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情在我國傳統(tǒng)社會中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法治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法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如何調適兩者的沖突迫在眉睫。文章對情的內涵進行了界定;闡述情與法在法治社會中產生沖突的具體表現;分析情與法沖突的根源,為情與法兩者的平衡提出法律對策和建議。尋求情與法之間沖突的平衡途徑,理順情與法之間的關系,全面推進我國法治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 情 法 沖突 調適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項目:法學卓越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項目編號:2015zjjh025。
作者簡介:曹梅,淮南師范學院法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60
2016年4月14日的山東省冠縣,于歡母親蘇銀霞為維持公司生產而借下100萬元高利貸,后因無力償還而遭到催債者多次監(jiān)視、辱罵和毆打。于歡目睹其母受辱,為保護母親,于歡與催債人發(fā)生了沖突,致使杜志浩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另兩人重傷,一人輕傷,2017年2月17日山東省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于歡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此案件經媒體報道后,全國上下一片嘩然,有人認為于歡應判死刑,有人認為此案判決過重,于歡屬于防衛(wèi)過當,還有人認為于歡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構成犯罪。2017年6月23日,山東高院公開宣判于歡故意傷害案,二審認定于歡行為屬于防衛(wèi)過當,將原審無期徒刑改判5年有期徒刑?!坝跉g案”從最開始的普通報道變成無數人的聚焦關注,最后演變成一則轟動全國的社會熱點事件,法律和人情之間,孰輕孰重?如何調適法與情存在的沖突?都引起我們深刻的思考。
(一)多視角下情的界定
情為何物?《說文解字》中:情,人之陰氣有欲者。在《古漢語詞典》中情的含義有七種種:感情、情況、私情、情趣、情態(tài)和男女之情。學者金耀基從社會學的角度將其定義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亦即人的相處之道。學者孫笑俠認為通常所說的通情達理、人情練達,即是指人熟知和深諳人與人相處所應遵循的規(guī)范準則并善于根據這些規(guī)范準則來待人接物、處世交往,把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關系。在筆者看來,情是指一種情感,是一種道德上的人情、情理,用來判斷是非曲直,所謂合情合理即是正確的。
(二)法律視角下的情
法律視角下的情,是以法理為基礎的,情理容易受到道德的影響,法理則容易受到情理的影響,但情理想要上升到法律的層面,需要經過法學家們運用法律思維去立法的一個過程,兩者是不可混為一談。法律視角下的情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產生的情,即人情,也稱作私情;另一種是具有強烈的道德感,反映人心所向的情,即民情。本文所要探討的法律視角下的情,是社會公眾的一種法律期望,是指在法律制度之內,不違背法律原則和準則,被社會絕大多數公眾認可的道德情感。
(一)立法上的思想束縛
法律關系存在于上層建筑中,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因素的影響,立法必然也要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宗教等其他各方面的影響。立法者難免受到情的左右。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都需要有人來參與,都需要有立法機關授權立法者去完成,立法者在法律制定中不可避免的就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尤其立法者本身的價值取向和是非選擇,都建立在立法者認知的情理和法理基礎之上的,這些都會對立法活動產生制約作用,進一步來說,立法者自身的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素養(yǎng)以及知識水平也就直接決定著我們立法的效果。我國的立法隊伍中不僅有法律專業(yè)人士,還有非法律人士,立法本身具有局限,立法者是人,同樣生活在社會之中,就會受情理、道德等的影響,倘若法律不能體現公眾認可的情理、倫理、道德等內容,那么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就會發(fā)生動搖,也可能會滋生很多“惡法”。
(二)司法上的教條主義
法的指引性對廣大公民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作用越來越高,法的強制力也得到了強有力的實施。司法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而改變,近年來,司法系統(tǒng)進行了系統(tǒng)而全面的改革,法官和檢察官的整體素質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不排除有少部分法檢人員在適用法律時機械的、教條的去解釋法律,沒有結合到具體案件之中,即便是類似的案件放到不同地區(qū)、不同情境中結果也可能大不相同。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處理法與情的沖突中,要能兼顧到法理和情理,做出側重點不同的法律價值選擇,而不是機械的去適用法條。司法實踐中往往出現兩種極端模式。一種突出的表現為經過專業(yè)學習和訓練的法官在辦案的過程中,過多的強調法理,容易忽視情理,他們受過專業(yè)的法學教育,專業(yè)知識扎實,但是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在處理法律問題時往往站在審判者的角度看問題,容易忽略當事人內心的情感,從而導致審判的結果引起當事人的理解和滿意。另一種表現在非法學專業(yè)出身,但司法經驗和生活經驗都很豐富的法官,他們往往在審判的時候,更多依賴的是民間的慣例、習俗以及倫理道德,弱化了法律的強制力。
(三)執(zhí)法中的刻板僵化
現代法治精神要求我們執(zhí)法必嚴,但何為嚴?是執(zhí)法的過程嚴格?執(zhí)法的結果嚴格?還是兩者均嚴格?值得我們深思。若實踐中有執(zhí)法者在行政執(zhí)法的過程實現了嚴格執(zhí)法,卻極大的損害了被執(zhí)行人的利益,甚至在某些事件中激起了社會公眾的不滿。這樣的執(zhí)法不僅起不到法的指引作用,反而會成為社會公眾口中的“惡法”。法律條文是確定的,但實踐中的個案又都是靈活的,不同的案件處理的結果可能是不一樣的,這不僅要求立法者在立法需要考慮的因素,同樣也需要執(zhí)法者在執(zhí)法中使用自由裁量權。如果執(zhí)法活動超過了必要的合理限度,或者執(zhí)法的形式過于僵化,如夏俊峰案,城管執(zhí)法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在執(zhí)法的過程中能站在行政相對人這一方多考慮一些,執(zhí)法的手段再柔和一些,做到法外求情,“夏俊峰”的悲劇可能便不會發(fā)生。
(一)傳統(tǒng)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的爭鳴
