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理論上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對廣義貨幣供應量 M2的影響,建立VAR模型作經驗證明。最終,本文得出結論:第三方支付會使得 M2 總量擴大,影響大小在 0.40%-0.68%左右,第三方支付通過積累沉淀資金,使資金在貨幣層次內轉移,影響了廣義貨幣供給,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實施產生了沖擊。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 貨幣供應量 M2? 貨幣乘數
一、引言
第三方支付涉及的資金主要是用戶在線上或線下購買商品和服務、并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的對價。用戶為了進行購買交易,有可能預先向第三方平臺賬戶存入部分金額,也可能在支付時利用第三方支付網關直接調用銀行卡內資金,無論哪種方式,都會使資金脫離銀行系統(tǒng),進入第三方支付平臺,會對廣義貨幣供給產生影響。本文通過建立VAT模型探究第三方支付對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1996年國際清算銀行與電腦專家小組共同出版《survey of electronic money》一文, 文章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分析了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和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認為電子貨幣與貨幣流通速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Solomon(1997)通過實證檢驗了電子貨幣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若將電子貨幣也算進貨幣供應量,則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具有顯著擴大影響。AleksanderBrentsen(1998)分析了電子貨幣對貨幣需求和貨幣乘數的影響,認為電子貨幣降低了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進而影響貨幣乘數和貨幣政策有效性。Benjamin Friedman(1998)認為電子貨幣由于對傳統(tǒng)貨幣具有替代作用而影響到貨幣乘數和貨幣政策有效性。何茜(2016)認為第三方支付對貨幣供需影響的主要通過紙幣替代效應和貨幣乘數效應兩個機制進行。梁燕子(2018)在研究第三方支付對宏觀貨幣流動性的影響時主要從現金漏損率和貨幣乘數兩大機制出發(fā)。同時,作者認為電子貨幣的出現影響到了央行對貨幣的壟斷發(fā)行權,降低了央行對貨幣發(fā)行和流通的控制能力。何茜(2016)采用OLS方法估計貨幣乘數 K1、K2與第三方貨幣電子化的相關性。得出第三方貨幣電子化指標與 K1 的負相關性是顯著的,說明電子貨幣的快速發(fā)展對現金和銀行活期存款有著明顯的替代作用,與K2的負相關性統(tǒng)計上不顯著,故作者認為第三方支付對定期和儲蓄存款的影響較小。
三、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 2007-2018 年間的月度數據。第三方支付交易規(guī)模數據來自易觀網站;貨幣供應量數據在來自中國人民銀行,M0、M1、M2余額月度數據;貨幣乘數 K1、K2以及貨幣流通速度 V1、V2由筆者計算得到,計量軟件為Eviews。
由于名義GDP數據是季度數據,為了剔除季節(jié)性因素影響,本文采用X-12ARIMA 方法進行季節(jié)性調整。然后采用ADF方法檢驗各序列的平穩(wěn)性。:
檢驗結果如下:原變量序列均不平穩(wěn),但經過一階差分后,均為平穩(wěn)變量。說明M1、M2、lnM1、lnM2、K1、K2、V1、V2 都是一階單整序列,滿足協(xié)整檢驗和構建 VAR 模型的條件。
在建立VAR模型后,采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進一步探究變量數量上的因果關系,由于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不要求序列平穩(wěn),為更好解釋經濟含義,采用lnM2和lnTP序列進行,可得出以下結果:模型1中,在 5%顯著性水平下,lnM2不是lnTP的格蘭杰原因,但是lnTP是lnM2的格蘭杰原因,即第三方支付備付金規(guī)模與廣義貨幣供應量M2存在單項因果關系。第三方支付備付金規(guī)模是引起廣義貨幣了總量變動的Granger原因,兩者存在數量上的因果關系。但這一關系在模型2中不成立,引入后一時間段,lnTP與 lnM2 之間數量變動上的因果關系不再成立。
最后從脈沖響應結果可得,模型 1 中,lnTP(-1)的一單位變化,將對lnM2(-1)帶來一個正向的沖擊,且這一沖擊在第12期(一年)后穩(wěn)定在0.0068(0.68%)左右。引入政策生效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數據建立的模型2中,lnTP(-1)的一單位變化,同樣對lnM2(-1)帶來正向的沖擊,但這一沖擊最終穩(wěn)定在 0.004(0.4%)以下。說明lnTP(-1)對 lnM2(-1) 的沖擊減小。
四、結論
第三方支付發(fā)展至今,對廣義貨幣供應量M2既有總量上的影響,也有結構上的影響。首先,第三方支付對M2總量的影響方向是正向的,即第三方支付的發(fā)展使得廣義貨幣供應量總量增加。這一影響的機制可能是第三方支付導致資金在貨幣層次間的轉移,貨幣從M0流向M1和M2,形成非金融機構同業(yè)存款,部分存款無需納入準備金繳納基數,因此相比原先的活期、定期存款具有更大的貨幣創(chuàng)造效應,而使得M2的總量有所增加。由于在貨幣內生性假設下,廣義貨幣供應量主要受國家總體經濟發(fā)展速度等的影響,故第三方支付備付金規(guī)模變動對M2總量變動的影響僅為0.40%-0.68%, 比例較小,但基于目前182.67萬億元的廣義貨幣供應量規(guī)模,影響仍不容小覷。
參考文獻:
[1]何茜.第三方支付交易量對貨幣供應量影響的實證分析[J]. 經貿實踐,2016,(2).
[2]梁燕子.基于互聯(lián)網的第三方支付對商業(yè)銀行流動性和貨幣流動性的影響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8.
[3]周光友.電子貨幣的替代效應與貨幣供給的相關性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9,(3).
[4]楊弋帆.電子貨幣對貨幣供給及貨幣乘數的影響機制研究——包含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三級創(chuàng)造體系[J]. 上海金融, 2014,(3).
[5]李淑錦,張小龍.第三方互聯(lián)網支付對中國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J].金融論壇,2015,(12).
[6]張文慶,李明選,孟贊.互聯(lián)網金融對傳統(tǒng)貨幣政策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第三方支付視域[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3).
作者簡介:于江超,男,湖南永州人,漢族,學歷:碩士在讀,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現代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