉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單獨一棵樹這樣,肯定是這棵樹生病了。要不是我有這么好的團隊,這棵國槐怕是有危險了?!笔t旗一邊為記者描述著這棵樹的情況,一邊夸贊著自己的團隊。
與通常種樹不同,這棵國槐樹并不像別的樹木一樣剛開始就往土地里栽,而是栽進宛如大花盆的一種塑料容器里,待后期成熟以后,再移植到土地里,這就是“容器育苗技術”。它的研發(fā)者正是石紅旗。
容器孕育苗木
20歲參加工作,石紅旗一直在園林系統(tǒng)工作,他當過綠化工、花卉工,有園林設計和安全保衛(wèi)工作的經(jīng)歷,熟悉園林綠化工作的各方各面。“用容器育苗的想法源自2006年,當時我還是園林質監(jiān)站的站長,那時苗木的成活率不太高,看著枯死的樹苗,我覺得很痛心,就想著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財政資金的作用,減少苗木資源的浪費?這個問題始終在我心中縈繞不散。一次偶然機會,我了解到西方國家就是用容器培植馴化苗木,不傷根骨,移栽后成活率異常高,這種技術很是讓我心動,也想自己實踐一下,但質監(jiān)站屬管理單位,沒辦法進行系統(tǒng)的栽培?!敝v到當時的情況,石紅旗很是遺憾。
看到記者不是很了解自己的想法,石紅旗特意拿出了一張紙,在紙上描述起自己的規(guī)劃。
機會在不經(jīng)意間來了。2009年太原市園林系統(tǒng)進行干部交流調整,石紅旗成為市園林植物研究中心主任。不久后,他開始著手容器育苗。沒想到剛剛提出想法,就被上上下下否決了?!爱敃r國內(nèi)園林容器育苗的實踐很少,沒有成熟的技術,大家認為我不切實際,純粹是折騰?!笔t旗說。給了一般人,也許就會放棄,但他不一樣,他認準的事情就會一條路走到底。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3年的精心研究,石紅旗帶領著他的團隊上北京、下廣州,目的就是考察育苗容器,終于在2013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容器苗培育技術體系。如今,石紅旗已經(jīng)將太原市園林植物研究中心打造成了華北地區(qū)最大的容器化苗木生產(chǎn)基地,這里培育的苗木不僅受到太原人的歡迎,而且還受到外地綠化公司的青睞。
古樹“強筋壯骨”
保護太原市的古樹也是石紅旗的日常工作之一。古樹名木是一座城市悠久歷史的見證,是獨特的名片,是不可再生的、珍貴稀有的自然資源。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和城市環(huán)境的逐漸惡化,古樹名木的健康生長受到了嚴重威脅。
“任何生物都有生長、發(fā)展、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古樹名木也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古樹名木的生命力、抗逆性都會逐年減弱,新陳代謝會越來越差,直至衰老死亡。所以,我們要對這些古樹名木進行全方位的保護,使其‘強筋壯骨,只有及時排查出樹干內(nèi)部的空洞,才可以準確地采取樹體支撐等措施?!笔t旗說,“以前,憑肉眼只能觀察樹皮、枝葉、樹冠等外部生長情況,無法判斷樹體內(nèi)部是否存在空洞或腐朽情況?!?/p>
為了解太原市每棵古樹的健康狀態(tài),石紅旗跑去外地考察,學習全國各地園林系統(tǒng)對古樹的保護經(jīng)驗,后來又為太原市園林植物研究中心引進一種新型設備,可以在不損傷古樹的情況下,知曉樹木的詳細情況。
這種無損檢測器是如何工作的呢?記者在石紅旗的指引下親眼見證了它的“神奇”。工作人員隨機走到一棵樹旁,先是測量了一下樹木的粗細,又圍繞樹干一周固定8個傳感器。隨后,工作人員用小橡膠錘輕輕敲打傳感器尾部的撞針,此時,傳感器敲擊后產(chǎn)生的應力波,將一組數(shù)據(jù)實時傳輸?shù)揭慌_筆記本電腦上,從而形成一幅樹木橫截面的超聲波彩色圖像?!澳憧矗辛诉@種儀器,林科人員可以根據(jù)圖像對古樹進行健康分析,這樣,我們不僅能更詳細地了解每棵古樹的健康狀態(tài),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石紅旗對記者說。
廢物化身寶貝
隨著石紅旗來到了一個院子里,一側成堆的枯枝落葉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看著記者疑惑的眼神,石紅旗笑著說:“你別以為這些是垃圾,這些可不是垃圾,這些東西是我們的寶貝。我們建了一個園林廢棄物處理基地,專門回收這些園林中的廢棄物。以落葉為例,它本身就是有機物,腐爛后是最好的天然肥料,樹木重新吸收利用后,是一種天然的循環(huán)。這些綠化垃圾經(jīng)過深加工后還可以用作植物育苗、花卉栽培基質,加工成有機肥后,還能廣泛運用于園林綠化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笔t旗說。
那么,回收的枯枝敗葉是如何變成肥料的?在園林垃圾處理場內(nèi)記者看到,一臺樹枝粉碎機正在工作。只見工人師傅抱起一捆枯樹枝,塞到粉碎機的入料口,幾秒鐘后,斗箱里的刀片把樹枝徹底粉碎成樹屑,從機器另一頭相對細小的口子掉出來。
看著記者滿臉的好奇,石紅旗介紹道:“這些粉碎物中加入活性腐熟劑,經(jīng)過2~3個月的晾曬發(fā)酵,通過空氣、水、微生物的共同作用,這些粉碎物最后將變成可以重新利用的肥料。整個過程中,粉碎物的顏色會逐漸變深,最終轉化為易于土壤和植物吸收的有機肥和土壤基質,現(xiàn)在這些廢料已經(jīng)運用到了太原的綠化中,實現(xiàn)了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良性循環(huán)?!?/p>
將園林植物廢棄物作為未來的重要能源利用已經(jīng)是園林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石紅旗知道他們的園林廢棄物利用還在起步階段,許多尖端設備還需要靠國外引進,下一步,他們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發(fā)展壯大太原園林廢棄物利用這個項目。
科研無止境,今年已經(jīng)是石紅旗在園林系統(tǒng)的第37個年頭,他耐住了寂寞,為了一座城市美麗的園林風景默默地付出,他用辛勤的汗水為自己貼上了“園林人”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