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冬梅
【摘要】目的 研究手術室風險意識管理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運用及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選取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服務,研究組實施風險意識管理服務。針對兩組患者的整體滿意程度及所獲得的護理質量進行比較與分析。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整體滿意程度及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同時風險事件發(fā)生的概率亦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風險意識管理的實施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評分,提高了患者的整體滿意程度,也降低風險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具有較強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風險意識管理;手術室;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9..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0例。其中,研究組年齡18~56歲,平均年齡(29.35±2.06)歲,病程7~26個月;對照組年齡18~54歲,平均年齡(28.46±2.14)歲,病程8~3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服務,包括健康知識宣導、患者情緒安撫、注意事項提醒、各項生命體征檢測等。而針對
研究組患者,則實施風險意識管理服務,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手術之前的風險管理服務
手術室醫(yī)護人員必須在術前通過查閱病歷,術前訪視等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擬行的麻醉方式與手術方式、手術時長等,嚴密審核其信息,保證手術通知單上的患者信息都是正無誤的,以便于手術室護士更精準地準備手術物品與手術器械。針對有負面情緒的患者如焦慮等,醫(yī)護人員可根據患者表現(xiàn)出來的情緒特點,術前至病床邊進行術前訪視,介紹手術室環(huán)境與手術成功的病歷,對其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獲取患者的信任,使其產生安全感,減少焦慮等負面情緒,最終有效地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1]。另外,詳細記錄術前準備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嚴密關注其變化,嚴防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2)手術期間的風險管理服務
當患者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作為醫(yī)護工作者一定要保證全程陪護,安全有效地安置好手術體位。術中隨時關注主治醫(yī)生的實際操作,在縫合深部組織與傷口的前后,一定要做好雙人清點工作,防止出現(xiàn)異物遺留在患者體內的情況。醫(yī)生在下達口頭醫(yī)囑時,一定要復述醫(yī)囑,雙人核對,保證安全正確用藥。在使用抗生素前,必須先行過敏試驗,做好血液的相關指標檢驗,明確血型,根據手術需求,進行有效的備血,以保證術中安全輸血。
(3)手術之后的風險管理服務
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同時進行詳細記錄,分析可能會出現(xiàn)的風險問題,做好提前的防范與規(guī)避。
1.3 觀察指標
總結分析兩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對護理質量的評分以及風險事件的發(fā)生概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患者對于護理工作服務的整體滿意度
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為100.00%,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80.00%,研究組的護理滿意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對比
研究組的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風險事件發(fā)生概率
研究組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為1%,研究組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為16%,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通過對結果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風險管理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確保手術的安全順利實施,同時也有效地降低手術室風險事故的發(fā)生概率,從而獲得更可觀的護理效果,提高患者滿意程度,優(yōu)化醫(yī)患關系。
總而言之,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風險意識管理的實施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護理質量評分,提高患者整體滿意程度,降低風險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具有較強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衛(wèi)小娜,張云霞.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風險意識管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1):1693-169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