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華,李明清,郭慶梅
(1.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yī)院整形科,河北 邯鄲 056002; 2.武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a.藥劑科,b.兒科,河北 武安 056300)
近年來,隨著整形美容行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整形手術的成功率不斷提高,整形手術患者逐漸增加[1]。面部是整形手術的常見部位,面部神經(jīng)豐富,患者對面部的疼痛較為敏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面部整形手術的難度[2]。尤其是女性對手術的無痛操作需求及醫(yī)師的技術要求更高[3]。另外,隨著“整容死亡”事件在國內(nèi)外的報道,人們的法律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加強,對醫(yī)療操作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因此,保證面部整形手術患者的無痛性、安全性、舒適性尤為重要。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是當前整形美容手術常用的麻醉藥物,將其用于皮膚磨削術中可起到一定的鎮(zhèn)痛效果,但因為該藥需提前30 min左右用藥,增加了患者等候的時間,因此導致其臨床應用受限。微針經(jīng)皮導入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可加速皮膚對復方利多卡因乳膏的吸收,不僅能縮短患者麻醉后等候手術的時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麻醉效深度,進一步減輕患者術中的疼痛,繼而達到提高鎮(zhèn)痛效果的目的[4]。本研究主要分析微針經(jīng)皮導入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皮膚磨削術中的鎮(zhèn)痛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yī)院整形科收治的92例皮膚磨削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麻醉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男11例、女35例,年齡19~57歲,平均(34.5±8.7)歲;體重45~70 kg,平均(54.8±5.5) kg;疾病類型:面部痤瘡瘢痕22例,外傷粉塵染色19例,其他5例;面部整形手術經(jīng)歷有8例,無38例。觀察組男10例、女36例,年齡19~58歲,平均(34.3±8.8)歲;體重45~70 kg,平均(54.5±5.6) kg;疾病類型:面部痤瘡瘢痕21例,外傷粉塵染色19例,其他6例;面部整形手術經(jīng)歷有9例,無3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呔炇鹆酥橥鈺?。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病歷信息真實、完整;②成年人;③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分級為Ⅰ~Ⅱ級;④順利完成手術。排除標準:①急性或慢性疼痛史;②凝血功能障礙;③精神疾??;④妊娠、哺乳期女性;⑤麻醉藥物禁忌證。
1.3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不進行任何給藥操作,入室后監(jiān)測生命體征,確保生命體征保持5 min的穩(wěn)定后方能進行操作[5]。對照組:運用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北京紫光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B14200188133,5 g/支,含利多卡因、丙胺卡因各25 mg)進行局部麻醉。常規(guī)清潔手術區(qū)域皮膚后均勻涂抹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按照1.5~2 g/10 cm2的標準(約2 g)給藥,厚度為1~2 mm,上蓋密封敷膜,保留15 min后以浸有0.9%氯化鈉溶液的無菌棉簽擦拭干凈,常規(guī)消毒皮膚后進行手術操作[6- 7]。觀察組:運用滾輪微針聯(lián)合復方利多卡因乳膏進行局部麻醉。常規(guī)清潔手術區(qū)域皮膚,干燥后以長度為500 μm的滾輪微針接觸皮膚,在手術操作部位滾動兩個來回,隨后均勻涂抹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操作方法同對照組);常規(guī)消毒皮膚后進行手術操作[8]。
1.4觀察指標 ①麻醉效果:于術后進行綜合評價,術中無疼痛感,順利完成手術,為顯效;術中有輕度疼痛,可完成手術,為有效;術中疼痛無法忍受,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9]。②心率與血氧飽和度:于麻醉前、術中、術后1 h進行檢測與記錄。③疼痛程度:運用自我評估法和行為評估法結合做出判斷。自我評估法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評分),由患者對自己術中的實時疼痛狀況進行自我評價,滿分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無法忍受的疼痛,得分越高提示疼痛越強烈[10]。行為評估法采用Wong- Baker面部表情量表,對患者術中的疼痛程度進行客觀判定,分為0~5級,0~2級為輕度疼痛;3~4級為中度疼痛;5級為重度疼痛,但不一定哭。評級越高提示疼痛越強烈[11]。④疼痛伴隨癥狀:術中對患者進行觀察,包括出汗、喊叫、拒絕手術主述。⑤皮膚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于麻醉后開始對患者進行觀察,包括發(fā)紅、青紫、瘙癢、破損、感染。⑥麻醉滿意度:術后指導患者填寫問卷調(diào)查表,評價選項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總體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兩組患者麻醉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95.7%(44/46)比78.3%(36/46)](χ2=6.133,P=0.013),觀察組麻醉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Z=4.126,P=0.025),見表1。
2.2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心率與血氧飽和度比較 觀察組麻醉前、術中、術后1 h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無明顯變化(P>0.05);對照組麻醉前、術中、術后1 h心率和血氧飽和度呈下降趨勢(P<0.05);兩組心率、血氧飽和度在麻醉前相當(P>0.05),而術中、術后1 h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各指標組間、組間和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時點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皮膚磨削術患者麻醉效果比較 (例)
