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皇帝詔求直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時政民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臣民在進言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限制,如上書者的畏避觀望,懼怕因言獲罪的心理。此外,臣民所上封章往往會受到接受部門的阻抑,委保的各種規(guī)定都影響著臣民上言的積極性。權(quán)臣當政時期,臣僚奏章受到較多的阻抑,許多封事只有經(jīng)過宰相同意才能直達御前。封事看詳機構(gòu)的擱置也是影響求言效果的因素之一。宋代皇帝詔求直言雖然在某時期起到了效果,但最終取決于皇帝意愿的主導。
關(guān)鍵詞:宋代;求言;限制
(一)上書者畏避觀望
當求言詔書下發(fā)之后,有些人怕因言獲罪而有所畏懼不敢上言,也有觀望朝廷,上書希求恩賞之輩。更有揣測皇帝心意,報災(zāi)異為祥瑞者。
宋神宗熙寧七年三月,亢旱求言。六月,詔所上雨雪、盜賊之事,分門別類,令通進司通進,朝廷急需救災(zāi)之策。因此次求言涉及宋代黨爭,各地官員紛紛揣測朝廷的動向,謊報災(zāi)情。司馬光在的《應(yīng)詔言朝政闕失狀》中提及當時的情況,認為諸州縣長吏,為迎合神宗心意,降雨一寸則言三寸,多不得其實。建炎初年,也有臺諫之臣觀望取旨言事,寶文閣直學士趙子崧請求令學士、中丞互相檢舉。[1]臣民除了會觀望朝廷和皇帝的意思,還會觀望宰臣態(tài)度。仁宗天圣年間,封事看相官孔道輔就曾認為,言事官員多觀望宰相意而言事。靖康元年五月,“監(jiān)察御史余應(yīng)求坐言事迎合大臣,” [2]后罷知衛(wèi)州。紹興二十五年十二月,看詳官員取宰相意旨,不欲令上聞,監(jiān)司、郡守所條裕民之事,多年間未曾上奏。[3]大觀元年,也有李景直等四人以上書觀望獲罪,編管嶺南的事例。造成觀望上書的原因有很多,這其中不乏意圖升進,投機取巧之輩,臣民上書大多會交付中書審理,這時宰相的態(tài)度就頗為重要,建炎三年,“起居郎胡寅上書言二十事,呂頤浩不悅,罷之?!?[4]
(二)接收部門的阻抑
宋代皇帝出于對進言亂象的規(guī)整,對求言內(nèi)容做了諸多限制,禁止投獻詩賦、雜文和攻訐之語。同時對進言流程也嚴格把控,為了使臣民對自己的言論負責,登聞鼓院還設(shè)立了委保的規(guī)定,這在一定程度打擊了臣民進言的積極性。此外,對于臣民所上封事,會出現(xiàn)有關(guān)部門阻遏的的情況。淳化四年,通進、銀臺司多受四方章書而不報,這種情況在其別置局署之后才有所改善。宋仁宗皇祐四年,上言者甚少,為防言路有所阻塞,仁宗下令“閤門、通進銀臺司、登聞理檢院、進奏院,自今州縣奏請及臣僚表疏,毋得輒有阻留?!?[5]欽宗靖康元年,布衣歐陽澈會陳奏安邊御敵十策,然州郡未許發(fā)出,故無法向登聞檢院投進。紹興二十二年六月,宋高宗擔心:“檢、鼓兩院近日絕少論利害文字,恐有阻遏?!?[6]于是下令官員檢查上報。紹興三十二年,更明令禁止登聞鼓院不得阻抑進狀。除了有關(guān)部門的阻遏,臣民封事往往會受到權(quán)臣當政的影響。太平興國六年,當時盧多遜專掌大政,有司受群臣章奏,不先稟告盧多遜則不敢通報皇帝。韓世忠上書論不當議和,于是秦檜大惡之。此后韓世忠又上書直諫,力陳秦檜誤國。若就此和議,國勢將會萎靡不振。世忠此疏留中不出。他懼怕秦檜打進報復,于是自請求去?!督ㄑ滓詠硐的暌洝份d:‘世忠自此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7]此外,樞密副使王庶、樞密院編修官胡銓等人都因主戰(zhàn)遭到罷黜。試尚書禮部侍郎曾開抗議權(quán)臣秦檜不當議和曰:“丞相今日不當說安危,止合論存亡爾?!?[8]其言觸怒秦檜,被罷出知婺州。后丁則、汪應(yīng)辰、趙雍三人皆以論議和事忤逆秦檜,令其出知地方。當時的士大夫與秦檜有議論不和者,多奉祠里居,或僑寄他郡。
(三)看詳機構(gòu)的擱置
此外,看詳機構(gòu)對封事的擱置也是影響求言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紹興三十二年秋七月,雨水,飛蝗為虐,宋孝宗下詔求言,并令后省看詳所上封事。但一個月過后,后省并沒有呈奏皇帝。此次因災(zāi)求言效果可想而知。嘉定二年五月的旱災(zāi)求言,文獻記載宋寧宗于次年五月才令后省條揀封事來上,而此時旱災(zāi)早已經(jīng)消減。更有甚者是紹興十五年四月的彗星求言,宋高宗于二十三年十二月才令檢正都司官看詳封事。此外,看詳官在稟奏皇帝的時候也會有所限制,紹興二十六年,中書舍人王綸以看詳官所條具五事,其間只有一二之事為時政要務(wù),其余皆以繁雜細務(wù)濫竽充數(shù)為由,請求高宗不為“五條之事”所拘,令看詳官得以進言。
