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卉彤
摘 要:刑事偵查是刑事訴訟中第一道程序,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的均衡,然而偵查作為最主要、最關鍵的收集證據(jù)行為往往被當作獲取有罪證據(jù)的源泉,本文從偵查的目的、主體、行為三方面論述偵查構造,并提出偵查行為的制約方式。
關鍵詞:偵查構造;行為;制約
中國的刑事訴訟有著明顯的“流水作業(yè)式”模式,作為其中第一道程序,偵查程序并不與審查起訴程序、審判程序居于同等地位,偵查是獲取證據(jù)從而定罪量刑的中心。從刑事訴訟程序本身的構造來看,由于缺少中立裁判者的參與,偵查不過是偵查機構針對犯罪嫌疑人所涉犯罪事實進行的單方面調查活動,帶有極強的行政活動的特征。盡管律師可以作為辯護人從事相關活動,但由于律師參與辯護案件的范圍較小且影響力有限,使得偵查程序不是相互制衡的訴訟形態(tài),僅僅是追訴與被追訴的法律關系。
一、偵查的目的
偵查構造由偵查目的決定,是行使不同訴訟職能的主體在刑事偵查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偵查目的是國家進行偵查活動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是統(tǒng)治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基于對偵查活動及其固有屬性的認識預先設計的關于偵查結果的構想。偵查目的總體上看也是為了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在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上的傾向,決定著偵查構造的類型。由于追訴機關在偵查過程中為了懲罰犯罪,通常會忽略對犯罪嫌疑人人權的保障,以強制力的手段獲取有罪證據(jù),對犯罪嫌疑人的沉默作出不利推定,這就使得偵查程序中的人權保障更為重要,偵查階段是刑事程序中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兩種利益最容易發(fā)生沖突的階段,也是訴訟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保護最為欠缺的階段,這就要求各國根據(jù)各自的歷史傳統(tǒng)、法治觀念及現(xiàn)實需要確立相應的偵查構造,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的均衡。
二、偵查的主體
偵查的主體是指依法享有偵查權的主體為了還原案件客觀事實,依據(jù)現(xiàn)行法律相關規(guī)定,依法行使調查取證權與強制措施的機關或個人。根據(jù)傳統(tǒng)理論,偵查機關的任務在于通過行使調查取證權以及法定的強制措施,將案件逐步還原,收集罪與非罪的證據(jù)、罪輕與罪重的證據(jù)。偵查機關不僅要保證查實有罪證據(jù),并且要保證無辜的人不受司法機關追訴。偵查構造的主體有以下兩方面:
(一)偵查構造的控訴權主體一般包括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中國實行由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分別獨立行使偵查權的制度,體現(xiàn)司法程序分工負責、互相制約、互相監(jiān)督的模式,但這種模式有著相應的弊端。刑事案件一般是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屬于公安機關偵查的案件,檢察機關在法律上無權直接參與偵查活動,只能行使監(jiān)督權,但由于此時檢察機關對案件了解的情況少之又少,是否能良好的行使監(jiān)督權無法評判,其次偵查機關無權就具體的偵查行為向公安機關發(fā)布命令和指示。公安機關是否立案或者撤案,是否開始偵查程序、終結偵查程序等問題,都是公安機關自行決定的。對于公安機關負責偵查的案件,檢察機關作為刑事訴訟的第二個司法機關只能在批準逮捕、審查起訴等諸環(huán)節(jié)上進行事后審查,一般并不采取任何具體的并行偵查行為。我國的這種偵查模式存在著許多的弊端,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強化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的制約作用。
(二)偵查構造中的辯護權主體是處于偵查程序中的犯罪嫌疑人。基于人權保障和程序正義的理念,現(xiàn)代各國刑事程序普遍確立了無罪推定原則及嫌疑人獲得律師辯護的權利,并提出沉默權制度,給予犯罪嫌疑人廣泛的辯護權以及人權的保障。偵查程序是最容易忽視人權保障的階段,確立犯罪嫌疑人辯護權的主體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世界各國普遍確認了任何人不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及沉默權制度,擴大辯護律師參與偵查活動的范圍,從而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使其盡可能地與控訴方處于平等的訴訟地位。
