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云南省紅河州蒙自市人民醫(yī)院眼科,云南蒙自 661199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以下簡稱HSK)是一種常見的致盲類眼部疾病,其發(fā)生的原因多是單胞病毒侵犯了眼角膜,導致眼角膜發(fā)炎引起病變,發(fā)病率在同類型的眼部疾病中是最高的[1]。HSK一般發(fā)生在幼兒時期,很少會出現(xiàn)在成年人身上,在治療過后不會留下疤痕,HSK的臨床癥狀是比較復雜的,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盤狀、樹枝以及地圖型的角膜病灶狀態(tài),還有一些不是很常見的癥狀,由于不同的病因會導致患兒出現(xiàn)不同的癥狀,所以在病理的診斷上是比較困難的。目前對其診斷的主要方式是根據(jù)血清學進行檢查[2]。臨床上對于HSK的治療有多種藥物可以選擇,但在治療的過程中會存在周期長、效果差等一系列的問題[3]。作為目前最嚴重的角膜類疾病,近些年來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而且上升速度明顯加快,在治療過后還會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的情況,對視力功能產(chǎn)生嚴重的威脅,所以研究對小兒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解決方法,是目前眼科研究的重點所在[4]。為觀察分析更昔洛韋聯(lián)合干擾素滴眼液治療小兒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療效果,該研究選擇了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該院進行治療的小兒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患者50例,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在該院進行治療的小兒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患兒50例,將患兒隨機分為普通組和實驗組,每組25例患兒,對普通組的患兒進行單純的干擾素滴眼液進行治療,實驗組的患兒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昔洛韋注射液的治療,對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視力情況以及愈合時間進行對比分析。普通組中男性患兒14例,女性患兒11例;年齡分布在 5~14 歲,平均年齡(9.85±2.4)歲;病程在 0~15 個月,平均病程(8.3±1.7)個月。實驗組中男性患兒13例,女性患兒 12 例;年齡分布在 4~13 歲,平均年齡(9.72±2.5)歲;病程在 0~16個月,平均病程(8.1±2.3)個月。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被確診為小兒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患兒;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兒;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該次研究。排除標準:易過敏的患兒;伴有系統(tǒng)性疾病的患兒;伴有惡性腫瘤的患兒。
對普通組的患兒給予單純的干擾素滴眼液(國藥準字S20130003)進行治療,2滴/次,滴6次/d。實驗組的患兒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昔洛韋(國藥準字H20051129)注射液的輸注,添加的劑量為5 mg/kg,添加了0.9%的氯化鈉溶液中,配比成500 mL的注射液,滴注1次/d,兩組患兒都進行為期5 d的治療,然后對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視力恢復情況以及愈合時間進行對比分析。
在治療過后患兒沒有眼部刺激征,角膜沒有充血、潰瘍等情況,2%熒光素鈉染色結(jié)果由陽轉(zhuǎn)陰,光切面的厚度正常為治愈;在治療過后患兒眼部刺激征得到明顯的緩解,角膜充血、潰瘍等情況得到明顯改善,2%熒光素鈉染色結(jié)果大部分已經(jīng)轉(zhuǎn)陰為好轉(zhuǎn);治療后患兒的眼部刺激征沒有得到緩解,角膜充血、潰瘍等情況沒有得到改善為無效。在治療過后當患兒的視力處于0.7~1.0的時候為治愈,當患兒的視力0.3~0.7的時候為好轉(zhuǎn),當視力小于0.3的時候為無效。
實驗以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進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治療過后普通組患兒中治愈的有15例,好轉(zhuǎn)的有4例,無效的有6例,總有效率為76.00%(19例);實驗組患兒中治愈的有21例,好轉(zhuǎn)的有3例,無效的有1例,總有效率為96.00%(24例),實驗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53,P=0.042),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