對照組:行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觀察組:行滾輪微針聯(lián)合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
2.3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 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Wong- Baker面部表情量表評級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疼痛伴隨癥狀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的疼痛伴隨癥狀中,出汗1例,總發(fā)生率為2.2%;對照組的疼痛伴隨癥狀中,出汗4例,喊叫2例,拒絕手術主述1例,總發(fā)生率為15.2%;觀察組疼痛伴隨癥狀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2.2%(1/46)比15.2%(7/46)](P=0.026)。
2.5兩組患者皮膚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皮膚不良反應中,發(fā)紅3例,青紫1例,總發(fā)生率為8.7%;對照組皮膚不良反應中,發(fā)紅1例,總發(fā)生率為2.2%,兩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68)。
2.6兩組患者麻醉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麻醉總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95.7%(44/46)比78.3%(36/46)](χ2=6.133,P=0.013),麻醉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Z=4.126,P=0.025)。見表4。
組別例數(shù)心率(次/min)麻醉前術中 術后1 h血氧飽和度麻醉前術中 術后1 h對照組4682.5±8.884.3±6.785.9±8.70.99±0.090.95±0.010.96±0.01觀察組4682.3±9.083.0±6.379.8±7.60.99±0.010.98±0.080.99±0.08 組間F=3.581 P=0.006F=13.168 P<0.001 時點間F=0.785 P=0.346F=0.607 P=0.142 組間·時點間F=4.115 P=0.004F=84.644 P<0.001
對照組:行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觀察組:行滾輪微針聯(lián)合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
表3 兩組皮膚磨削術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對照組:行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觀察組:行滾輪微針聯(lián)合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a為t值,b為Z值
表4 兩組皮膚磨削術患者麻醉滿意度比較 (例)
對照組:行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觀察組:行滾輪微針聯(lián)合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
面部皮下神經(jīng)末梢比較豐富,感覺敏銳,在進行面部整形手術時患者常常會感受到明顯的疼痛,導致手術進程與手術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12- 13]。因此,對面部整形手術患者進行鎮(zhèn)痛處理非常重要也極有必要。復方利多卡因乳膏為酰胺類局部麻醉藥,具有穿透性強、無刺激性的特點,因局部用藥量少且對機體無不利影響而被廣泛運用于臨床各類手術[14]。復方利多卡因乳膏的主要成分是利多卡因與丙胺卡因,其麻醉的作用機制主要為釋放利多卡因、丙胺卡因,使其抵達皮層、皮下層,并通過阻滯神經(jīng)沖動、傳導所需離子流,增強神經(jīng)細胞膜的穩(wěn)定性,以此在痛覺感受劑與神經(jīng)末梢發(fā)揮局部麻醉的功效[15- 16]。該藥以涂抹方式給藥,患者的接受度與配合度均較高,但因其吸收時間為1~5 h,所以術前需提前涂藥[17]。鑒于此,研究一種可以起到快速局部麻醉藥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于微針技術的研究不斷深入,通過長期的研究,微針技術已經(jīng)比較成熟。采用微針技術對患者皮膚進行麻醉前的預處理能夠刺穿皮膚的角質層,構建一個直接的給藥通道,使藥物可以跨過皮膚,順利到達真皮層的毛細血管而被吸收,具有穩(wěn)定、快速、無痛等特點,同時能降低給藥誤差,顯著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18]。微針還能加快麻醉藥物的作用時間,從而降低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疼痛,患者的依從性高,過程中配合治療,提高了手術的精確性和成功率,臨床療效也明顯提高,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19]。在人體皮下超過700 μm處存在諸多神經(jīng)和血管[20]。因此,為減少麻醉藥對患者血管神經(jīng)的影響,本研究采用的微針長度為500 μm。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血流動力學較對照組穩(wěn)定,VAS評分低于對照組,Wong- Baker面部表情量表評級優(yōu)于對照組,且疼痛伴隨癥狀的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麻醉與鎮(zhèn)痛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皮膚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當,提示滾輪微針的運用并不會導致皮膚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增加,盡管觀察組有3例出現(xiàn)皮膚發(fā)紅,1例出現(xiàn)皮膚青紫,但均在12 h內(nèi)逐漸消退。莊惠和師文[21]探討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眼部整形美容手術的應用,發(fā)現(xiàn)術前1 h涂抹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可確保手術的順利開展,患者對手術操作的疼痛基本可耐受。刁樞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進行表面麻醉時在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后行滾輪微針處理,可顯著減輕患者橈動脈穿刺的疼痛,安全性高。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麻醉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微針經(jīng)皮導入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皮膚磨削術麻醉中的效果顯著,與單純運用復方利多卡因乳膏進行局部麻醉相比,可顯著提升鎮(zhèn)痛效果,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較小,患者對麻醉效果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