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伊勒
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玻璃體積血是一類眼科常見病,由于玻璃體本身無血管,不會發(fā)生出血,所以玻璃體積血多因眼部疾患或損傷等因素引起,也可由全身性疾患引起。玻璃體積血最直接的危害是導致患者視力下降甚至致盲,若治療不及時,則將出現(xiàn)視網(wǎng)膜脫離等必須手術干預的并發(fā)癥。本觀察主要采用中藥內(nèi)服方法治療玻璃體積血,并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2016年我院收治的46例(46眼)玻璃體積血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性28例(28眼),女性18例(18眼);患者年齡最小27歲,最大78歲,平均年齡63.04±10.50歲。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無視網(wǎng)膜脫離等手術指征,均需要保守治療。玻璃體積血發(fā)病時間不超過3個月,中醫(yī)辨證均屬于氣滯血瘀型為主,排除干血期的氣血兩虛型為主的患者。嚴重程度分級:根據(jù)玻璃體混濁的嚴重程度分為:輕度:玻璃體中有鮮紅或黃褐色的浮游物,眼底可窺見大部分;中度:玻璃體內(nèi)有密度不同的尖狀、條狀、塊狀混濁物,眼底可窺見小部分;重度:玻璃體內(nèi)凝成團塊,甚至充滿整個玻璃體腔,眼底紅光反射亦消失。本次觀察輕度8例,中度15例,重度23例。
治以行氣活血,祛瘀通絡。中藥組成:當歸、芍藥、蒲黃炭、小薊、黃芩炭、丹參、生地黃、牡丹皮、大薊、藕節(jié)炭、血余炭各10g,白茅根30g,墨旱蓮、仙鶴草各2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輔助治療:有原發(fā)病的患者積極治療原發(fā)病,有炎癥者適當運用激素。
3.1 觀察指標和療效標準: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行眼科專科檢查,觀察視力、眼壓,裂隙燈檢查玻璃體積血吸收情況。療效標準:治愈:玻璃體積血全部吸收,視力恢復至原有水平或正常;顯效:玻璃體積血明顯減輕,患者自覺視力明顯提高:有效:積血有所吸收,患者自覺癥狀及視力有所改善,眼底部分可見;無效:玻璃體積血無變化,視力無提高[1]。
3.2 臨床療效:所有患者均按時服用中藥,并定期復查,治療時間最短者14天,最長者92天,平均45天。46例患者中治愈10例,顯效18例,有效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9.1%。治療前后嚴重程度分級情況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觀察
3.3 治療前后視力變化:中藥治療后患者視力提高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視力變化比較(例)
玻璃體積血在中醫(yī)眼科屬“暴盲”“血灌瞳神”或“云霧移睛”范疇,主要由熱邪侵襲,陰虛火旺,或血熱妄行,或肝陽上亢,或外傷目絡所致,證屬血不循經(jīng),泛溢絡外。治療上,早期急以涼血止血,中期宜活血化瘀,晚期宜破血化瘀,兼軟堅散結、益氣養(yǎng)陰等。本觀察所用方中,當歸既能養(yǎng)血,又能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芍藥養(yǎng)血和營;墨旱蓮、生地黃、牡丹皮、白茅根滋陰涼血;黃芩炭、藕節(jié)炭、血余炭、大薊、小薊、仙鶴草,收斂止血;止血時當防瘀,故用蒲黃炭、丹參活血行瘀,促進出血的吸收消散。諸藥合用,共奏止血活血、涼血消瘀之功,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視力情況有重要價值。本方在對玻璃體積血的治療上取得相對滿意的療效,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小,今后在擴大樣本量的同時,針對不同病因的玻璃體積血,其治療策略也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