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丹
當下,初中語文教學流派紛呈,每個流派教學主張各不相同。在我看來,無論時代怎樣變化,初中語文教學都不能脫離文本,貼上美其名曰的標簽式“教學法”,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文本表達的情感,再聯(lián)系現(xiàn)實,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肖培東老師的《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中的經典課例,都是緊緊扣住文本,帶領學生親近文本,循序漸進,領略文本內涵。表面上踏雪無痕,其實教學藝術爐火純青。
一、由淺入深,走進文本
一節(jié)課的導語可以有千萬種,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導語都是為教學任務服務的。肖老師的課堂導語總是那么淺淺地、不經意地引導學生,走入課堂教學境界。例如在教學《孔乙己》一文時,第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啟發(fā)學生,最“記得”孔乙己的是什么?讓學生從文本中感悟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學生從孔乙己的外貌特征、談到孔乙己的性格特點,從孔乙己的動作、談到孔乙己的內心世界。這種解讀文本的方法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初步感知封建科舉制度下的一個知識分子形象。
如果停留在感知文本階段還是不行的,還必須進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內涵。肖老師圍繞一個“記”字做文章,又精心設計了一個問題:小說中的其他人能夠“記住”孔乙己的是什么?肖老師讓學生讀孔乙己一出場時候的文字。然后分角色朗讀、齊讀、整整用了18分鐘,師生在文本深處體會了魯迅先生“能于寥寥數(shù)頁之中,將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孫伏園《憶魯迅先生》)
最后,肖老師啟發(fā)學生探究主題:這些人真的“記住”孔乙己了嗎?雖然是淺淺一問,卻如同春雷陣陣,炸響了學生沉睡的思維。整體看來,這一節(jié)課圍繞三個“記”,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層層深入,不露痕跡,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螺旋式追問,激活學生思維,帶領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真正從文本深處感悟語文味。
二、語“淺”情深,深入探究
名師都有名師的課堂語言風格。課堂語言也是一門表達的藝術,肖老師的課堂語言語“淺”情深,這種“淺”是樸實自然,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絢爛之極,又情深意長。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他和學生在細讀《皇帝的新裝》最夸張的地方,師生問答得簡潔,扼要,自然,如同行云流水。這種純凈的課堂教學語言,容易拉進與學生的距離,消除師生的隔閡,這種平實的教學語言本身就容易建立師生平等合作的教學關系。肖老師自己也說,他的教學語言,純凈地堆積起來,就堆成了高度。
語“淺”情深的第二點表現(xiàn)在教師語言始終與學生活動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皇帝的新裝》一課的教學語言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現(xiàn)場生成的,現(xiàn)場生成的語言考驗著教師的教育智慧。肖老師與學生的課堂對話,到處都閃現(xiàn)語文教師的教育智慧。例如在《皇帝的新裝》教學過程中,討論“是誰導演這場戲”時,一開始學生都認為“所有人”共同上演了這場鬧劇,然后肖老師話鋒一轉:“我覺得不該是所有人吧?”學生一頓,頓悟過來,答道:“是所有的成人!”肖老師緊接著追問:“所有什么人?”學生答:“大人,成人?!毙だ蠋熢诤诎迳习言瓉淼摹叭恕辈寥ィ賹懥艘粋€更大的“人”!……這種現(xiàn)場淺淺地追問、探尋、循循善誘,使學生的回答妙趣橫生。
三、似“淺”非淺,“語”味無窮
教學設計上淺淺地一筆,卻是“神來之筆”。還是以《孔乙己》一文教學為例,肖老師的教學設計表面上平淡無奇,從肖老師自己的生日被學生記得導入新課,引出孔乙己生日沒有人記得,一開始課堂教學就充滿了淺淺地憂傷。然后肖老師拋出問題,讓學生談記得孔乙己什么?其他人記得孔乙己什么?肖老師扣著文本和學生對話,教學生走進文本發(fā)現(xiàn)問題。潤物細無聲,隨著學生的節(jié)奏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淺,其實是深。
又如《春酒》一文的教學設計,在“憶春酒”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肖老師和學生一起探尋“支撐你情緒的文字在哪里?”圍繞三個細節(jié)細讀文本,童年的快樂、母親的愛意、可親的小花貓……再和學生一起“讀出作者的尋找之心”。這里有個角色的轉換設計,從“孩子般的語言”體會到“成人的尋找”,是一種探尋語文中內在情感的方法。雖然普通平常,卻是設計者精心準備的體驗之旅。讓學生感悟作者情感、并從感悟中思考,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可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得到提升。
肖老師的課似“淺”非淺,在我看來,淺中有“深”意,“語”味無窮。這種“淺”,不是淺顯,不是粗枝大葉,而是“深入淺出”,含蓄蘊藉,在他的課例中比比皆是。淺淺地教語文,是觸摸語言文本,抓住“淺”詞、關鍵句,由此生發(fā)開來,窺一斑而知全豹,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上《斑羚飛渡》一文時,他抓住兩個詞語:“消失”和“燦爛”,瀟灑地突破文章的重難點。在上《春酒》一文時,他從品春酒——憶春酒——找春酒這個線索引導學生品鑒文本,叩擊學生心扉,讓學生找到感知語言、閱讀文本的方法,真正是帶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桃溪中學(21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