在治療過后普通組患兒中視力治愈的有3例,好轉(zhuǎn)的有13例,無效的有9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4.00%(16例);實驗組組患兒中視力治愈的有8例,好轉(zhuǎn)的有14例,無效的有3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8.00%(22例),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普通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47,P=0.047)。 見表2。
普用組患兒的愈合時間為(23.2±5.1)d,實驗組患兒的愈合時間為(11.9±3.7)d,實驗組患兒的愈合時間明顯小于普通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968,P=0.000),見表3。
表2 兩組患兒視力改善情況比較
表3 兩組患兒的愈合時間比較[(±s),d]
表3 兩組患兒的愈合時間比較[(±s),d]
組別愈合時間普通組(n=2 5)實驗組(n=2 5)t值P值2 3.2±5.1 1 1.9±3.7 8.9 6 8 0.0 0 0
HSK在各類型的眼科疾病中是比較嚴重的疾病,病情是非常的頑固,在無形之中就導致了視力地下降。在急性的扁桃體炎、呼吸系統(tǒng)感染之后就容易出現(xiàn)HSK,對患者的視力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5]。導致HSK出現(xiàn)的原因現(xiàn)在還是處于不明確的狀態(tài),很多的研究和理論認為這與機體的免疫功能障礙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在這種狀況下,靶細胞自身的抗原結(jié)構(gòu)非常容易受到單胞病毒的損害,病情會在三叉神經(jīng)節(jié)處長時間的潛伏以及增殖,導致很多病癥的出現(xiàn)[6]。
干擾素滴眼液是臨床治療中比較常見的廣譜抗病毒性藥物,對病毒性的眼部疾病有較為明顯的治療效果,不管是單純的皰疹性眼病,還是單皰性虹膜睫狀體炎癥都能產(chǎn)生一定的改善作用。在進行治療的時候,藥物就會對病毒容易感染的細胞受體發(fā)生作用,將內(nèi)部的免疫應答基因進行激活,同時對病毒的增殖及合成進行適當?shù)囊种芠7]。更昔洛韋也是一種廣譜抗病毒性的藥物,由阿昔洛韋改善而來,相比較阿昔洛韋,更昔洛韋的抗病毒譜更加廣泛,而且毒性比較輕微,發(fā)揮效果的時間是比較快的,從靜脈進行藥物的給予,能夠跟脫氧尿苷激酶發(fā)生作用形成單磷酸,然后磷酸甘油激酶和鳥苷酸激酶還能有效的合成三磷酸尿苷,也能被細胞激酶在磷酸化的情況下轉(zhuǎn)化為三價磷酸鹽,被感染過巨細胞病毒的細胞丙氧鳥苷率先被磷化,丙氧鳥苷作為一種類似于鳥嘌呤的物質(zhì),對皰疹病毒能夠進行適當?shù)囊种?,從而產(chǎn)生出較為優(yōu)異的抗病毒效果。
該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治療過后普通組患兒中治愈的有15例,好轉(zhuǎn)的有4例,無效的有6例,總有效率為76.00%(19例);實驗組患兒中治愈的有21例,好轉(zhuǎn)的有3例,無效的有1例,總有效率為96.00%(24例),實驗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53,P=0.042)。普通組患兒中視力治愈的有3例,好轉(zhuǎn)的有13例,無效的有9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4.00%(16例);實驗組患兒中視力治愈的有8例,好轉(zhuǎn)的有14例,無效的有3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8.00%(22例),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普通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47,P=0.047)。 普用組患兒的愈合時間為(23.2±5.1)d,實驗組患兒的愈合時間為(11.9±3.7)d,實驗組患兒的愈合時間明顯小于普通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8.968,P=0.000)。張凱華[8]在其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通過更昔洛韋與干擾素滴眼液的聯(lián)合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4.7%,與該研究結(jié)果一致。由此可見,更昔洛韋與干擾素滴眼液的聯(lián)合對小兒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療效果是比較明顯的,有利于患兒在后期的視力恢復,幫助患兒找回健康的身體狀態(tài)。
綜上所述,對小兒單皰病毒性角膜炎采取更昔洛韋與干擾素滴眼液的聯(lián)合治療,能夠產(chǎn)生較強的抗病毒效果,在治療過后的痊愈率是比較高的,而且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是非常小的,在使用的時候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對患兒視力的恢復產(chǎn)生一定的積極影響,無形中提高患兒的生活質(zhì)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