三、偵查行為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1款規(guī)定:“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對于刑事案件,依照法律進行的收集證據(jù)、查明案情的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偵查活動主要是由行政機關實施的行為,并沒有司法機關即法院的直接參與以及對偵査行為的授權和審查,主要運行模式有:
(一)偵査活動由偵査機關依職權行使,整個偵查過程幾乎完全是偵査機關單方面的調査活動,沒有其他司法機關的參與,犯罪嫌疑人的權利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偵查過程中,偵查機關占據(jù)絕對的主導地位,帶有明顯的行政性質,犯罪嫌疑人只能被動的服從和配合,而沒有較多的自由,經(jīng)常處于被羈押的狀態(tài)。
(三)偵査活動都采取秘密封閉的方式進行,偵査機關在采取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描施時,一般不允許也不通知犯罪嫌疑人聘請的律師到場參與,而直接自行作出決定。偵查行為的審査批準,除公安機關逮捕由檢察機關批準外,都是由偵査機構負責人授權和批準,偵查人員具體實施。
四、偵查行為的制約
依照我國憲法,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依法行使檢察權,檢察機關以及偵查機關的上級機關對偵查行為主要的控制方式有:
(一)檢察院對偵査活動的法律監(jiān)督是我國對偵查行為控制的主要方式。這種法律監(jiān)督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偵查過程中:檢察機關雖無權直接參與偵查活動,但有權對整個偵查過程進行監(jiān)督,在發(fā)現(xiàn)公安人員偵査行為違法或不當時,可以向公安機關及時提出糾正意見。2.審查批捕中:偵查階段公安機關要對犯罪娘疑人進行逮捕,必須先向檢察機關提出逮捕申請書,并提交有關報告和案卷材料,以證明審查批捕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后由檢察機關進行審查并作出是否批捕的決定,人民檢察院發(fā)現(xiàn)提請批準逮捕的證據(jù)不足或事實不清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偵查,對于二次補充偵查仍然證據(jù)不足或事實不清的,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批捕的決定。3.審查起訴中:公安機關終結偵查程序,移交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檢察院經(jīng)過全面審查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才提起公訴。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作出不起訴決定,并終結訴訟活動,或者補充偵查。人民檢察院在審査中發(fā)現(xiàn)偵查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的,應當提出糾正意見。同時應當要求偵查機關另行指派偵查人員重新調査取證。偵查機關未另行指派偵查人員重新調查取證的,可以依法退回補充偵查。
(二)上級偵查機關對偵查權的內部控制。在我國偵查機關在實施有關偵查活動和強制措施時,必須取得單位負責人的授權和批準。后者依有關規(guī)定簽發(fā)相應的許可令狀,而不受任何其他外部機構的審查和授權。
五、結語
中國刑事訴訟法沒有賦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權。相反,犯罪嫌疑人對偵査人員的提問,負有如實回答的義務,沉默將會導致不利于自己的行為的認定。盡管立法者的本意是要求犯罪嫌疑人向偵查人員如實地作出有罪的供述或者無罪的辯解,但是,如實回答通常是嫌疑人對其行為有罪的供述而不是無罪的辯解。大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過程中經(jīng)過偵查人員帶有強制性或誘導性的訊問,都作出了有罪的供述。甚至在相當多的偵査活動中,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偵查人員視為最主要、最關鍵的收集證據(jù)行為,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也被視為獲取有罪證據(jù)的源泉。偵查過程中最容易忽視對犯罪嫌疑人人權的保障,也沒有給予犯罪嫌疑人和偵查機關平等的地位與其對抗,角色的不平等以及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理念使得犯罪嫌疑人的權利缺乏保障,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重視犯罪嫌疑人人權保障的話題,相信相關法律制度會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林志雄《我國偵查主體的反思與重構》,載《法制與社會》,2016年第10期。
[2]鄭明勛《偵查構造基本問題探究》,載《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18期10-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