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摘要:一帶一路對我國政治學教學與科研提出了新的現實需求,如何服務和適應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加強政治學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yǎng),值得思考。文章在分析如何防范政治風險、加強全球治理、講好地緣政治故事等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加強政治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以應對上述挑戰(zhàn)的一些初步建議。
中國提出 “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國內外大量的科研機構和高校都進行了持續(xù)的研究和探討。建設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地區(qū)共同體,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目標,大量現實問題都與政治學的研究領域相關,對政治學教學與科研提出了新的現實要求。本文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下政治學教學與科研面臨的需求及挑戰(zhàn),以期完善政治學教學研究,并與一帶一路實踐有效進行結合,具有很強的理論現實意義。
一、一帶一路對政治學教學科研提出了新的現實需求
“一帶一路”沿線大約 65 個國家,人口約 44 億,占全世界人口 63% ,GDP占全球30%以上。各國發(fā)展差異較大,許多國家面臨政治轉型壓力、經濟發(fā)展、民族宗教沖突等多重矛盾,因此,如何應對各種復雜的政治現象,化解政治風險,是中國企業(y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最大問題。
第一,各國政治制度、利益集團以及政黨與精英發(fā)展如何影響政府的決策過程,是政治學研究的傳統(tǒng)范疇。政治學關注的是制度與人的關系,因此,首先,基于“一帶一路”地區(qū)的政治學研究應深入研究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政府決策過程以及和政黨與精英之間的博弈。比如,中國企業(yè)或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不僅需要了解現存的政策,還需要分析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政策,以便于未雨綢繆,有效進行政策的分析和預判。另外,不僅在政府層面,各國的族群利益、社會分層、宗教文化和地方關系也是中國企業(yè)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這些因素相互關聯(lián),也將影響東道國的政策。因此,上述現實問題,提出了政治學教學與科研的新需求,不僅需要政治學理論層面的探討,還需要我們培養(yǎng)大量的專業(yè)人才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實踐。
第二,一帶一路國家政權安全與穩(wěn)定,要求對其背后與不同的國家的社會運動規(guī)律認識,這就要求我們進行比較研究,通過歷史考察,摸清各國社會運動背后的邏輯,這對中國參與建設一帶一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對企業(yè)投資貿易的風險而言,東道國的政治穩(wěn)定與政權穩(wěn)定最為關鍵。由于一帶一路國家,例如中亞地區(qū)各國資源豐富,具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貴金屬和有色金屬儲量,往往成為大國博弈和爭奪的焦點地區(qū),影響了政權的穩(wěn)定性。此外,中亞地區(qū)中國、波斯、印度、阿拉伯以及俄羅斯等多元文明的交融與匯合,使該地區(qū)面臨劇烈的宗教與文化的矛盾和沖突。在當今信息化與全球化發(fā)展的背景下,這些國家又面臨政治轉型與經濟發(fā)展壓力。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以一種劇烈的社會運動或者革命的方式呈現。在這個意義上,政治學教學與科研責無旁貸,需要系統(tǒng)探討不同的國家社會運動的規(guī)律性,以防范海外投資風險。
第三,“一帶一路”地區(qū)政治秩序與全球治理。二戰(zhàn)以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建立了聯(lián)合國、WTO、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推動了全球的經濟增長。但是,進入新世紀,隨著美國霸權的衰弱,全球化與全球治理遭遇嚴峻挑戰(zhàn)。中國作為崛起新興大國,有責任參與或主導全球與地區(qū)多邊機制的構建。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的國際組織或者新的國際組織,解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的矛盾與爭端,是中國新歷史條件下面臨的重要課題,應當在理論上加強研究,培養(yǎng)人才,參與或組建相應的國際機構。
第四,以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講好“一帶一路”地緣政治故事??傮w上,一帶一路倡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智慧。但是,西方的學者仍然從傳統(tǒng)的地緣政治思維中唱衰中國,認為這是中國國力強大后地緣政治擴張的手段。當然,這種思維模式有其淵源,例如19世紀的海權論及陸權論思想,分別強調了海權與陸權競爭的重要性。但是,以這種思維看待一帶一路,則容易形成中西方關于陸權與海權爭奪的結論。[]因此,如何講好“一帶一路”地緣政治故事,是當前政治學面臨的新的理論現實課題。
二、政治學教學與科研如何適應現實需求
