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zhí)行/祝海霞
轉眼間,又到了開學季。送娃上學的路上,家長必是千叮嚀萬囑咐,期待孩子能在新的學期表現(xiàn)更上一層樓。父母愛子心切無可厚非,但到底怎樣才能讓孩子成龍成鳳?光靠深夜督促寫作業(yè)、假期狂奔補習班就夠嗎?最近,很多網友給出了新的答案,其實還是老話——以身作則,以墨養(yǎng)墨。也就是說,要想讓孩子成為“別人家孩子”,除了孩子自身努力,還得靠父母的“修行”。
很多人說現(xiàn)在是“拼爹”的時代,擁有豐厚的經濟基礎,就能獲得豐富的教育資源。就像不久前才女武亦姝考入清華大學,眾人驚嘆的同時,也有些人持“酸葡萄”心態(tài),說她之所以這么成功,皆因父母為精英階層,給她提供了好的教育資源。這不可否認,可是為什么不看看人家父母為孩子做出的努力呢:當你在刷手機時,人家在陪孩子玩詩詞接龍游戲;當你沉浸在棋牌室時,人家在陪孩子閱讀古典名著。武媽媽在接受采訪時就曾直白地說:“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爹媽,不過并不是指‘官二代‘富二代這樣的遺傳和寄生,而是指比拼父母的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處事方式。”正是這樣的新比拼方式,才造就了一批勤學奮進的娃。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苯逃皇且货矶偷氖虑?,是長時間潛移默化的結果。所以,當你要求孩子樣樣優(yōu)秀時,不妨問問自己:“孩子好好學習,我天天向上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