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偉
泥鰍是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歡的優(yōu)質大眾類水產品,它具有肉質鮮嫩、肉味可口、營養(yǎng)全面的特點,有很高營養(yǎng)價值。泥鰍作為食品還具有一定的滋補效果,被譽為水中人參。泥鰍做為人工養(yǎng)殖水產品種,其適應性強,對水質的要求不高,發(fā)病少。養(yǎng)殖單產高,成本相對較低,養(yǎng)殖技術較易掌握。泥鰍既適合池塘養(yǎng)殖,也適合稻田養(yǎng)殖,在北方地區(qū)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是農民致富的好品種。泥鰍暢銷國內外市場,市場需求量大,養(yǎng)殖者不用愁銷路。近幾年在北方高寒地區(qū)泥鰍池塘養(yǎng)殖發(fā)展很快,并獲得了令人滿意的經濟效益。
1 建造成鰍池
1.1 泥鰍池場址的選擇
池塘所在地應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保水力較好的黏土或壤土開挖魚池,道路通暢,配套設施設備齊全。
1.2 成鰍池的基本結構
成鰍池采用面積200~400m2小池或幾畝到十幾畝大池均可,池深1.5m以上,水深在70cm以上。池底平坦,淤泥厚度不超過20cm。
魚池的形狀要根據當地地形特點等實際情況而定,最好是長方形,東西走向,池深至少要達到100cm以上,水深在70~80cm,池壁要高出水面30cm以上,進水口高出水面20cm;排水口與池底泥面相平或稍低些,進排水口要安裝鐵篩片等過濾網。
在池塘底部排水口處挖一個低于池底,面積為10~15m2,深30cm的集魚溝。集魚坑四周用木板或磚塊圍住,以防底泥沖入坑內。成鰍池可以建成水泥池,也可以建成土池。水泥池建好后,須經脫堿處理方可使用。
水泥池養(yǎng)殖泥鰍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水泥池池底可以鋪20cm厚的淤泥,進行有泥養(yǎng)殖。池中有淤泥,既可供泥鰍攝食棲息,又有利于培肥水質。缺點是淤泥耗氧,易造成水中溶氧不足;池水易被泥鰍攪混;泥鰍鉆入泥中,捕撈時要把泥、鰍分開,難度大,鰍體易受傷。
第二種是在水泥池中設置人工魚礁,不鋪底泥,進行無泥養(yǎng)殖。常用的人工礁有多孔板、秸稈困和混凝土空心磚等。既擴大了泥鰍的棲息面積,又能較長時間保持水質清新,而且捕撈時操作容易,不傷泥鰍;只需拿走魚礁,排干水,就能在集魚坑內用抄網捕起90%的鰍,這是一種高產高效的技術密集型養(yǎng)殖方式。
2 鰍種放養(yǎng)前的準備工作
2.1 清整池塘和消毒
成鰍池清整要在放養(yǎng)前15天進行。先堵塞池中漏水的地方,疏通進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在池底投放一些竹筒、瓦片等不易腐爛的東西,以利于泥鰍躲藏。池塘清整后要馬上進行消毒。常用的藥物是生石灰和漂白粉。
2.1.1 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水體水深10cm,用量100g全池潑灑。
2.1.2 漂白粉消毒:每平方米水體水深10cm,用量6g全池潑灑。
2.2 施足基肥
基肥常用畜禽的糞肥,每平方米用雞糞200g,若用豬糞、牛糞、數量要稍多些。施肥的方法是,先在池中注入50cm的水,將肥料堆在池塘四周,讓養(yǎng)分自然釋放出來;施用經過發(fā)酵后的糞肥,也可以采用全池遍撒的方法。糞肥發(fā)酵,可以采用大缸發(fā)酵法。用裝滿250~500L的大缸,按牛糞(或馬糞、豬糞)50%、雞糞30%、水20%的比例裝好缸,用木棒攪拌均勻,然后用塑料布封口發(fā)酵。一般在氣溫20℃時只需一天一夜就可發(fā)酵好。施肥時要用塞絹網過濾糞水,然后按每平方米水面400g的用量標準,全池潑灑,每三天一次,幾天后,池水呈黃綠色或褐綠色時就可以放魚了。
2.3 栽種水草
水泥池或磚砌結構的池塘,放種前要在池中水面上栽種水生漂浮植物,如水葫蘆、水花生和水浮蓮等進行遮陰,覆蓋面應占池面的10%左右。
2.4 放置餌料框
放魚鰍種前,要在池塘周圍均勻放置3~5個餌料框,以便在喂食時投放餌料。餌料框用細竹竿搭成四方形或三角形框架,覆蓋上密眼網,然后再在上面用鐵絲搭個弓形架,用繩子系在竹竿上,竹竿插在池邊土里,使餌料框沉在水底。
3 鰍種放養(yǎng)
