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美進
本人喜歡收藏30 多年,經常在鄂豫晥交界大別山地區(qū)20幾個縣及武漢一帶收集藏品,古籍善本、明清家具、文房四寶是我的最愛,其中《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官政治訓練班同學錄》是我藏品中的一個亮點。
紅安縣原名黃安縣,位于大別山南麓,南臨武漢,北接河南,東鄰麻城及安徽,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大革命早期,黨的一大代表紅安人董必武在武漢創(chuàng)辦武漢中學,招收了大批紅安籍學生。學校對學生宣傳馬列主義思想,其中有很多學生又回到紅安鄉(xiāng)下講學,傳播革命理念。當時,很多熱血青年投考了黃埔軍校,從第2 期到第4 期都有紅安籍學生。其中第2 期有田齊;第3期有步兵科吳蘇民、陳光橋、楊嘯伊、雷瑞亭、潘汝翼、潘笑清;第4期有經理科程挾超、陳章環(huán)、韓楚珩,政治科袁鉞;軍官政治訓練班有傅濟烈等人。
上世紀90 年代后期一個初夏的上午,鄰縣麻城兩位藏友來到我在紅安的家,帶著從我縣東部永家河鎮(zhèn)大山里收到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官政治訓練班同學錄》。據(jù)他倆講,紅安永家河鎮(zhèn)靠近麻城的大山里,一農戶祖上有人上過黃埔軍校,帶回了這本同學錄,后人用麻繩穿銅環(huán)掛在屋梁上,一掛就是大半個世紀,完整保留下來。我一看這是黃埔軍校早期的同學錄,沒多還價就高價收下了。
/ 同學錄封面。
這本同學錄為高級加厚銅版紙印制,未注頁碼,一頁雙面,共388 張,厚5.5cm,書 長27.5cm,書寬19.5cm,硬紙布衣燙金封面;銅條壓邊、打孔、上銅螺絲釘,加3 個半環(huán)銅扣。內頁前面是黃埔校旗,蔡元培為本班題詞、孫文總理訓詞、本校誓詞、孫文題字、蔣中正為本班訓詞,廖仲愷、李濟深、戴傳賢等政要題詞13 張,方鼎英、吳思豫、鄧文儀、程孝恭四位序文。反映學校設施和孫中山陵墓的圖片24 張,總理、黨代表、副校長玉照3 張,教育長照2 張,各部主官玉照18 張36人,教職員小單照17頁140人,教職員工合影24 張共551 人。
/ 蔡元培題詞。
/ 總理訓詞。
該同學錄有本班學員1883人小單照片(另有死亡學員14人),每頁5 人照片,注明姓名、別名、年齡、籍貫、通信處。其中第1 隊學員605 人,第2 隊學員662人,第3 隊學員616 人。同學錄后部分詳細列表了黃埔1 期到4期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別名、年齡、籍貫、通信處、分科等。其中黃埔1 期學生464 人,黃埔2 期學生449 人,黃埔3 期學生(分科)1225 人,黃埔4 期學生(分科)2651 人,本同學錄登記學生(學員)共有6686 人。
/ 同學錄中的校門照片。
/ 同學錄中的校舍照片。
/ 同學錄中的本校陸軍醫(yī)院照片。
據(jù)國民黨中央執(zhí)委1936 年6 月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附屬班團隊”一章所記載,國民革命軍攻克長江流域后,孫傳芳、吳佩孚部下軍官投誠者極多,由各軍陸續(xù)選派輸送黃埔本校,設軍官政治班,先后編成1、2、3學員隊,共計學員1800 余名,于1927 年3 月1 日正式開學,其修業(yè)時間定為半年,教授課目以政治學習為主,其目的在“使灌輸革命思想及本黨主義,以養(yǎng)成為本黨奮斗之革命軍人”。其政治課目包括國民革命概論、政治常識、帝國主義侵略史、黨的組織科學常識、中國政治經濟狀況、本黨宣言訓令、三民主義文字宣傳方法等?!吨醒腙戃娷姽賹W校史稿》中有關軍官政治訓練班還有如下記載:“本校奉蔣校長由南京來電,調本班學員五百人赴寧入軍,第一批先派遣第一隊學員一百二十人,第二隊學員六十人,第三學員隊二十人赴前方戰(zhàn)場,本月二十日本校開歡送會,該班學員原定學習六個月畢業(yè),現(xiàn)因前方急需,該班學員已有相當之軍事訓練,再加數(shù)月之政治訓練,亦堪以擔負革命重任,第一隊學員先于七月間畢業(yè)北上,其余學員亦相繼畢業(yè)一律分發(fā)各軍服務,該班畢業(yè)之時蔣校長特頒以訓詞文云。”
/ 同學錄中的教職員工與同學照片。
/ 同學錄中的學員名冊及附錄。
經核對,此同學錄人數(shù)、時間與上述記載高度一致,四篇序文記錄的學員來源、辦學經過與上述記載也完全一致,這就證明了該班學員屬于黃埔本校于1927 年3 月1 日正式開學的“軍官政治訓練班”,與黃埔第5 期學生同時在校受訓。該班學員因北伐戰(zhàn)事急需而提前于7 月和8月畢業(yè),是黃埔軍校本部舉辦的附屬班里規(guī)模最大、學習時間最長的,同學錄編排與裝璜上與1到4 期同學錄一致,與黃埔5 期同學錄有等同之要素,但國內外有關黃埔軍校文獻名錄里大都遺漏了本期1800 余學員,本同學錄將填補這一歷史空白,還1800余將士黃埔身份真相。
本同學錄另外一大特點是,對黃埔1 到4 期學生進行了詳細登錄造表,包括姓名、別名、年齡、籍貫、通信地址、學校分科,與1 到4 期同學錄僅相差一張照片,由于編排時間早,所以對研究黃埔本校早期學生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