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英
福建省南平市第二醫(yī)院產科 354200
新生兒在出生后通過血液標本可篩查出是否患有內分泌疾病、先天性代謝性疾病,以便在病情早期得到及時診治[1]。但由于新生兒身體耐受性差,敏感度高,在血液采集中配合度低,穿刺難度大,如長時間穿刺不成功,新生兒出現哭鬧行為,家屬易產生負面情緒,和醫(yī)護人員產生矛盾糾紛[2-3]。因此,在新生兒血液標本采集時,合理的選擇定位方法尤為重要。本文收集我院疾病篩查的新生兒80例,對不同定位方法進行分析,現進行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于我院進行疾病篩查的新生兒80例。所有新生兒均未發(fā)現出生缺陷,排除新生兒合并癥、兒科監(jiān)護者;所有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本研究已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抽簽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8.5±2.1)周,日齡1~6d,平均日齡(3.5±0.3)d,體重2 530~4 100g,平均體重(3 315.4±243.2)g;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5±2.3)周,日齡1~8d,平均日齡(4.5±0.6)d,體重2 500~4 200g,平均體重(3 350.3±251.2)g;兩組新生兒性別、孕周、日齡、體重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采取足跟兩側定位法對血液標本進行采集;采集前,先在新生兒第1、4、5腳趾正中位置至足跟中點位置畫直線,穿刺針傾斜40°左右,在直線外側或內側位置處進行穿刺。觀察組新生兒采取三角形定位法對血液標本進行采集;采集前,墊高新生兒枕部,將足底緣水平位置和右足外側踝關節(jié)前緣連接成一條垂直線;取足底緣和垂線交叉位置處進行穿刺;穿刺時,護理人員應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夾住踝關節(jié),再用食指和拇指將足后跟握緊,拇指向足后跟稍用力推進,推進過程中應注意循序漸進,反復操作;再對穿刺部位消毒,右手讓穿刺針傾斜40°左右刺入;將第一滴血擠出后,在使用采血卡采集血液標本。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新生兒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標本合格率、不良反應及采血時間;采取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NFCS)[4]對采血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得分越低表示新生兒疼痛越輕;采取標準無伸縮性透明材料對血標本直徑進行測量記錄。
2.1 兩組新生兒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標本合格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標本合格率更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標本合格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2.2 兩組新生兒采血時間、穿刺疼痛程度、血標本直徑對比 觀察組采血時間比對照組更短,穿刺疼痛程度更輕,血標本直徑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采血時間、穿刺疼痛程度、
近年來,我國提倡優(yōu)生優(yōu)育,新生兒疾病篩查受到越來越多人重視。通過新生兒疾病篩查可有效減少新生兒出生缺陷,及時對新生兒檢出的疾病進行早期治療,有利于提高我國人口綜合素質。在新生疾病篩查中,需先對新生兒血液標本進行采取,再對標本制作、保存、送檢,實驗室通過標本對疾病進行篩查,如檢查結果表現為陽性,在進行再次復查,疾病確認后,根據檢查結果采取相應治療措施[5-6]。由于新生兒疼痛耐受較差,血液標本采集難度較高,研究表明[7],血液部位選擇是影響一次性穿刺成功主要因素。在采集過程中,選擇合理的采集方法能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而新生兒血液標本采集多選擇足底外側動脈或內側動脈,其主要因該部位血流豐富,無須用力擠壓即可出血,且出血速度較快[8]。三角形定位法將穿刺點定在新生兒足跟兩側足跟底部位置,其主要因該部位較為平坦,更有利于穿刺。在穿刺成功后,護理人員將新生兒小腿順著腘窩稍微抬高,讓足跟和地面平行,方便擠血操作。擠血過程中,血斑直徑大的標本不易滑落、流失,能有利于標本采集[9]。相較于三角形定位法,足跟兩側定位法在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將新生兒小腿沿腘窩傾斜再抬高,新生兒產生應激反應血斑滑落,需多次進行采集,易造成足跟紅腫、淤斑等不良反應[10]。本文結果顯示,相較于足跟兩側定位法,三角形定位法進行血液標本采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標本合格率更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且采血時間更短,穿刺疼痛程度更輕,血標本直徑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選擇三角形定位法進行穿刺,能有效縮短采血時間,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標本合格率,緩解新生兒穿刺疼痛,減少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