一帶一路面臨上述問題,凸顯了政治學研究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也對如何完善和改進我國政治學教學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政治學課程體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應借鑒國際經驗加以完善。國際一流大學的政治學專業(yè),課程體系較為完備,學生可以選擇不同學科,因而可以做到視野寬泛又可以就某一問題深入研究。由于一帶一路涉及大量的經濟與社會問題,這就需要政治學專業(yè)課程設置需要更加多元化。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政治學專業(yè)的課程設相對有限,學生研究手段單一,難以滿足現實需求。比如政治學專業(yè)的學生,一般都缺乏其他社會科學的訓練,比如經濟學、社會學以及計量統(tǒng)計等方法課程,這就限制了學生未來職業(yè)發(fā)展?jié)摿?。因此,一方面,要鼓勵政治學與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交叉學科的發(fā)展,開設國際經濟學、國際法、國際組織、國家外交與商務談判、一帶一路國家歷史與文化等針對性的課程;同時也要在方法工具上加強統(tǒng)計學及計量經濟學的學習,提高學生進行獨立分析數據的能力,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第二,推動國際學生的交流與學習。目前我國在國際學生交流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國外留學生比例持續(xù)上升,主要集中在石油地質勘探、國際貿易、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漢語教育等專業(yè)。但是,客觀而言,由于國內政治學課程體系的欠缺等原因,來華政治學專業(yè)的國際生交流比例較少,應當加大這個方面的學生交流與合作。此外,還要鼓勵中國政治學生專業(yè)學生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qū)學習與交流,只有親身經歷,通過身體力行的觀察,才能對一帶一路國家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為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政治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第三,完善與構建專業(yè)教學與研究機構。目前,全國各大高校紛紛成立了針對一帶一路專業(yè)的研究機構,舉辦了各種高規(guī)格的學術會議,對一帶一路進行持續(xù)跟蹤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從機構建設角度看,目前研究機構主要以智庫的方式存在,各大高校也建立了孔子學院。但是,從現實需求和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看,需要建立專業(yè)的教學機構,培養(yǎng)一批既熟悉本國國情,又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政治社會經濟制度和文化有深刻認識,掌握不同語言,具有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的專業(yè)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四,鼓勵我國高校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教學與科研機構開展一些重大課題的合作研究。一帶一路國家涉及的問題千頭萬緒,如何維護國家良好的政治關系、加強投資與貿易合作、開展沿線國家的宗教與文化的對外等,都是關鍵重大議題,可以開展這方面的專項課題的合作,不僅可以為國家建言建策,還可以鍛煉隊伍,培養(yǎng)某一國際問題或領域的專家,從而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與發(fā)展做出貢獻。
三、結束語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全球化發(fā)展描繪的宏偉藍圖,需要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去推進和探索,其中知識與人才是推動一帶一路發(fā)展的關鍵。無論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或歷史的知識,都是增強人類交流、理解與互信的公共產品,需要各國政府的持久努力。一帶一路也為政治學教學與科研研究提出了新的歷史使命,涵需社會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與長期的探索。
參考文獻:
美國海軍歷史學家馬漢“海權論”認為世界由海權與陸權對立的世界構成;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又提出陸權是世界的心臟地帶,強調了陸權重要性;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又在麥金德的“心臟地帶”理論基礎上強調了“邊緣地帶”理論,這些都是早期經典的地緣政治理論。參見Alfred Thayer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873,Marston&Co.,1890.HalfordJ.Mackinder,“The Geographucal Pivot of History,”The Geographical Joural,Vol.,23,No.4,April1904,pp.421-442.Nicholas Spykan,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Brace&Co.,1944.
Alfred Thayer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873,Marston&Co.,1890.
HalfordJ.Mackinder,“The Geographucal Pivot of History,”The Geographical Joural,Vol.,23,No.4,April1904,pp.421-442.
Nicholas Spykan,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Brace&Co.,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