放養(yǎng)鰍種要注意以下事項:一是放養(yǎng)時間必須是水溫穩(wěn)定在10℃以上時,要選擇在晴朗、無風天氣的上午進行。二是乘魚水體的水溫和所放池塘的水溫差不能超過3℃。三是放魚時不要集中于一點投放,要多點投,以避免鰍種匯聚在很小水域,對生長不利。四是肥水下塘,掌握好下塘時機,一般在清塘施肥10天后,水蚤最多時下塘。五是鰍種消毒,用3~5%食鹽水浸泡魚體3~5分鐘。六是控制放養(yǎng)密度。一般靜水池中,每平方米放養(yǎng)3cm長鰍種100~150尾;放養(yǎng)5~6cm長的鰍種50~80尾;微流水池,密度可以稍大些;若采用無泥養(yǎng)殖則放養(yǎng)密度可以大1倍。
4 成鰍的飼養(yǎng)
在池塘中飼養(yǎng)成鰍,一般采用以投餌為主,施肥為輔,投餌、施肥相結合的飼養(yǎng)方法。
4.1 投餌
4.1.1 飼料種類
泥鰍的飼料來源很廣,除了池塘里原有的天然餌料外,還可以人工投喂飼料。人工投喂的飼料包括動物性餌料、植物性餌料和人工配合飼料。常用的動物性餌料有魚粉、畜禽加工下腳料、蚯蚓、鮮魚、動物內臟、血粉等;植物性餌料有谷類、米糠、麥麩、豆渣、玉米粉、蔬菜莖葉等;常用的人工配合飼料一般用顆粒飼料機制成直徑1mm和1.5mm兩種顆粒料。
4.1.2 飼料投喂
具體投喂,要按照"四定"原則。定時: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點;下午4~5點。定位:在固定餌料框內投喂。定質:做到不喂變質飼料。定量:每天投喂量為鰍體重量的4~10℅,根據水溫情況靈活掌握。7~8月份多喂,其他月份適當少喂。具體投喂可按每次投料后1~2小時內魚能吃完為準來掌握。野生鰍種飼養(yǎng)時,要先進行人工馴化,就是讓它們養(yǎng)成白天吃食、集中吃食、吃人工配合飼料的習慣。具體做法是:泥鰍下塘3天后,開始對它們喂食。先在晚上8點,每個池子分10~15個餌料框投喂,以后每天逐步推遲2小時喂食,同時減少餌料框個數,經過10天左右的馴化,即可使野生鰍逐漸適應池塘環(huán)境,由夜間覓食改為每日上午9~10點吃食,并且能集中在池中的餌料框上吃食。
4.2 施肥
主要指飼養(yǎng)期追肥。要根據水色情況,適當施加化肥,以保持黃綠水色,透明度15~20cm。如果水色呈茶褐色或黑色,則說明水質惡化,應立即停止投餌,加入新水;如果水質太濃,透明度過大,則應馬上追肥。追肥時,每平方米水面施尿素2~6g;也可以施畜禽糞肥100~150g。
5 日常管理
成鰍池塘養(yǎng)殖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5.1 巡塘
堅持每日早、中、晚三次巡塘,觀察池中泥鰍的吃食、活動、和水質變化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
5.2 檢查吃食情況
經常檢查餌料框,隨時掌握泥鰍吃食情況。如果發(fā)現食量銳減,要查明原因,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5.3 水質管理
要持續(xù)關注水色,根據水色變化采取施肥或注水等措施。如果水質發(fā)黑、渾濁,馬上停止投喂飼料,換掉老水,加注新水;如果水質太清,則要追肥。
5.4 防止病害
如果發(fā)現泥鰍吃食銳減,或在池中躁動不安,不斷上浮吞氣,個別泥鰍離群獨游,身體發(fā)黑或發(fā)現死魚等,都是生病的反映,要及時檢查診斷并予以治療。另外還要防止鴨鵝等靠近鰍池,以防吃掉泥鰍。
5.5 防浮頭
在悶熱天氣或久雨不晴時,適時實用增氧設備,還要經常換水,防止泥鰍浮頭和泛池。
5.6 防止逃逸
要經常檢查池埂是否牢固,進排水口的放逃網是否結實,是否有漏洞。尤其是下暴雨或連降大雨時,要及時采取措施,該補的補,該堵的堵,該排水的排水。還要防止鰍種逃走。
5.7 養(yǎng)殖記錄
認真記好養(yǎng)殖記錄,年末進行總結,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6 捕撈
常用的捕撈泥鰍工具方法有以下幾種:
6.1 袋捕法
利用普通麻袋捕撈泥鰍的方法,誘捕泥鰍的麻袋里面裝有由米糠、蠶蛹粉和腐殖土混合而成的餌料。作業(yè)時將裝有餌料的麻袋平放在水底,袋內放一些帶枝杈的樹枝,讓袋子鼓起來,袋口張開,泥鰍到麻袋內覓食時即被捕捉。
6.2 照捕法
泥鰍一般下半夜在水底覓食,上半夜睡眠。采用此法時,可以將人工養(yǎng)殖池池水放淺然后在上半夜用手電筒照明,用抄網抄捕池中的泥鰍。此法適合于水泥池養(yǎng)殖泥鰍的捕撈。
6.3 干池捕捉法
這種方法是成鰍和鰍種在不同水域養(yǎng)殖中的最終捕捉方法,捕撈一般在深秋進行。進行干池捕捉,放水前應先在排水口套上張網,可捕獲近一半的泥鰍,剩下的泥鰍集中在排水口附近的集魚坑內,用抄網抄起就可以了。采用水泥池無土養(yǎng)泥鰍時,將人工魚礁拿出,可將泥鰍直接從魚礁中倒出。用干池法捕捉泥鰍,排水速度要慢,不能驚擾泥鰍,否則泥鰍會鉆入泥中,不隨水流走,那么水排干后,集魚坑中泥鰍不多,從而影響捕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