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生
(江蘇省高郵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高郵 225600)
膽結石是當前外科最為常見的一類疾病,也可稱為膽固醇結石,主要由膽固醇、膽汁酸濃度的實際比例出現異常所致,膽汁一旦瘀滯極易生成膽結石[1]。大部分膽結石患者無典型臨床表現,需趕在疾病惡化前及時救治,否則會加重病情,對人體造成不可挽救的傷害[2]。膽結石會造成膽囊管阻塞,形成膽囊積液,進而影響膽囊功能,病程延長,病情發(fā)展迅速,不僅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還會加重其家庭的經濟負擔[3]。臨床上治療膽結石以手術為主,但手術存在一定的風險,需采取恰當手術才可保證其療效[4]。本研究重點介紹60例膽結石患者的病例資料,旨在比較分析不同術式對膽結石的臨床應用效果。
應用隨機分組法對醫(yī)院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診治的60例膽結石患者進行研究,對照組(30例),有21例女性(70.00 %)、9例男性(30.00 %);年齡19~75歲,平均(48.42 2.25)歲;病程為2~5個月,平均(3.51 1.23)個月。研究組(30例),有20例女性(66.67%)、10例男性(33.33%);年齡19~75歲,平均(48.46 2.27)歲;病程為2~5個月,平均(3.54 1.26)個月。組間基礎數據對比(P>0.05),可給予比較研究。
納入標準:(1)經B超確診為膽結石;(2)無藥物過敏史,愿意接受手術治療;(3)已知曉研究目的及治療方法并積極配合研究。
排除標準:(1)嚴重心臟器官功能異常者;(2)肝內膽管結石患者;(3)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4)臨床資料缺乏完整性,且依從性差的患者;(5)不了解本研究目的及治療方法的患者。
對照組實施開腹手術,具體如下:先完成氣管插管,再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取平臥位,在患者的右上腹右肋緣取長5 cm左右的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獲取術野,在膽囊三角區(qū)的位置有效結扎膽囊管、膽囊動脈,結扎完畢,采取逆行或順行切除法將膽囊切除,待膽囊完全脫離膽囊床后,仔細縫合切口,酌情考慮是否留置引流管。
研究組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體如下:先完成氣管插管,再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取平臥位,讓患者的身體稍微朝著左邊傾斜,且稍微墊高其頭部,呈頭高腳低的姿勢。在臍上、劍突下1 cm的位置分別取觀察孔與主操作孔。在右鎖骨中線與肋弓下1 cm處的臨近位置取1個輔助操作孔,常規(guī)建立氣腹,并控制氣腹壓力合理,將所需手術器械置入操作孔中,腹腔鏡探查患者腹腔內的結石情況,先切斷膽囊動脈并完成結扎,通過膽囊管引出膽總管,使用鈦夾將膽總管的近端膽囊頸管夾閉,防止意外情況發(fā)生,如膽囊中的結石誤入膽總管內等。完全切除膽囊后,關閉氣腹,依次取出相關手術器械,酌情考慮是否留置引流管。
仔細記錄兩組膽結石患者的手術用時、術后住院時間、出血量、疼痛評分、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及總有效率。手術用時、術后住院時間、出血量、疼痛評分均為重要的手術指標,其中疼痛評定標準為,滿分100分,81~100分(劇烈疼痛)、60~80分(輕微疼痛)、< 60分(無疼痛)[5]。術后并發(fā)癥的統計主要以患者術后是否發(fā)生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腎功能損害及腸粘連情況為主,并統計各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臨床療效判定[6]:患者的膽結石已徹底清除,且無創(chuàng)傷為顯效;存在少量的殘余結石,對患者的身體有輕微創(chuàng)傷為有效;術后仍有大量的結石存在于患者的體內,對患者身體的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多,為無效。
將本次研究數據均納入SPSS 21.0軟件分析,t、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手術用時、術后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其出血量與疼痛評分明顯比對照組少,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手術效果對比()
表1 手術效果對比()
研究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 %)明顯比對照組(23.33 %)低,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術后并發(fā)癥對比[n(%)]
研究組的臨床總療效(100.00 %)明顯比對照組(80.00 %)高,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臨床療效對比[n(%)]
膽結石作為外科常見的一類病癥,其致病因素多種多樣,可能與糖尿病、肥胖癥、肝硬化、不良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7]。近年來,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導致人們忽視了飲食習慣的科學性和飲食搭配的健康性,常食高脂肪食物,長期抽煙酗酒,大大增加了膽結石發(fā)生率[8-9]。大部分膽結石患者無典型癥狀,需早期診斷發(fā)現。少部分膽結石患者有明顯的膽絞痛癥狀,多出現在飽餐時或進食了大量高脂肪食物的時候,其右上腹有明顯的陣發(fā)性疼痛,且疼痛感逐漸向背部擴散,甚至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10-11]。目前,手術治療是治療膽結石的主要手段,不同的手術治療可獲取不同的臨床療效[12]。
開腹手術是最為傳統的一種治療術式,需要取較大的切口,充分暴露患者的病灶,有助于醫(yī)師獲取較好的術野,有效清除患者體內的結石,存在一定的手術療效[13]。但該手術由于手術時間較長、暴露時間較長、切口較大,對患者身體的創(chuàng)傷較大,且術后易發(fā)生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等諸多并發(fā)癥,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14]。加上手術操作不當,會加大手術風險。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則充分利用了腹腔鏡技術的優(yōu)勢,取多個小切口,在腹腔鏡的觀察下有效清除結石,既避免了過度暴露,又減少了對患者身體的創(chuàng)傷,是一種安全性極高的術式[15-16]。目前,腹腔鏡手術已收到外科醫(yī)師和患者的推崇,腹腔鏡手術利用先進的手術設備執(zhí)行手術操作,可對患者體內的膽結石予以精確處理,其手術操作時間與開腹手術相比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更短,且疼痛感較輕,故該術式具有微創(chuàng)性、操作便捷、用時短、美觀度高等優(yōu)點,可作為治療膽結石的主要術式[17-18]。本研究發(fā)現,研究組的手術用時、術后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其出血量與疼痛評分明顯比對照組少;研究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 %)明顯比對照組(23.33 %)低;研究組的臨床總療效(100.00 %)明顯比對照組(80.00 %)高。提示對膽結石患者采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效果比開腹手術的效果更為確切,不僅可以改善相關手術指標,還可以降低術后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腎功能損害及腸粘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大大增加了手術安全性,為膽結石患者的術后康復提供了保證。
綜上所述,對膽結石患者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顯著縮短具體的手術用時、術后住院時間,同時也可降低術中的出血量,緩輕疼痛,減少術后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及腎功能損害等多種并發(fā)癥出現,手術安全性更高,有提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