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飛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A)是一種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tǒng)性疾病,主要由間質大量炎性細胞浸潤、滑膜襯里細胞增生以及血管翳的形成、微血管的新生等導致[1]。該癥患者的主要特征為手、足小關節(jié)出現(xiàn)對稱性、侵襲性炎癥,最終導致關節(jié)畸形甚至功能喪失,具有較高的致殘率[2],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臨床上通常采用單純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慢作用抗風濕藥物等多種藥物治療RA,但其治療效果難以達到預期,還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胃腸道損傷等不良反應,因此患者往往依從性較差。而現(xiàn)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采取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RA。鑒于此,本文就溫陽除濕、化痰通絡方結合常規(guī)療法在寒濕痹阻型RA中的治療效果展開如下探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我院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78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人數(shù)均等的2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有男20例,女19例;年齡為46~72歲,平均(57.65±3.19)歲;關節(jié)功能級別:Ⅰ級15例,Ⅱ級13例,Ⅲ級8例,Ⅳ級3例。觀察組有男19例,女20例;年齡為45~71歲,平均(56.48±3.43)歲;關節(jié)功能級別:Ⅰ級13例,Ⅱ級14例,Ⅲ級9例,Ⅳ級3例。對比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關節(jié)功能級別發(fā)現(xiàn)均無明顯差異,且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通過2010 美國風濕病學會和歐洲抗風濕病聯(lián)盟機構聯(lián)合擬定的標準確診RA者;2)經過倫理協(xié)會批準者;3)了解本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患有意識功能障礙無法主動配合治療者;2)哺乳期、妊娠期婦女;3)伴有嚴重肝、腦、心、腎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即予以口服美洛昔康片(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217)進行治療,用藥頻率為2片/次,1次/d,根據治療后反應,劑量可減至1片/次,1次/d。觀察組則在上述口服美洛昔康片的基礎上結合溫陽除濕、化痰通絡方進行治療。溫陽除濕、化痰通絡方為本院自行制備,包括:桂枝、巴戟天、延胡索、當歸各15 g,赤芍、白芍、雞血藤各20 g,僵蠶、地龍、炮附片各10 g,黃芪30 g,白芥子、防風、炙甘草各9 g,生姜各10 g。制法:將上述飲片以水煎至150 ml為一劑,一日服用1劑,一劑分3次服用。2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本文通過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晨僵時間、關節(jié)腫脹個數(shù)、關節(jié)壓痛個數(shù))、血清抗環(huán)瓜氨酸多肽抗體(抗CCP)、類風濕因子(RF)表達水平以及治療總有效率來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總有效率通過RA病情活動度(DAS28)評價表的結果[3]與臨床癥狀(關節(jié)腫痛、晨僵、關節(jié)壓痛、肢體困重、肢冷等)改善情況來評定。療效的標準分為3類,即顯效:DAS28得分較治療前減少>1.2分,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DAS28得分較治療前減少>0.6分且<1.2分,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DAS28得分>5.1分或DAS28得分較治療前減少≤0.6分,臨床癥狀無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2組患者癥狀情況對比治療后,觀察組的晨僵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其關節(jié)壓痛個數(shù)與關節(jié)腫脹個數(shù)也明顯比對照組少(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癥狀情況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的抗CCP與RF水平對比治療后,觀察組的抗CCP與RF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治療后,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2組患者的抗CCP與RF水平對比 (例,
表3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例,%)
RA在西醫(yī)理論中是一種以累及小關節(jié)為主的慢性進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中醫(yī)理論中歸屬于“尪痹”范疇[4]。其病因是內因外因相結合的結果,內因為患者素體虛弱、氣血不足、經絡不暢、腠理不固,外因為寒濕毒等外邪入侵,最終形成寒濕痹阻型尪痹。脾腎陽虛是該病的癥結所在,而痰瘀之邪是貫穿疾病始終的因素,由疾病過程中產出,又可持續(xù)影響疾病深化。因此,寒濕痹阻型RA的治療原則以扶陽固本、祛寒除濕、活血化瘀為主[5],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美洛昔康屬于一種非甾體抗炎藥,是臨床治療RA的常規(guī)藥物。美洛昔康可以通過降低環(huán)氧酶水平而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進而產生有效的抗炎作用[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抗CCP與RF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晨僵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其關節(jié)壓痛個數(shù)與關節(jié)腫脹個數(shù)也明顯比對照組少(P<0.05)。這說明美洛昔康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溫陽除濕、化痰通絡方結合常規(guī)療法的治療方式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這是因為西藥美洛昔康著重治療癥狀,而中醫(yī)更注重辨證論治,即揭示疾病的本質而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溫陽除濕、化痰通絡方為純中藥制劑,其中,桂枝具有散寒止痛、通陽化氣的功效,可用于寒凝血滯引起的痛癥、關節(jié)痹痛以及水腫;黃芪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保肝、抗應激的能力,對于陽氣虛弱、氣虛衰弱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白芥子的主要成分為異硫氰酸烯丙酯,有辛辣味及刺激作用[7],可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適用于各類風濕痛、四肢痹木、筋骨腰節(jié)疼痛;當歸是為補血佳品,既可補血又可活血生精、安五臟,因此能夠祛風濕痹痛、利筋骨;白芍具有平抑肝陽、除血痹以及養(yǎng)血的功效,對于積弊已久的經絡不通、四肢攣痛有很好的療效;炮附片具有溫經扶陽、通痹止痛之功,為通行十二經純陽要藥;巴戟天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作用,可用于風濕痹痛,筋骨痿軟;炙甘草可補脾益氣、祛痰、及緩急止痛的作用,同時還可有效調和諸藥,加強藥物的聯(lián)合作用[8]。因此,溫陽除濕、化痰通絡方結合常規(guī)療法的治療方式可以充分發(fā)揮中西藥物的優(yōu)勢,可快速抑制炎癥,緩解患者不適癥狀,以提高患者舒適度與依從性,同時利用多種中藥聯(lián)合調理患者自身體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綜上所述,溫陽除濕、化痰通絡方結合常規(guī)療法可顯著降低寒濕痹阻型RA患者的炎癥水平,同時改善其臨床癥狀,最終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因此該法是一種值得信賴的治療方式,建議臨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