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光明
從加茂轉(zhuǎn)小火車到上野,車廂只有一節(jié),幾個學生模樣的乘客,上車垂頭便睡。一路彎彎曲曲在山谷里繞,像是老式窄軌鐵路,兩側(cè)的山景仿佛浙江天臺山。
上野站沒有出租車,距離旅館兩站地,我和殊同干脆跟著谷歌地圖走過去??邕^一條叫做服部川的溪水,一直往南,路邊是兩排櫻花樹,拐角有張 YAMAHA 電子合成器站在那里。我們一路想象著櫻花盛開的樣子,配著想象中的喜多郎的電子音樂。穿過天守閣,就進入伊賀上野市區(qū)了。安頓好,已經(jīng)天黑,我們走出去找餐館。一條小路里,破敗的籬笆和坍塌的和屋邊,一棵芭蕉兀然而立,它是我們要拜訪此地的原因之一。
我們要找的松尾芭蕉,居日本三大古典俳人之首。這位把名字改成“芭蕉”的伊賀人,本名松尾藤七郎,筆名桃青等,是相當于清初時段的日本詩人。
上野老城的棋盤布局保留得很好,明治時期的中小學建筑依然還在,沒有高層。從我們住的地方到芭蕉出生地騎車十多分鐘,那是典型的江戶時代木屋,大門從東面進,主屋外有走廊和內(nèi)庭院,灶間連著過道,水井在墻角,碗櫥里放著的陶罐很有磁州窯的特點。當?shù)剡€有一種陶器叫做伊賀燒,像極了中國越窯青瓷。據(jù)說小堀遠州曾指導這里的窯工燒制陶器,此時的日本茶道具已是完整的獨立風格了。穿過儲物間是后院,芭蕉的書齋“釣月軒”就坐落在這里。這是一間不大的草庵,榻榻米前是一片泥地,外墻用棕片防雨,竹條固定,簡單樸素。門口的句碑上寫著“冬籠”的俳句,“是第幾個冬天,我就在此過冬,委身熟悉的柱下”。這是他四十五歲時的作品。
軒旁照例種了芭蕉、竹子,我們在一株天竺旁邊看見一只蟬蛻躺在地上,泛著琥珀一般的顏色。
看門的老者口齒含混,但很親切,禮貌地把我們請出內(nèi)庭的花園,說著地方口音的日語回答我們的提問。主屋的邊墻上有一木龕,里面供奉著胡孫眼和松果,地板上放著一個投句箱,我和殊同在稿紙上各寫了一句。我寫的句子不成詩,殊同寫了一句“地下一個洞,樹梢有蟬鳴”,我覺得很有蕉門之風。
芭蕉是個土行孫,早年曾作為信使往來于京都和上野之間,他一生的足力之健可能得益于此。根據(jù)他的筆記測算,芭蕉行走的速度極快,有人懷疑他受過伊賀忍術(shù)的訓練。
城南的“蓑蟲庵”是另一處與芭蕉有關(guān)的庭院,門衛(wèi)和藹,坐著在折紙青蛙。園子里有池塘,甚野,岸邊有句碑,上面是有著青蛙跳水聲的著名俳句:“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保ㄈ~渭渠譯:閑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池中央,水聲撲通響。)
所謂的蓑蟲是指一種爬行的皮蟲,幼蟲喜用蒿稈做窩,狀如蓑衣,隨身而行過冬。芭蕉曾寫下“我來此草庵,為聽蓑蟲鳴”,贈給建此園的弟子服部土芳,庵也因此得名。他還為此寫了一首漢文古風:“蓑蟲蓑蟲,落入窗中。一系欲絕,寸志共空。似寄居狀,無蜘蛛工。白露甘口,青苔妝躬。從容侵雨,飄然乘風。棲鴉莫琢,家童禁叢。天許作隱,我憐稱翁。脫蓑衣去,誰識其終?!卑沤秾Α拔锝宰缘谩钡母型芍^深厚。
門衛(wèi)走過來向我們介紹里面的一間茶室,他取了邊上勺子倒水洗手,水滲入地面的石子里,流入埋在土里的大缸,發(fā)出咚咚的聲音。蓑蟲庵是個打開耳識的草庵,的確令人“刮耳相看”。出門時門衛(wèi)熱情地送給我們兩個紙青蛙,一只青色,一只棕色。
芭蕉的紀念館在天守臺邊上,里面藏有他的手稿,灑脫實在。天守閣上另陳列了他的斗笠和書機,皆簡素含蓄。
松尾芭蕉的詩給人以平靜中的溫暖,他反復強調(diào)要用實文來創(chuàng)作。在17世紀70年代的江戶,芭蕉的詩名獲得公認。當時正值水戶藩儒學興起,而來自明朝余姚的遺民朱舜水先生恰在江戶居住,且聲名日隆。芭蕉和舜水先生都有服部姓氏的學生,據(jù)此可推測“勝國賓師”(日本對朱舜水先生的尊稱)的實學思想曾給芭蕉先生提供了美學支持,難怪不久他就不滿足于住在芭蕉庵里寫詩,而是開始他壯麗的文學之旅了。
離開上野的那天早晨,殊同睡著懶覺,我趕早騎車去愛染院的芭蕉發(fā)冢墓地。早晨的上野安靜得出奇,愛染明王是日本民眾喜愛的東密本尊,院子里木槿花邊地上有一排睡蓮綻放著。芭蕉最后的俳句是“旅途罹病,荒原馳騁夢魂縈”。
回程還有點時間,我騎車把老城又轉(zhuǎn)了一圈,路過鐵路道岔口時,一只蟬停在我手臂上,我停下車,端詳著,直到它飛走。
摘自《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