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是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上世紀80 年代,他曾擔任過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而他在1981 年被任命為武大校長時,職稱僅為講師……
“以后我可能不會再接受采訪了,因為我已經(jīng)是一個高齡和高殘的人了?!? 月8 日,采訪結束時,86 歲的劉道玉在他在武漢大學的家中,對記者說。
1977 年8 月,武大化學系副教授查全性在與時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劉道玉商量后,在由鄧小平親自主持的全國教育與科學座談會上,慷慨陳詞,建議恢復統(tǒng)一高考。小平同志當場決定:“看準了的,不能等?!笔悄甓?,因“文革”而停滯了10 年的中國高考,終于恢復了。
8 月上旬,在劉道玉家樓下的公告欄里,貼出了兩張訃告。其中一張便是查全性的。當年的同路人如今已有不少已經(jīng)離開了。我向劉道玉轉(zhuǎn)達了武大原新聞系主任,今年也已經(jīng)81 歲了的吳高福的慰問,他聽了,喃喃地說道:“原來他搬去北京十多年啦,難怪我好多年沒有見到他了。”
在采訪前的溝通中,他說:“我不喜歡老生常談,希望你能擬定一個新鮮的主題,到時候,我們就圍繞著它來談,也免得浪費時間?!?/p>
采訪中,已經(jīng)86 歲的劉道玉,在說到當下教育領域中存在的一些弊病時,仍激動得聲音發(fā)顫。因患有書寫痙攣癥,他的右手一握筆就會抖得不行。所以十年前,他就已經(jīng)改用左手寫字了。
劉道玉還說因為他現(xiàn)在視力已經(jīng)很不好了,所以大部頭的書就都不看了。他管這叫“蓄力”。蓄力者,積蓄力量也?!艾F(xiàn)在對于我來說,已經(jīng)沒有什么比保護好我的視力更重要的了,因為我還要留著這點視力,看我最想看的書,寫我認為最重要的文章。為此,我現(xiàn)在生活得極有規(guī)律,每天除了走路,早晚還自己給自己做按摩外,正經(jīng)用于讀書寫字的時間,一般都不會超過五個小時?!钡珓⒌烙袢员兄皝碚卟痪堋钡男艞l,認為接待學生和熱心教育的人,是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有一個記事本,專供來訪者記下名字和聯(lián)系方式。他想記住每個人的名字,說不定哪一天還有再見面的機會。
趙林是1977 年高考考入武大的學生,碩士畢業(yè)后,一直在武大哲學學院任教至今,在他看來,劉道玉對整個武大的塑造不僅是教學質(zhì)量上的,更是在精神層面塑造了一代人:“整個學校管理層也有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這種寬松的學術氛圍,是劉校長奠定的?!?/p>
1981 年,48 歲的劉道玉被中央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耙耶斝iL,一個小小的講師?”劉道玉坦言,他當時是懷著一顆十分忐忑的心,接受這一任命的。
當時,武大作為一個老牌的全國重點高校,已下滑到全國重點高校末端的水平。在上任伊始的座談會上,他立下了“臥薪嘗膽,十年雪恥”的誓言。隨后,他又登門拜訪了一些學校過去的領導人、學術泰斗和各個年齡段的教師,其中也包括一些過去曾反對過他的人。武大落后的原因,被找到了,總結下來主要是三點:一、極“左”路線的干擾和破壞;學術研究上“述而不作”的保守思想;用人上的宗派主義。同時,學校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科研支持系統(tǒng)。
上世紀80 年代,教育同中國的其他領域一樣,百廢待興。自80 年代初開始,高等教育領域全面開啟各項改革,包括人事制度、校長責任制、對外學術交流、領導體制、少年班、學校后勤社會化等等。
武大在1951 年院系調(diào)整后,只剩下文、史、哲、經(jīng)、外、圖和數(shù)、理、化、生等10 個系。上世紀50 年代初,中國高等教育沿用“蘇聯(lián)模式”,國內(nèi)的多科綜合大學被分解成了文理小綜合大學和單科學院。80 年代教育界討論的一大熱點是,大學應該培養(yǎng)“專才”還是“通才”?更重要的是,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新一代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在劉道玉的回憶里,粉碎“四人幫”后,盡管許多教育學家、科學家呼吁實施“通才教育”,但是由于實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專才教育”根深蒂固,教育部最終也未能下決心改革這種教學制度。但另一方面,劉道玉上任的1981 年,教育部建立了研究生學位制度,科研自此正式成為了大學課程的一部分。將研究活動引進大學,也被學者們視為當時中國高教脫蘇的一個信號。
劉道玉在接任武大校長后,即設計了文、法、理、信、技、管的辦學模式,陸續(xù)對武大的專業(yè)進行合并、新建和重建,先是恢復了法律系,接著又新建了新聞系、法語系、日語系、德語系、金融系、會計系、出版發(fā)行系、統(tǒng)計學系、空間物理學系、信息科學與技術系、病毒學系、建筑系、環(huán)境科學系等,使武大成為了一個新型的多學科綜合大學。
原武大新聞系主任吳高福至今還記得,1983 年7 月15 日,劉道玉把時任武大中文系講師的他叫到辦公室,托他籌辦新聞學系。在此后的建系過程中,吳高福亦感受到了劉校長最初交代的兩件事非常高屋建瓴:一是要有學科思維,二是要在教師隊伍建設中,避免教師學科背景過于單一和“四世同堂”局面。
創(chuàng)建新系就像是在拓荒。第一屆新聞系的學生要實習時,找不到北京的中央級媒體。這屆學生眼界開闊、思維活躍,卻因為是首屆,在社會上無人知曉,吳高福感到這屆學生有可能被埋沒,就去找劉校長想辦法。劉道玉問了學生們的情況,就說:“你跟我一起去北京?!彼麄儊淼奖本┮院?,就一家一家媒體登門拜訪,《人民日報》、新華社,還有廣電有關部門……介紹自己的學生,希望對方能讓他們來實習。
“劉校長總是把辦學的事當作最緊要的事,一切為了學生,那時,我們都覺得校長太可憐了,他實在太忙了?!眳歉吒;貞浾f,開新聞攝影課需要設備,而當時武大沒錢,到后來又是劉校長幫忙解決的。吳高福一直強調(diào)自己在武大的改革中,只是個小角色,辦學遇到困難,他的辦法就是去找劉校長,“校長從未推諉,什么問題找他,都會給你解決?!?/p>
新聞系只是武大新建系中的一個。那時期,校內(nèi)各級工作人員、老師和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事就會直接找校長,許多人在劉道玉回家的路上堵他,從家到辦公室的十幾分鐘,他往往要走一個小時。1985 年,作家祖慰在長篇報道文學《劉道玉晶核》中寫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當時的校宣傳部長晚上去劉道玉家中匯報工作,發(fā)現(xiàn)自己是到訪的第16 批后,就“啊”了一聲,便告辭了。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