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蓀媛
王崧舟老師是一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任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是詩意語文教學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代表課例《丑小鴨》、《楓橋夜泊》、《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萬里長城》等都是語文教育界的經典之作?!霸娨庹Z文”是對語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種追求,也是對語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種深刻自覺和回歸。本文以王崧舟老師的教學實踐為對象,淺析王崧舟老師踐行的“詩意語文”課程觀。
“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情懷”,對于人文氣息濃厚的語文而言,其教育就更需要詩意來充盈。詩意語文作為一個新興的語文教育流派,在近幾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王崧舟老師是詩意語文的創(chuàng)始人,在教學實踐中,也一直貫徹詩意語文的課程觀。王崧舟老師說:“詩意語文是對語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種追求,也是對語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種深刻自覺和回歸?!痹娨庹Z文重在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充分的重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重視教學中的情感對話,將教育的目的終極目的指向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語文課程需要建立以人為本的課程觀,這種課程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課程的主體是學生,課程的目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和諧發(fā)展,課程的內容回歸生活世界,課程的學習方式重在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
1 以學生為主體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知識傳授的“權威者”。但是在新時代的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有了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更多的時候要作為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就要注重“對話”教學。而合適的對話與交流,有“傾聽”和“言說”兩個側面。王崧舟老師對“對話”這一概念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首先,對話的核心是理解。在所有的對話方式中,發(fā)揮核心作用的,是師生之間的對話,如果師生對話不能體現(xiàn)出對話真正的意義,那么生生對話,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都會失去意義。然而理解的前提是要做到“傾聽”。傾聽不只是傾聽學生的語言,也要看學生的神態(tài),動作,這樣才能全方面的接觸學生,理解學生,才能讓他們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xiàn)。其次,對話的意義不是讓學生完成教學目標,而是要關懷學生的生命。對話的本質是對學生精神生命發(fā)育的一種尊重、一種喚醒、一種理解、一種引導。對話要慰藉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的智慧、賞識學生的生命、要與學生真情交融更要在對話中深挖文本的價值。
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極度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王崧舟老師在課堂上常用提問法,時常提問學生,或者讓學生朗讀。但是王崧舟老師提問得時候并不是心里已經有了標準答案,心急火燎的等待學生說出答案,而是細心聆聽學生自己的答案,期待走入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真正的師生對話。并且提出要在文本中發(fā)現(xiàn)自己,提出教師要認同細讀姿態(tài)的多元性,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全面的剖析文本,從字、詞、句等方面入手,開掘語言的多面內涵,但是在挖掘文本內涵的同時,還要珍視學生對于文本的獨特領悟。
在王崧舟老師在暨海峽兩岸兒童閱讀高峰論壇上教學《桃花心木》一課,在面對以前從未接觸過得學生時,在課前,讓該班的語文老師做課前調查,以了解學生對本篇課文的預習情況。之后又循循善誘的讓同學們自己剝離出文章中表達的道理。在教學《丑小鴨》一課時,當講到丑小鴨因為丑陋被兄弟姐妹欺辱,甚至被母親嫌棄的時候,王崧舟老師問同學們想對丑小鴨說些什么;講到丑小鴨離家出走躲到樹林里還被其他小動物欺負的時候,提問同學們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在這些提問的過程中,王崧舟老師仔細聆聽同學們的答案。王崧舟老師讓同學們王崧舟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體現(xiàn)出了以學生為主體,體現(xiàn)了兒童的語文的課程觀。
2 回歸感性
語文的內容是感性的,學生要學好語文,就要認真的去感悟。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方式也是感性的,他們更加傾向于直觀的感情體驗,在接觸文本的時候,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第一直覺”。王崧舟老師提出,在接觸文本的時候要“細讀文本”,傾聽文本的靈魂之響。而文本中的細微之響,那往往就是文本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聲響,因為藏得深,所以聲響細;因為傳的遠,所以聲響微。“文本細讀”就是要沉入文本,穿行在語言之間,要保持敏感,能夠見微知著、窺斑見豹。在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的同時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不是像學習數(shù)學一樣去分析、去推理,而是體驗的、感悟的過程。
語文教育的靈魂就在于“情”字文本之中承載了作者的情感,在讀者與文本接觸的時候,文本也即將激發(fā)讀者的情感,語文是情感的,這是語文學科與別的學科之間明顯的差別。王崧舟老師指出“由對文字的肢解品讀到對情節(jié)的間接想象,內在的邏輯只有一條—情感。非如此,不能讓學生深入感受凡卡的悲苦生活;非如此,不能激活學生的內心體驗;非如此,不能讓學生體認反復這一辭格的情感訴求?!?/p>
王崧舟老師在《詩意語文—語文教育七講》里舉了這樣一個課例,在學習“飽經風霜”一詞時兩個語文老師教學理念不同,在教學操作方式上也有不一樣的表現(xiàn)。第一個老師上課之前讓學生查閱字典,在課上提問的時候,學生順利的說出:“飽經風霜”就是形容一個人出了很多苦頭。第二位老師提問學生們見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是怎樣的,又提問透過這張臉你看見了什么?之后提問如果同學們如果你在現(xiàn)場會做些什么?第一個老師的教學案例中,學生在課堂中,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然而在第二個案例中,學生就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學生在這樣的感性的方式下學習語文,才真正的讀出了“飽經風霜”這個詞的形象與含義,才讓這個詞語真正的融入學生的骨血之中。
3 語文課程是學生的精神家園
人們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情感,闡述個人的見解,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逐漸領悟到語文的智慧,在與文中營造自己的精神家園。閱讀教學作為一門能夠集聽、說、讀、寫訓練于一體并有所側重的綜合性、實踐性教學活動理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然而在混沌與迷茫中艱難前行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需要一個引路人,需要一種新的教學理想、教學信念作為指引去撥開迷霧見月明?!霸娨庹Z文”注重的是對生命的喚醒和體悟,針對“高效課堂”問題“詩意語文”認為教育就是要促進學生的成長,并不是短暫一時的高效,詩意拒絕一切教師實踐形式模式化、程序化。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旨在培養(yǎng)具有多方面精神素養(yǎng)的人。詩意語文注重文本細讀,注重朗誦,重在熏陶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真正的人。
王崧舟老師在《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中說到,之前他認為詩意語文就是一種精神的語文,一種感性的語文,一種兒童的語文,一種靈魂的語文,一種生活的語文。而現(xiàn)在他認為詩意語文沒有什么明確的定義,詩意語文就是詩意語文。在我看來精神的、感性的、兒童的、靈魂的、生活的這幾個概念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詩意語文主張以學生為主體,主張回歸感性,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精神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完整精神的人。在教學實踐中,遵循“詩意語文”的課程觀,必將給學生帶來生命的喜悅與感動,讓學生在“詩意語文”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