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爭鳴根深蒂固,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理性判斷,在中國古代法制體系中,法家主張依律法來法治國,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以法為教”,嚴格實行賞罰制度,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但其主張的“法”是嚴苛律法,甚至說是酷法,這種說法拋開道德和人文的法亦為“惡法”,不被古代民眾接受。儒家更強調人情對法制的影響,在這點上,儒家學說主張道德教化,“仁者愛人”“孝悌為先”,實行德主刑輔,注重人道和人文關懷。所以,在情與法之間關系的協(xié)調上,法家與儒家的主張存在一定的沖突,法家更注重法,而儒家更注重情。我國的法律體系正逐漸完善,落后的人情的法治觀如果跟不上依法治國的進程,必然會引發(fā)法律沖突。
(二)法律一元與多元的碰撞
我國法治制度在歷史的長河中艱難發(fā)展,不斷反復,雖然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法律理念和制度,但是在現階段,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全球化、多元化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向,法律的多元化也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它是法律在社會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必然產物,這便賦予社會主義體制下的法律有了新的內涵,同樣也帶來新的挑戰(zhàn)。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各國文化交流不斷加強,法律文化也不斷相互滲透和碰撞,西方的法律文化價值觀也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中國的法治是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情理及法理,而西方法治的來源更加注重“契約精神”及人與人之間的長期磨合的誠信和信任。但無論是一元還是多元,都無法解決中國法治進程中的實際問題,中國法治與西方法治的摩擦和沖突,也加劇了情與法的沖突。
(三)新媒體與人情文化的交融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公眾表達自己觀點的形式的途徑不斷增加,案件在社會公眾中傳播快且影響大,但社會公眾了解的案情往往是片面的,甚至受到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或傳媒進行迷惑性的引導,對司法的審判造成一定的阻礙,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此外,“人情文化”也在干預著案件的審判。人情,在我國是一個敏感而又微妙的詞,一些執(zhí)法者可能會受人情的影響而手下留情,甚至有時去鉆法律的漏洞和空白來法外開恩,這種私情是隨著中國社會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的,是大眾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情感。因此,在情與法產生沖突時,往往媒體大眾更能接受情大于法,法應讓渡與情的現象,這顯然與法律的嚴肅性及審判的獨立性相違背。
(一)融情于法,完善立法
法律并不是脫離社會存在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道德之上的產物,當然也是有情感的,這要求就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不能脫離社會,法是通過規(guī)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影響人們的行為動機,指引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的。因此在法律制定時能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融情于法,把社會中的人倫、親情、人情世故以及公共道德等情感因素考慮進去,立法者也應當認識到,法律并不能解決一切社會問題,在個人情感的領域,法律若能給出更多的自由裁量空間,將更好的發(fā)揮法理在處理情理問題中的公平公正的作用,達到“情中有法,法中有情”的最終目標。也就是說,立法者只有洞察人情世故,了解人性特點,其所制定的法律規(guī)則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二)提高司法公信力及司法隊伍建設
一個社會法律制度越完善,法治的程度越高,公眾對司法公正的期望就越高,就越愿意通過法律來解決糾紛,而司法是解決法律糾紛的最終途徑,案件審理的結果得到社會大多數公眾的認可尤為重要,由此可見提高我國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性。由于情理與民意息息相關,如果對情法沖突案件處理不公,司法這一最終手段失效,當事人則可能依靠自力救濟解決問題,不但達不到息訟止爭的目的,而且會導致矛盾激化,有的甚至釀成群體事件,危及社會穩(wěn)定。提高法官及司法相關人員的道德素養(yǎng)和職業(yè)素養(yǎng)。法官的素養(yǎng)會直接影響案件的審判,對案件的結果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對于法官及相關人員的考察,不僅僅注重其學歷學識,要更加強調其社會經驗,強調其的良知及責任感。
(三)執(zhí)法中,堅持情法合理統(tǒng)一
執(zhí)法是依法行政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國家的法律,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和執(zhí)行,就形同一紙空文,國家權力機關在執(zhí)法過程中,做到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的統(tǒng)一。堅持情法合理統(tǒng)一,是法治建設長期追求和發(fā)展的一項基本要求,法的制定不僅僅要求依法辦事或者公正公辦,在現實生活中,法的運用應該多在于合情合理,也即合乎事實情況,隨機應變,在不違反法的基本原則情況下,在執(zhí)法多一點人文情懷。法與情的關系并不相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堅持情與法的合理統(tǒng)一,不僅能夠發(fā)揮法的最大作用與功能,也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徐復,等編.古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2]金耀基.人際關系中人情之分析//中國人的心理[M].臺灣:桂冠圖書公司出版,1993.
[3]孫笑俠.中國傳統(tǒng)法官的實質性思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
[4]王利明.辯證看待“發(fā)不容情”[J].決策探究,2016(2).
[5]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王利明.辯證看待“法不容情”[J].決策探究,2016(2).
[7]王帥.民事案件審理中情與法沖突的利益衡量[J].法學論壇,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