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450008)吳雪琳
惡性腫瘤是全世界共同關注并致力攻克的一大難題,化學藥物治療是其最常見的治療手段。但因其在治療過程中不僅殺死了腫瘤細胞,還破壞了自身正常細胞,可致白細胞降低、氣血兩虛證。該研究旨在觀察隔姜灸,應用于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氣血兩虛證的效果及護理要點,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101例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氣血兩虛證患者[1],經活檢確診為惡性腫瘤者;預計生存期>6月。排除依從性差者。隨機分組,觀察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40.56±19.16)歲;胃癌24例,肺癌26例。對照組51例,男25例,女26例;年齡(41.46±17.16)歲;胃癌25例,肺癌26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者均給予常規(guī)心理護理、生活護理及健康教育。對照組取兩側足三里、三陰交、百會等穴位施以針灸。觀察組采取隔姜灸法進行治療,取適量艾絨,置掌心揉成團,制成直徑約2.5cm,高3cm圓錐艾炷,將鮮生姜切成直徑約3cm,厚約0.5cm姜片。并在姜片上用1mm鋼針均勻扎數(shù)孔,上置艾炷備用。病人俯臥位,身體放松,暴露腰背部,艾灸期間注意保暖,以防著涼。選取大椎、膈俞、脾俞等穴位,各置1塊姜片。點燃姜片上的艾炷,若患者感覺灼熱不可忍受,可將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姜片。當艾柱燃盡后,可易炷再灸。每個穴位施灸4壯,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注意患者皮膚情況,以局部皮膚紅潤為止,但不起泡為佳,加強心理干預,灸后觀察記錄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白細胞數(shù)值上升≥4×109/L;有效,白細胞數(shù)值上升至(4.0~10.0)×109/L;無效,未達有效水準。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白細胞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x2值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顯效27例,有效16例,無效7例,總有效86.00%(43/50);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12例,無效19例,總有效62.74%(32/51)(P<0.05)。
2.2 白細胞水平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高于對照組,詳情見附表。
中醫(yī)學認為[2],化療已成為惡性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雖可明顯殺死癌細胞,也會耗費體內正氣,損傷臟腑,導致氣血缺乏。氣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有推動、防御、固攝、氣化作用。血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活動生命的物質之一,具有營養(yǎng)和滋潤的作用。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氣為血之帥;血是氣的載體,并給氣充分的營養(yǎng),即血為氣之母。導致惡性循環(huán),常發(fā)生氣血兩虛癥狀,如倦怠乏力、脈弱無力、氣短懶言等。
附表 兩組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對比(×109/L,±s)
附表 兩組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對比(×109/L,±s)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組間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3.66±0.12 7.23±0.92*對照組 51 3.64±0.15 5.25±0.65*#
該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及白細胞水平改善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臨床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灸法[3]是采用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脈的傳導,起到溫通經脈,扶正祛邪、調整肺腑的功能有關。其具有適應癥廣、療效顯著、經濟適用的特點,常用艾絨為主要材料。本法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及防病保健等作用,多用來治療虛寒性慢性疾病。艾灸前后,注意保暖,避免過于暴露患者皮膚,嚴禁風寒,以防降低療效和呼吸道感染。關注患者灸處皮膚狀況,隨時調整艾灸距離,嚴禁艾灰落入患者皮膚,防止燙傷。施灸后,殘留艾炷可用鑷子取走,及時清潔患者局部皮膚。加強心理干預,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保證患者堅持治療,提高治療效果。艾灸過程中醫(yī)務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心靈手巧、認真細心、精力集中,密切注意患者生命體征及艾灸溫度的控制,注意詢問患者感受,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
綜上所述,隔姜灸可提高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氣血兩虛證的防治效果,效果明顯,值得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