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264006煙臺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大季家醫(yī)院內(nèi)科,山東煙臺
近幾年,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峻,心血管疾病也逐漸成為危害人們生命安全的第一主因。高血壓前期進展為高血壓并發(fā)生腦梗死、冠心病的概率遠遠高于正常血壓人群,對于高血壓前期病變的防治也就成為控制高血壓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理念。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高血壓前期病變患者為對象,通過研究調(diào)查進一步分析了高血壓前期病變與糖脂代謝異常的關聯(lián)性,旨在為高血壓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參考?,F(xiàn)報告如下。
2017年8月-2019年2月收治血壓正常體檢者設為A 組、高血壓患者設為B組、高血壓前期患者設為C 組,每組各45例,其中B組、C組患者血壓分級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相關標準[1]。A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45~68 歲,平均(56.8±2.4)歲。B 組男23 例,女22例;年齡46~68 歲,平均(56.5±2.8)歲。C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44~69歲,平均(57.0±2.1)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實驗室檢查:空腹抽取受試者靜脈血5 mL 送檢,對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島素(Ins)、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進行檢測,同時根據(jù)HOMA-IR 公式對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IR)進行計算。②動脈彈性指數(shù):采用CVDprofilorDO-2020 型動脈彈性功能測定儀于受試者右側橈動脈搏動最強處檢測30 s 橈動脈波形、大動脈彈性指數(shù)(C1)、小動脈彈性指數(shù)(C2)。③頸總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采用GE Vivid7 全數(shù)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于受試者頸總動脈分叉處近端遠側壁1~1.5 cm處對IMT 進行測量。頸動脈粥樣硬化判斷標準[2]:局部向管腔突出、隆起,IMT≥1.0 mm。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應用SPSS 23.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earson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相關指標對比:A 組、C 組、B組IMT、FPG、IR依次升高,C1和C2依次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C組TG、TC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高于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相關性分析:IMT 與FPG、IR 呈正相關,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612、0.669,P<0.05);C1與FPG、IR呈負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519、-0.558,P<0.05);C2與FPG、IR 呈負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570、-0.593,P<0.05)。
表1 三組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三組相關指標對比(±s)
注:與A組相比,#P<0.05;與B組相比,?P<0.05。
指標A組(n=45)B組(n=45)C組(n=45)TG(mmol/L)1.41±0.691.88±1.42#2.01±1.55#TC(mmol/L)4.80±1.105.50±1.09#5.71±1.22#IMT(mm)0.70±0.311.29±0.38#0.91±0.24#?FPG(mmol/L)5.12±0.666.51±1.09#5.62±0.83#?C1(mL/10 mmHg)15.26±2.089.04±1.18#13.14±2.52#?C2(mL/10 mmHg)6.72±1.592.52±0.75#4.10±1.09#?IR1.90±0.123.52±1.24#2.83±1.04#?
臨床上,高血壓引發(fā)的血管病變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高血壓前期進展為高血壓并導致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遠遠高于正常血壓人群。因此,早期血管亞臨床病變防治是控制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基于此,本研究分析高血壓前期病變與糖脂代謝異常的關聯(lián)性,旨在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參考。文獻報道[3],動脈順應性下降是早期心血管病變的重要標志,其敏感性優(yōu)于血壓變化,亦可對小動脈彈性的改變進行反映。高血壓前期的血壓水平伴隨著血液動力學的改變,交感神經(jīng)、副交感神經(jīng)的長期紊亂可致使血管壁腔比增大,小動脈敏感的反應性繼而會導致小動脈順應性降低。本研究中,A、B、C 三組C1和C2依次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高血壓前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血管順應性降低情況,其變化與高血壓病情進程密切相關。在眾多心腦血管疾病中,動脈粥樣硬化為共有的病理基礎,而IMT 增厚是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指標之一。高血壓是對IMT 影響最大的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此次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前期IMT 增厚現(xiàn)象已經(jīng)發(fā)生,但IMT 增厚程度卻低于高血壓患者。另外,通過對糖脂代謝指標的檢測,我們發(fā)現(xiàn)A 組、C 組、B 組FPG、IR 依次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機體高血糖狀態(tài)可使動脈血管結構及內(nèi)皮功能受損,使動脈粥樣硬化風險有所增加。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4],胰島素抵抗、高血糖對心臟也潛在心肌損傷情況。胰島素抵抗、高血糖會增加心肌耗氧量及心肌對缺氧的敏感度,高血糖所致的高滲性使血液黏稠度、心臟負荷增加,會進一步加重機體微循環(huán)障礙的程度,與單純高血壓患者相比,存在高血糖狀態(tài)的高血壓患者發(fā)生心室重構率更大。本研究結果顯示,IMT 與FPG、IR 呈正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1和C2與FPG、IR 呈負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中炎癥發(fā)揮著關鍵作用,脂肪組織分泌的脂肪細胞因子均參與了炎性反應的調(diào)節(jié)過程。
綜上所述,高血壓前期病變與糖脂代謝異常存在關聯(lián)性,防治高血壓前期病變、糾正糖脂代謝異常,是預防高血壓疾病的關鍵。