(四)皇帝個人意愿的主導
宋代皇帝詔求直言雖然有利于改變當下窘迫時境,但有時效果并不明顯。對于進言的采用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皇帝的個人意愿主導。如宋徽宗時期的彗星求言,后又隨著彗星消失而罷求直言。這顯然僅僅是應(yīng)對星變的救災(zāi)之舉。此次求言因為時間緊促并沒有起到實際效果。宋仁宗慶歷二年也有罷求直言之舉,時因邊域危機詔三館臣僚上封事。當時封章上書者,有請人代筆的嫌疑,或截取前代臣僚章奏,意圖借上書之名希求恩賞。仁宗“詔無得更陳邊事。如聞尚有詣闕者,其令禁絕之?!?[9] 這種做法雖然控制了躁兢之風,但也阻絕了進言之路。
宋哲宗元豐八年和宋徽宗元符三年的下詔求言,由于黨爭的影響又對獻言者加以迫害,這種做法不但沒有起到虛以納諫,改善時政的作用,還造成了臣民上書畏罪的心理。從“太學生陳東被殺一案”可以看出宋代皇帝對詔求直言的態(tài)度。宣和七年十二月,徽宗下詔罪己,令中外直言極諫。太學生陳東等和京師諸民伏闕上書,請復用李綱和種師道。剛剛即位的欽宗迫于壓力采納了建議,令李綱為右丞。靖康元年三月,欽宗采用陳東懲治六賊的建議,殺朱勔等人,并“命陳東初品官,賜同進士出身?!?[10]后陳東多次辭謝不拜。宋高宗建炎元年八月,朝廷關(guān)于主戰(zhàn)、主和爭論不一,陳東再次上書乞留李綱而罷黜黃潛善、汪伯彥。由于陳東言辭激烈,宋高宗也傾向于主和派,在黃潛善的建議下,高宗殺上書太學生陳東和崇仁布衣歐陽澈。建炎三年二月,隨著金人進犯泰州,宋金戰(zhàn)爭的加深,高宗重用主戰(zhàn)派人士,罷免黃潛善、汪伯彥等人,并“贈陳東、歐陽澈承事郎,官有服親一人,恤其家?!盵11] 此時剛剛下詔危機求言,后同年七月,高宗到達鎮(zhèn)江府,參知政事王绹對其言:此陳東鄉(xiāng)里。高宗命人賞賜陳東家人錢物。此后,高宗也十分照顧陳東家人,紹興元年曾賜錢五十萬貫,并稱贊其直言敢諫。
從宋欽宗到宋高宗時期,太學生陳東的命運一直隨著宋金關(guān)系的轉(zhuǎn)變而改變。先是被授官不拜,后在主和派的建議下慘被殺害,死后受到高宗的優(yōu)待。這和皇帝的意愿及政局的影響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
參考文獻:
[1]?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35頁。
[2]?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28頁。
[3]?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232頁。
[4]?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68頁。
[5]?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帝系九之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214頁。
[6]?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100頁。
[7]?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677頁。
[8]?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329頁。
[9]?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宋仁宗慶歷二年五月丁巳條,第3260頁。
[10]?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26頁。
[11]?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61頁。
作者簡介:李瀟陽,女,1994年1月1日,漢族,河南新鄉(xiāng)人,碩士學位,河南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史。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